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一個基礎性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改革目標的不斷落實,要求教師合理利用各種新技術手段,喚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信息時代下層出不窮的觀念與看法需要初中語文教師仔細甄別、明確選擇,打造一個適合自己和學生的高效課堂。本文從微課、情境導入、小組合作和評價方式入手,力圖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教學方法
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長久發展,語文教育更是如此。雖然現階段教師正在努力采取新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果,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又不得不按照考試要求開始教學,導致“用新方法走老路”的現象頻頻出現。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生理發展迅速,然而心理發展和邏輯思維卻相對落后,初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取合適的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使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 利用微課,鼓勵自主學習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引發了一系列“微”產物的誕生,如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對教育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微課應運而生。微課以其視頻短小、內容明確為優勢,成為初中語文教師眼中的“寵兒”。教師可利用微課自行錄制或下載需要學生課下預習的內容,或者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微課體積小,所以學生下載方便;微課時間短,有助于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內講解完重點內容;微課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要學習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網上下載微課時,要注意該微課和本班學生學情的契合度,避免形式化應用微課。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教師可從網上下載有關微視頻,剪輯成自己所需的微課。學生在課下觀看視頻并自主學習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觀察景物要有序;準確運用形容詞、動詞進行描寫;多角度、多感官描寫景物;巧用修辭;中間結合敘寫人的活動。在學生明確寫景的方法后,教師可趁機讓學生以校園中或公園中的景物為題,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隨筆。又如,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教師可錄制視頻,視頻中可簡單介紹作者和聞一多的背景及主要作品,要求學生先自讀課文,而后利用詞典或網絡解決生字詞。在微課中設計如下問題:文章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說和做”的?各寫了什么?把兩部分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將上述問題的答案記到本子上,方便學生在課上同教師講的內容作一個對比,從而知道自己的不足。再如,《端午的鴨蛋》一課讓學生體會語言特色的教學難點之一,教師可將本文的語言特色制作成微課,或者在網上下載。微課展示語言特色: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文言詞語和口語結合。同時,從課文中找出佐證,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二、 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學生對初中語文產生學習興趣,才會有進一步教學效果的提升。沒有興趣的學生,即使教師強硬地“灌注”知識,學生學會也只是暫時的,還會忘記。情境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應用情境導入,可以在教學伊始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激發。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情境導入只是一種教學方法,是為學生的學而服務的,不要生硬地為了導入而導入。
例如,在教學《傷仲永》《唐雎不辱使命》《岳陽樓記》等文言文時,由于文言文中的使動、被動用法較多,學生學習時難免提不起興趣。教師可以合理的教學情境導入,如教學《傷仲永》時,教師:“同學們,你們五歲時都在做什么?”學生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傷仲永》的主人公方仲永五歲時,寫得一手好詩。而且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刻完成。你們知道他后來怎么樣了嗎?”學生甲:“肯定考上了好學校,做了大官!”學生乙:“我看不一定。”教師:“好,咱們先帶著這個疑問,進入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教師:“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開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國,有人知道有關秦國滅六國的故事嗎?其中有很多風流人物,無論是哪國的,只要是你們知道的,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依此為話題,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隨后教師可趁機引入唐雎:“既然大家討論到了唐雎,那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與唐雎有關的課文——《唐雎不辱使命》。”如教學《岳陽樓記》時,教師可著重介紹范仲淹的家庭背景及個人經歷,范仲淹被貶官到河南鄭州,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而作了《岳陽樓記》,使學生沉浸在范仲淹的政治抱負和曠達胸襟中。比如,學習《范進中舉》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下載有關范進中舉的動畫,以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突如其來的命運變化,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故事。在學生產生濃烈興趣的同時,教師可順理成章地引出新課的學習。
三、 小組合作,培養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已受到廣泛教師的認可,學生在小組中自由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在和教師對話時要放松、投入。不僅如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會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吸收別人的優點,逐漸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學習中。教師可將某篇課文作為探究的主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文章的主題、大意,在合作的過程中積極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累積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例如,《塞翁失馬》是一篇寓言,文中有很多和現代漢字讀音不同的字詞,教師在讀過一遍以后,可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圈字,一人填拼音,以檢查重點字詞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可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組,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重點字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中的“將”,“死者十九”中的“十九”,“人皆吊之”的意思等等。另外,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探究什么是禍,什么是福,并說出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學生合作學習省略了部分教師需要講解的內容,但教師也要及時走下講臺,深入小組,了解學生在討論中的難題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學《山中雜詩》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預習,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課上開展小組合作,大家提出各自的疑問并嘗試解決他人的難題。這一過程能啟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學會依據注釋、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理解推斷文章大意。小組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圈出詢問教師,教師要及時點撥,避免學生的疑問越積越多而放棄探究。再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可利用PPT出示問題: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以及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在課本上勾畫出來,隨即教師提出問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派小組代表回答。教師要鼓勵中等生和后進生回答,避免課堂教學成為教師和優等生的“雙簧”,培養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究意識。
四、 學生評價,樹立主體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一張試卷定成敗”的方式評價學生,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圍繞試卷考題和教師展開。這樣做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保證,一直處于被評價方的學生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逐漸忘卻自己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的教學和考試等評價手段都必須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雖然現在大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大環境下的中考和高考逼得教師不得不低頭。對此,教師可在評價中融入學生評價的環節,不再單一的以教師評價為準。學生評價可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秉著負責任的態度評價同學的學習,同時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錯誤,或者優秀的地方如何借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互評作文,讓學生當一次“小老師”。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批改作文,在評改課上有些不知如何下手。教師:“大家看的都是咱們同學們自己的作文,有哪些錯別字,你可以在最后標出來,語句不通順的看看你能不能改通順。當然,漂亮的結構、優美的字詞和值得你學習的寫作手法可以摘抄到好詞好句本上,為下次寫作積累經驗。”讓學生評改作文雖然看上去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但其實這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學生看到優秀作文會主動學習,看到自己被評改的作文也會明確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好地積累寫作經驗,學習寫作技巧,豐富寫作內容。又如,在一次考試過后,教師可讓學生自行評改試卷。因為教師評改試卷只是教師自己明確該學生何處仍有待改進,學生看見自己的試卷便只是“一看而過”,不去分析自己失誤的原因,自然也起不到考試應有的促進效果。而學生自己批改試卷可以明顯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下會逐漸反思自己此次的失誤,并積極改正。教師:“今天大家自己改試卷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我發現我因為馬虎寫了很多錯字,我已經在錯字本記上了,爭取下次不會犯錯。”教師可適當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的古詩詞默寫、文言文背誦等,加強檢測,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鞏固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的雙邊活動。信息時代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并將其運用于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學生要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中心,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秀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J].中國教師,2018,16(S2):106.
[2]王彥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分析[J].學周刊,2019,13(12):106.
[3]胡玉芳.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創新探討[J].甘肅教育,2019,22(6):60.
[4]白寶義,苗美玲.夯實基礎,梳理脈絡,掌握方法——有感于初中語文教學[J].才智,2019,19(7):171.
作者簡介:
馬阿榮,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金城關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