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呂雨佳
近年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浪潮日漸興盛,對工業大省遼寧來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已上升到關系整個遼寧振興發展的新高度。遼寧省總工會抓住貫徹《遼寧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有利契機,下發《遼寧省總工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服務振興發展服務職工群眾工作的實施意見》,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穩心留人服務企業,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今年我們又漲工資了,漲幅還挺大!”收到工資到賬的短信,入職不到兩年的青年工人周超格外激動。
周超是一名90后大學畢業生,兩年前到遼寧省錦州市某鋼制品公司當了工人。“之前不想當工人,是覺得掙得太少了,還不如送外賣或干中介掙得多。入職以后我才知道,我們廠幾年前就開始實行工資集體協商,工資每年都漲。”周超說。
據這家鋼制品公司的老員工回憶,幾年前,公司效益好、產銷兩旺,可員工工資卻還是遠低于政府發布的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公司工會兩次向行政部門提出工資協商要求,均遭到了拒絕。“我已經按國家規定給職工發了工資,企業還要長期發展,協商工資是對企業不放心、不信任的行為。更何況公司是我的,工資發多少,我說了算,用不著協商,也沒必要協商,不想干隨時可以走人。”工人鬧到老板那,得到了強硬的回復。
無奈下,公司工會將情況反映到了區總工會,區總工會隨即啟動相關程序,要求該公司15日內完成整改。在區總工會的積極協調下,區人社部門也聯動介入,不到一星期,公司的第一次工資集體協商大會便順利召開,工人們的訴求最終得到了保障。
從“不愿談”“不善談”到“愿意談”“主動談”,近年來,錦州市總工會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一直穩步推進,解決了工人們最直接、最關心、最切實的利益訴求。
據錦州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前,市總工會首先向約50%的職工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職工對工資集體協商工作的意見和利益訴求,然后由相關部門和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分別在各個行業召開座談會,向企業宣傳政策法規,傳達職工意見。
獲得各方共識后,市總在崗位工資標準、五險一金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職工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保護的權利等內容。近幾年,又陸續增加了嚴格執行工時制、加班加點工資、采暖費男女職工同等待遇。今年的重點則是協商帶薪年假、技術工人工資增長幅度要高于普通工人、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等工作。
通過協商內容的逐年豐富,錦州市總工會已經實現了協商程序的規范化、制度化。據統計,今年錦州市職工工資平均增長達到6%,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年輕人選擇留在工廠。就如周超感慨的那樣:“誰說工人掙得少?我們只是很低調!”
快車道
一個初級工成長為高級技師最快需要12年時間。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周期長、晉升通道狹窄,無形中制約了不少年輕工人的積極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的不斷調配、重組,各類企業特別是工廠,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劇上升。從市場供求關系看,近幾年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當期勞動力市場中每個崗位需求所對應的求職人數)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了2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年輕人脫穎而出靠什么?我覺得技能大賽是一條路!”遼寧省總工會組織的勞模工匠宣講時,國網鞍山供電公司全國勞動模范王家峰,給青年工人們指了條明路。
王家峰曾是一名軍人,200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鞍山供電公司。就在他帶著第一名的光環,準備大施拳腳時,卻發現公司里盡是專業的高知人才,這讓他這個不甘于平凡的“門外漢”感到有些迷茫。“那時候就覺得,想在這些人里出人頭地太難了。”王家峰回憶說。
轉折點出現在一年后鞍山公司舉行的配電運行技能競賽。那時,接觸電力運行專業僅8個月的王家峰,一舉斬獲個人第七名,在行業內部引了關注。2011年,沉淀了幾年的王家峰又在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技能大賽中一舉奪魁,并獲得了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
奪冠后,王家峰駛入了職業生涯的快車道。2015年,他又先后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模等榮譽。2018年9月,僅36歲的他,順利當選了國網鞍山配電運檢室副主任,實現了名利雙收。
王家峰并非個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是建設人才強省的重大舉措,是解決就業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的根本辦法。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省職業技能人才總量438萬人,高技能人才達110.7萬人。為了積極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人才,遼寧省各級工會以提高職工技能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發力、持續發力,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和技能大賽、“崗位大練兵、技能大比武”職業競賽等活動。
今年,遼寧省總工會更是將技能競賽拓展到包含煉鐵、繼電保護、烹飪等共計60項工種。和王家峰一樣,通過各級技能競賽嶄露頭角、獲得職稱提升的年輕工人,層出不窮。
技能競賽外,全省各級工會也在通過各種形式,積極為年輕工人提供平臺和晉升渠道。
蔡勇是遼寧慶陽特種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慶陽化工)的一名“大學生班組長”。2013年8月末,通過慶陽化工的“育才”計劃,蔡勇與幾名同事在長春培訓了一星期的專業課程后,踏上了去往德國的游學之旅。
在德國的21天里,他們參觀德國的工廠,學習精益管理的課程,不僅涵蓋了時間安排、組織架構,還包括了如何節省成本,降低浪費等知識。培訓不僅讓蔡勇及幾位同事在技術上突飛猛進,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回國后,蔡勇結合公司實際,提出了很多有益于生產的合理化建議,他也從基層的工人崗位轉到了管理崗位。
多措并舉,創新激勵機制,擴大企業評價自主權,引導和支持行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技能自主評價,遼寧省各級工會通過實行“一企一策”“一崗一策”的評價模式,用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和與之配套的評價、遴選、升遷、激勵等機制培養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隊伍水平,打通年輕工人的晉升渠道,成就他們的精彩人生。
做“明星”
“如果能讓當下的年輕人乃至全社會,像崇拜演藝明星一樣崇拜大國工匠,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我們的產業制造業才能迎來更深入、更持續的發展”。遼寧廣播電視大學(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伊煥斌說。
4月23日,來自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國工匠方文墨,在2019年“大學生留遼回遼來遼就業創業”主題宣傳活動首場報告會上,為沈陽工程學院的學子們現場展示了“文墨精度”的神奇。
操作現場,方文墨蒙住雙眼,僅憑手工銼削,就使兩塊金屬依靠銼削平面產生的真空吸附力量,緊緊連接在一起。在場學生們驚嘆聲不絕于耳,眼中充滿了羨慕和崇拜。隨后,方文墨又講述了他用“技能改變命運”的精彩人生,引得掌聲不斷。
遼寧省總工會已經開展4場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工匠們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及學生家長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
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也將宣傳“工人偉大、勞動光榮”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大國工匠》作為央視的重磅節目,自2015年開播以來,以紀實的手法、新穎的視角,展現了各行業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能和感人事跡。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校、拼高學歷,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成為了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了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大國工匠》欄目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掀起了學習工匠事跡,感悟工匠精神的熱潮,更突出了勞動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在全社會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主流價值觀,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氛圍,奏響尊重知識、崇尚勞動的最強音。展示廣大職工勞動和創造的新時代風采,筑牢為振興發展而奮斗的思想基礎。
如果全社會像培養大師一樣培養技術工人,像呵護國寶一樣呵護技術工人,為中國工匠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自然也就不需再為年輕人不愿進工廠而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