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麗
摘? 要: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高校這一新型的高校辦學模式給國內高校帶來了教育理念與方式的沖擊,對于我國本科高校的發展產生了諸多影響。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其自身辦學目標的特殊性,在課程考核方面不能依照傳統的普通本科的模式,而是要建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新的課程考核模式。該文擬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的問題作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應用型? 本科高校? 課程考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109-02
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們國家近幾年來新成立的一種本科高校類型,在辦學目標、教育方式、評價標準方面與傳統的普通本科高校存在諸多不同。所謂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要教育方式、以應用型為辦學特點與定位、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辦學目的的本科院校,其對社會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院校所在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課程考核合理與否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傳統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諸多不同,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考核方面,應當建立起與自身發展特點與辦學目標相契合的新的課程考核模式,即需要對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進行改革。
1?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的基本概述
應用型本科高校歷史是比較短的。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于高等教育問題,會議重點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其核心在于提振我國的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位全國各個地方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隨后一批新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多為近幾年新建立的高校,因此在辦學模式和教育機制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部分學校的課程考核模式主要依照傳統的普通本科高校的課程考核模式所建立,與自身的培養目標與教育方式并契合,并不能達到更好地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辦學目的。在此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及時注意這一問題,調整學校現有的發展思路,并基于自身的辦學目標與教育特點進行切合實際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對課程考核模式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得以在當今以傳統的普通本科院校為主體的高校圈中立足,進而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2?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的存在問題分析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的存在問題主要從課程考核模式不符合應用型教育的特點和課程考核模式不能真實體現教學的結果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2.1 課程考核模式不符合應用型教育的特點
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性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能夠參與一線生產任務的、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和較高的技能素質、并且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知識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因此,我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的是提高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但是由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歷史比較短,其教師隊伍的構成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的退休教師,以及新引進的青年教師。這些教師本身是長時間受傳統本科教育影響的,因此其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是采用傳統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而并不是契合應用型教育特征的教學方法。第二期在課程考試模式的建設方面,多參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課程考核模式。這些課程考核模式與應用型教育的特點并不符合。因此其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幫助,有時甚至會起到相反的結果。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強調的是學生對于知識接受以及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因而對于普通本科院校來說,其課程考核模式大多是采用卷面考試以及寫論文的方式,考察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與理解程度。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采用了這種課程考核模式之后,大多只能考察出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而往往并不能反映出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這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課程考核模式不符合應用型教育的特點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所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2.2 課程考核模式不能真實體現教學的結果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為關乎到社會發展的生產、服務、管理的工作第一線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于其學生的培養以重視理論知識、重視應用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旨在培養一批批能夠服務于區域性經濟發展的應用型高水平技能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報考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考生,大多是在實踐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賦或者喜愛實踐的學生,因此在課程考核中,能否真實地體現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與實踐水平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參考點。因為教學是包括教與學的教育活動,其內涵在于教學相長。如果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并不能體現學生真實的學習結果,那么自然而然地也就不能反饋給教師以真實的、正確的教學成果,那么就會影響到應用型業本科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在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考核模式中,卷面考試仍然是占據著重要比重的一個部分,而對于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比重則比較小。此外,在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中,對于學生考核情況的評價通常是由授課教師來完成,評價的主體存在單一性的弊端。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授課教師會因個人的喜好來判定學生水平高低的情況出現,既不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因此,在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并不能真實地體現教學的結果,這也是關乎到學校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3?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措施探討
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措施可以圍繞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考核模式和建立評價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模式兩個方面展開探討。
3.1 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考核模式
所謂的“職業能力”指的是相關人員完成相應工作崗位的各項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通常情況下,其主要包括某個特定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專業能力。所以,對于以實現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關鍵。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學校在具體的課程考核中,建立起能夠考察學生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的考核機制。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期間需要學校對于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學校的管理多個方面進行嚴格把關。職業能力包括多個方面。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不能僅僅將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掌握作為全部的考核內容。因為對于學生而言,其能否掌握專業的知識技能是一個方面,而在具體的工作中,能否將其正確地應用到自己的工作領域中,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因為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其辦學目標在于為地方社會的發展培養具有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畢業的方向是直接進入生產與管理一線的。因此,在制定課程考核模式時應當兼顧多個方面,既包括校內的理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技能的考核,也應該包括社會實踐中能否具體操作的考核,即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考核模式。
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針對于自己所開設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而在課程考核中應該采用階段性的、綜合性的考核方式,增強過程性考核的分值比重。同時要降低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中,最終考核成績占較大比重的弊端,提高平時多次考核成績的比重,從而能讓學生在多次的考核中總結經驗,循序漸進地掌握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這樣一來,既能夠使學生能夠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斗志,又能夠使其切實地掌握能夠運用到工作一線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3.2 建立評價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模式
目前大多數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課程考核中采用的是傳統的以授課教師評判學生成績的模式。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采取這種課程考核的裁決方式是具有一定的弊端的。因為這種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評價主體比較單一,教師是授課、監考、判定成績的唯一性主體,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教師會因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學生成績的高低以及對于學生的態度的情況,并最終影響到學生個人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弊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改革課程考核模式中,應該考慮建立起注重過程、評價多元的課程考核體系。在這種評價多元化的考核體系中,評價主體不能局限于完成教學任務的授課教師,而應該根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生需要參加社會企業實習這一現實的客觀情況,將其所實習單位的主管人員的評價納入到課程考核中。因為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畢業生而言,其畢業之后的出路大多數是進入到企業一線工作,因此實習企業主管人員的評價對于判定學生水平的高低而言是極其具有參考價值的。一般而言,這些人員與學生個體的聯系并不會摻雜太多的功利性,因而能夠提高課程考核的公平性與科學性,也有助于對學生的真實水平進行科學分類,選拔真正具備較好的理論知識水平與較高的社會實踐技能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整體朝著平穩上升的態勢發展,在這種經濟形勢之下,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改革升級,而對于專業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隨著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邁進,一批新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在此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把握這一大好時機,及時認識到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不符合自身發展的真實需求這一現實情況,采用合理的方式如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評價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模式。通過正確地對現有的課程考核模式進行改革,使應用型本科高校能夠革除自身發展的現實弊端,緊跟應用型教育領域的大潮,建立切合自身實際與時代需求的教育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段滇寧,孔廣歡,陳洪博.應用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7(3):34-35.
[2] 崔哲洙,盧萬合.高校課程形成性考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1):147-148.
[3] 周沖.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的大學生科研訓練模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