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例會上,一份問卷調查打破了原有的會議模式,雖然問卷沒有標注具體的名稱,但對于學習過人力資源管理的我來說,還是嗅出了領導的意圖。這是在用《馬氏工作倦怠量表》對我們的職業倦怠程度進行分析調查,以便提醒“得了高分”的職業倦怠者,積極調整工作態度,避免過度的倦怠情緒。從最終的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人得分都在50分-75分之間,即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我自己得了52分,意味著存在比較嚴重的職業倦怠。我有些慌張,是我已經不喜歡這個職業了嗎?
梓君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2019年5月25日,在世界衛生大會上,世衛組織(WHO)正式將“職業倦怠”作為一種疾病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并對職業倦怠定義為: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而產生的一種綜合征。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2015年所做的調查研究中認為,職業倦怠與人是否能夠從從事的職業中發現意義有關。
在美國有三個滿意度極高的職業——醫院管理員、地毯制作者和發型師。雖然這三個工種常常被人們忽略,但三者之間卻存在著一個共性:從業者均認為自身的工作是在幫助別人或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與此同時,美國華盛頓的蓋洛普咨詢公司在2013年的抽樣調查中也發現:只有大約13%的員工對自己的工作具有較高參與感,高達87%的員工認為每天將自己從舒適的床上拽起來做毫無意義的工作。
參與感對人工作狀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參與感能夠增強個體的感知控制,即我的人生我做主!正如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被試者通過擲骰子來贏取獎勵,并且點數越高獎勵價值越高,但擲骰子有兩種方式:支付10元自己擲,或不用支付讓別人來擲。
心理學研究者在不同群體中實驗發現,超過80%的人選擇付費自己擲,因為這樣的參與感最強。當人對某項事業的參與感逐漸上升,倦怠感就會相應下降。
除此之外,產生職業倦怠感,也可能是因為你過于優秀。倦怠的英文為“Burn Out”,即燃燒殆盡的意思。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兩根不同高度的蠟燭同時點燃,并用同樣大小的杯子將其蓋住,哪個會先滅呢?答案是高的蠟燭,因為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先占據上部空間。
這個實驗中,蠟燭的高度代表個體能力,二氧化碳代表壓力。高的蠟燭燃燒最為旺盛,同時也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這也能夠印證英國學者希爾·喬維特等人的觀點:優秀的人更容易陷入一種“完美主義憂慮”,這些憂慮涉及過度逼迫自己,總認為自己還不夠好,難以滿足其他人的期待。
心理學上,對抗職業倦怠的最佳辦法是提高自身的職業參與度。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哪些工作更能讓自己有參與感,我理想的職業畫面到底是什么?并適時地做出調整,從而最終提升參與度、感知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學會調整自己的“燃燒速度”。在意識到自己燃燒過猛時,要重新定義工作的邊界、降低自己的完美主義情緒,并適當進行娛樂放松,給自己的燃燒環境注入更多的空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