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航



【摘 要】本文調查分析大學生的自我擔當、家庭擔當、集體擔當、國家社會擔當等四個層面的擔當意識,剖析大學生缺乏擔當意識的原因,基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實際提出加強主體意識教育、加強家庭責任教育、加強集體責任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等措施,提升大學生的擔當意識,引導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自覺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 ?擔當意識 ?培育 ?輔導員工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047-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表明黨和國家對新時代青年寄予厚望,也反映出擔當意識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高校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引導大學生自覺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樹立起擔當意識,成為社會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中國夢”的筑夢者、圓夢人。
一、大學生擔當意識的主要內涵
擔當意識,指的是勇于接受并承擔責任的意識。擔當與責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身上都肩負著責任,責任踐行的過程就是擔當的體現。對于大學生來說,擔當意識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大學生的自我擔當意識、大學生的家庭擔當意識、大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大學生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在這四個層面上,自我擔當意識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于自我的認識以及自我目標的明確,家庭擔當意識體現在大學生對于自身在家庭中所肩負責任的認識,集體擔當意識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對于集體的歸屬感及認同感,國家社會擔當意識指的是大學生為追求社會繁榮進步、國家富強昌盛的責任擔當。擔當意識的四個層面相互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擔當意識的豐富內涵。
二、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基本現狀
為深入了解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擔當意識現狀,筆者在廣西的幾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在調查中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到282份有效調查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4%。在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的擔當意識呈現出以下一些問題。
(一)大學生的自我擔當意識偏弱。自我擔當意識是家庭擔當意識、集體擔當意識、國家社會擔當意識的基礎,一個對家庭、集體、國家社會有擔當的人,首先一定是對自我有擔當的人。在“你是否清楚自己今后的發展目標(單選)”這一問題的調查中發現,有42.9%的學生表示不清楚自己今后的發展目標,31.6%的學生對自己的目標有簡單的了解,僅有25.5%的學生清楚自己的發展目標(見表1)。而在清楚自己發展目標的學生中,在“對于自己今后的發展目標是否有所規劃”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僅有21.6%的學生有明確的規劃,高達46.8%的學生沒有規劃(見表2)。在關于“你課余時間一般在做什么事情(多選)”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大部分學生都將課余時間花費在睡覺、看電影、看電視、打游戲上,對于與自身成長密切相關的看書、做運動、參加社會實踐等參與甚少(見表3)。以上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擔當意識,但是對于自我認識不足,對于今后的發展目標不清楚,并缺乏相應的規劃,對于自我的約束能力不強,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毅力明顯不足。
(二)大學生的家庭擔當意識較淡。在關于大學生家庭擔當意識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多數大學生對于自己在家庭中所擔負的責任認識不足,對于父母缺乏感恩意識。在問及“你的生活費是由誰提供的”這一問題時,高達71.6%的學生回答是由父母及親戚提供生活費(見表4),這表明大部分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父母及親戚。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學生與家人間的聯系不是特別的緊密,有58.2%的學生一周也沒和家人進行聯系,有41.8%的學生每周與家人通話一次及以上(見表5),在通話的目的上有66.1%的學生主要是為了索要生活費。在對于未來婚姻家庭生活的看法上,大部分學生認為夫妻雙方應當共同承擔家庭的負擔,但是在對于“你認為在婚姻中夫妻雙方是否應當忠誠”這一問題的看法上,有17.4%的學生認為很難做到絕對忠誠,有3.5%的學生表示做不到絕對忠誠,有14.2%的學生認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見表6),這也表現出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未來婚姻生活缺乏責任意識。
(三)大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缺乏。每個大學生都是在集體中進行學習、生活的,然而,調查發現在大學生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對于集體的歸屬感不強、對于集體的認同感較低的問題。在問到“你對自己所在的班集體是否滿意”這一問題時,有58.5%的學生對于自己的班集體持“一般”或者“不滿意”的態度(見表7)。而在“對于學校或班級組織開展的活動,你持怎樣的態度”這一問題的回答,有34.8%的學生認為活動的開展是沒有意義的(見表8),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想方設法地找理由不參加集體活動。在對于“你是否愿意為服務集體犧牲你的課外時間”這一問題上,僅有18.4%的學生持“非常愿意”“愿意”態度,有61.0%的學生持“不愿意”態度,而20.6%的學生選擇“視情況而定”(見表9),這體現出學生對于集體缺乏奉獻精神,存在著拈輕怕重的心理。
(四)大學生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不足。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材,他們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將影響著整個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通過調查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能做到關注時政類新聞,但是在看新聞的時候大部分是“只看但是并未思考”或者“只看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時政類新聞”,甚至有32.6%的學生是“從不關心時政類新聞”(見表10),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還是比較淡薄的。雖然當代大學生也經常參加一些公益互動,但是當問及“你畢業后會選擇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或者參軍入伍么”這一問題時,高達67.0%的學生選擇“不會”(見表11),這也表現出學生在涉及自身前途的時候還是會以個人利益為重。在問到“如果老人家在你面前摔倒,你的反應是怎樣的”這一問題時,有61.7%的人表示“無動于衷”,僅有38.3%的人會采取行動幫助老人(見表12),這也體現出大學生國家社會的責任感弱化的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
三、大學生擔當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擔當意識,對于個人、家庭、集體、國家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感,部分優秀大學生也努力的通過學習、實踐提升自我服務國家社會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大學生中仍存在著自我擔當意識偏弱、家庭擔當意識較淡、集體擔當意識缺乏、國家社會擔當意識不足等問題。造成大學生擔當意識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不成熟的影響。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知,它對個體的思想及行為起著指引作用,對個人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在他們之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朝氣蓬勃、視野開廣、開放自信的新一代。但是由于年紀較輕、涉世不深,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是不夠成熟的,主要體現出以下方面的特點:一是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主要表現在不能準確地對自己進行定位,缺乏目標的規劃,實現目標的動力不足等。二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理解,感恩意識不強,大局意識較弱。自我意識發展的不成熟導致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自我的擔當,對家庭的擔當、集體的擔當及國家社會的擔當也是難以形成認同。
(二)家庭教育片面與包辦性的影響。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教育目標功利性的影響,大部分的家長認為孩子成才的表現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賺到大錢,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必須以學業為重,對于與孩子學習無關的事情持有一定的偏見,而且往往忽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二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在家中往往是家庭的核心,家長對于家務大包全攬,對于孩子升學、工作等方面的選擇也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導致孩子產生被動、依賴心理,缺乏自己的主見,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缺乏家庭擔當意識。
