文_本刊記者 武志軍

家庭農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經營為基本經營單元,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引導扶持農林牧漁等各類家庭農場發展,取得了扎實成效。
近幾年,我國家庭農場數量穩步增長,發展質量日益提升。家庭農場成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點、產業興旺的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田。
目前,河北省家庭農場4.1 萬家,覆蓋了94%的行政村,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安徽省家庭農場達10 萬家,數量居全國第一位,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群雁要靠頭雁領,家庭農場也不例外。稼農家庭農場位于安徽省天長市冶山鎮高巷村,是當地十強家庭農場,這讓負責人陳宏平很開心。作為種田的“老把式”,老陳的家庭農場念好了“三本農經”。
一本經,節本增效。稼農家庭農場345 畝的經營規模可以讓全套農機設備撒了歡似地干,既節省成本,還適當對外提供農機服務增加收入。農場引進的稻谷新品種實現了優質優價,每畝增收200 多元。
二本經,農業科技。稼農家庭農場堅持綠色理念,采用輪休模式,精選新品種,開展農業防治,實施節水增溫等栽培管理技術,既環保又增收。



三本經,訂單農業。通過多方聯合,稼農家庭農場讓自己和龍頭企業共生共長,基于訂單和合約,家庭農場不僅可以與企業構成緊密利益共同體,還能帶動種田大戶、小農戶等參與產業化經營。
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草市鎮大窩棚村村民霍秘財的明宇家庭農場專心干水稻,年凈收入達到70 萬元,而他的“秘密”就在于,通過自家生產經營和收購小農戶糧食兩種方式加工增值,農場的儲備庫里可以儲備糧食300—400 噸。
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在全國如火如荼。目前,浙江堅持適度規模、家庭經營,在全省推出示范家庭農場1204 家。按照培育家庭農場的制度標準,安徽省創建的示范家庭農場達到11107 家。
浙江引導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從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注重從產業、市場、產權重組入手,引導主體走向聯合,構建“小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的寶塔式經營主體體系。河北省從制度供給入手,支持家庭農場做優做強,今年統籌省級財政涉農資金20 多億元,同時開發省級信貸專屬產品,為4317 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擔保21.7億元。
湖南省臨澧縣四新崗鎮雨臺社區的藝龍家庭農場,是一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這家農場帶動周邊千余農戶種植優質水稻4000 多畝,對農戶種植的稻谷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和銷售,真正發揮了“龍頭”作用,這是臨澧縣扶持發展家庭農場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臨澧縣是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縣。近年來,臨澧縣委、縣政府緊跟中央的戰略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采取多種措施培育發展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之成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截至目前,全縣家庭農場已發展到610 家;土地經營面積在15 萬畝以上,約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5%;年經營銷售收入在8 億元以上,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其中藝龍、昌鑫、育華等8 家家庭農場榮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稱號。
“家庭農場和以前的養殖戶相比較,除了延續‘公司+農戶’養殖模式對品種培育、飼料生產、技術配套服務、飼養管理、產品上市等實行全產業鏈管理這個核心外,最關鍵的就是設備提升,通過信息化、自動化實現效率倍增,從而達到收入倍增。”溫氏集團力推的“企業+家庭農場”新模式雖然能明顯提升養殖專業化、自動化水平和農戶收入,但相對較大的前期投入是一道繞不開的坎。
建設一個符合要求的標準化家庭農場,需要較大面積的平整土地、新建雞舍以及安裝一系列新設備,所需資金動輒幾十萬元。為此,溫氏集團采取了無償資助、無息墊資款以及為養戶提供銀行貸款擔保等多種模式,幫助農戶加入“倍增計劃”。
除了幫助個體養殖戶擴大規模外,溫氏集團也在嘗試另一種家庭農場運作模式——由企業和村集體合作建設養殖示范小區。按照規劃,示范小區由村委提供土地,溫氏集團給予部分資金支持合作共建,建成后固定資產歸村委所有,由企業與村委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村委將小區以招投標方式承包給農戶,由農戶承擔飼養管理工作,村委與農戶簽訂租賃合同,企業則在村委的租賃所得款中按上市肉雞數量逐步回收墊資款。
家庭農場和養殖示范小區的穩步發展,不僅讓溫氏集團和農戶實現了“雙贏”,也為農業產業化進程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在農業產業升級的舞臺上,溫氏集團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在其示范效應的作用下,廣東的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農業產業化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