(三)學校教育重心偏差與教育實效弱化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高校都注重專業課的建設及發展,對于公共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相應的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較差,實效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在學生的擔當意識養成教育上并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學校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上,各高校也明顯傾向于開展容易見實效的活動,對于德育類活動的開展往往存在著應付式的心理,這就造成活動的質量有所下降,對學生來說也缺乏相應的吸引力,活動的開展也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也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多數高校的輔導員配備并未能按照教育部1∶200的標準進行配置,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大、強度高,這就造成輔導員無法深入學生之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的表率作用無法得到發揮,學生對于輔導員的認同感不強,學生的擔當意識養成受到了阻礙。
(四)社會中錯誤價值觀及不良風氣的影響。新時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之中,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不斷深入推進發展一方面給大學生帶來了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及社會思潮。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等對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與影響,會讓學生形成個人主義的極端膨脹,磨滅大學生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而且,作為網絡原住民,當代大學生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一些公眾事件在敵對勢力的炒作之下會發生不理智行為,如果大學生缺乏相應的鑒別能力,有可能在不經意之間成為敵對分子利用的對象。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誠信缺失、社會冷漠心理及炫富等對大學生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讓學生對社會喪失信心,無法形成正確的國家社會擔當意識。
四、高校輔導員培育大學生擔當意識的途徑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造成大學生擔當意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各方面的影響之中,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引路人,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培育大學生擔當意識的重任。尤其是《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下發,對輔導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價值引領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高校輔導員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對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培育。
(一)加強主體意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擔當意識。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建立和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做到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明確自身在家庭中的責任與對集體、國家社會的擔當。為了讓大學生能樹立起主體意識,高校輔導員必須深入大學生之中,與學生進行談心談話,了解每一位青年大學生的特點、需求及心聲,為學生答疑解惑,指出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直面自己的不足。輔導員要充分利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來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形成對職業的認同感,進而明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設計自己職業生涯規劃路徑。生涯規劃要從大學新生開始進行教育,并且要貫穿整個學生生涯,實現全過程育人。
(二)加強家庭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家庭擔當意識。家庭是社會最基礎的單元,是每位家庭成員共同的家園。一個家庭的穩固和發展與每位家庭成員的擔當息息相關,這需要每位家庭成員都能正確認識自身在家庭中的責任,盡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職責。高校輔導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育大學生的家庭擔當意識:一是通過電話、QQ、微信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實現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協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問題。二是要在學生中進行感恩教育,通過開展感恩父母主題班會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無私的愛、感受父母的艱辛,再通過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家書、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落實到實踐之中,從而讓學生明確自身對家庭的責任,形成對家庭的擔當意識。三是通過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在學生中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更進一步地加深大學生對家庭的理解,使其形成端正的家庭觀,為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加強集體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高校輔導員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一是在日常班級事務的處理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要保障大學生充分行使參與集體管理和決策的權利,如在班干部選舉、入黨推優及評獎評優中堅持集體決策的知情權與投票權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進而激發學生的集體擔當意識。二是要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在學生中開展系列知識講座、校園文化活動,要在學生中緊抓宿舍文化建設、班風學風建設,要加強黨員、團員先進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大學生對集體文化的認同,加深對集體的歸屬感。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第二課堂活動評價體系及評獎評優體系,讓青年學生在參與集體活動中能獲得更多的認可與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四是要充分利用網絡思政教育的新舞臺,將易班等新媒體與傳統思政工作優勢結合起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性地開展集體活動,運用網絡新媒體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開展學生心理教育及咨詢,讓易班成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的新平臺。
(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學生國家社會擔當意識。高校輔導員要緊密結合新時代青年學生的特點做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在學生中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學習及貫徹,引導學生全面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二是要把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日常教育活動之中,讓學生明確中國夢與人民息息相關,鼓勵學生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自覺承擔起對國家社會的擔當。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成長成才,讓大學生成為踐行社會文明風尚的先行者。三是要通過黨建活動、團日活動等在學生中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觀、走訪、調研等形式了解社會的現狀,從而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形成國家社會擔當意識,提高社會擔當能力。四是要以“眾創”為推手,激勵更多的大學生走上創新創業的道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大學生對國家社會應有的擔當,輔導員應該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支持,讓創新創業成為大學生放飛青春夢的能量和動力,讓大學生在提高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增強本領,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擔當意識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息息相關。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大學生的擔當意識存在著弱化、不足等現象,導致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學校及社會方面的影響。作為高校輔導員,應牢牢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需求及心聲,注重發掘學生的特點,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認同,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青年大學生要成為一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在為集體、國家、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成就自我的輝煌人生。
【參考文獻】
[1]李丹霞.芻議大學生擔當意識的培養[J].商洛學院學報,2014(6)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電信網絡安全教育研究”(2018KY0919)
【作者簡介】黃 航(1986— ),女,廣西貴港人,碩士,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學工處思政科副科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研究。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