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上,出現部分學生無法提起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及熱情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們就這一問題進行處理,及時轉變并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設定好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熱情,以切實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以及質量。探究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遵守教學原則,發揮出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效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歷史課堂;作用策略;原則
一、 引言
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其身心發展并不十分完善,但是在初中時期的學生對于外界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會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進而產生迷惘和困惑感。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這一特點將自身的引導效用發揮到極致,不斷地激發并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歷史的困難,消除學生的畏懼以及抵觸等不良心理情緒,使得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學習活動中,從而更好地改善當前歷史課堂的教學現狀,達到實際的教學目標,構建出一個更為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二、 歷史故事教學的作用以及原則
(一) 歷史故事教學的作用
首先,通過歷史故事法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們更為快速地認知并理解歷史知識內容,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老師要注重歷史常識知識的普及,使得學生們都可以更好地了解過去的事實,就其所學習到的歷史基礎知識等進行探究,總結出歷史發展規律。在授課的過程中,適當地和學生們介紹歷史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合理地設置好教學的情節,賦予其相應的敘事性特征。采取故事的方式講授歷史知識,不但可以節省大量死記硬背的教學時間,同時還會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理解歷史的知識,幫助其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滿足歷史學科的發展特性。
其次,通過歷史故事法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心理發展需求特征,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學生們會從兒童過渡到青年時期,所以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學生們的行為思想都會停留在過渡的階段,處于該階段學生,其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會比較差,需要依靠較為直觀化的經驗去感知各類的事物,同時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們無法更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且缺少一定的持久性,無法長時間地對某一學習任務進行關注,使用歷史故事的形式講解歷史知識點,可以滿足當前階段學生們心理訴求,更好地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 歷史故事的形式教學原則
首先,要選擇生動且激趣動情的歷史故事,調動起學生們的情感。其次,其所選擇使用的歷史故事必須要以課本為基準,不能脫離開歷史教材,要以歷史教材為基礎,讓其歷史故事可以更好地和教學的內容貼合在一起,更好地迎合學生,防止其產生教學脫節的問題。最后,要構建相對應的歷史教學情境,使得學生們的歷史思維更好地發展。比如講到“秦末農民起義”中“楚漢之爭”內容時引入故事“約法三章”簡單講述劉邦進入咸陽城,與秦民約法三章,使得秦民大喜,民心安定,為其建立漢朝奠定基礎。結合秦朝滅亡的原因學生也就不難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
三、 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模式的問題
在實際的歷史教學課堂上,部分老師并沒有意識到歷史教學對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因而忽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使歷史教學失去了鍛造學生內在修養的效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過于注重歷史成績,強制性地讓學生背誦歷史知識點。除此之外,在授課過程中,老師使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留給學生們進行交流的時間及空間很少,而沒有考量到學生們學習歷史知識的需求,只一味地進行單向式的講授,這就在無形之中加大了歷史教學的難度,使歷史教學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沉悶,學生的聽課熱情也會隨之受到影響,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出現學生抵觸學習的現象,造成惡性循環。
(二) 學生知識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差別問題
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模式已經大致的形成,學生們的知識水平以及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差異也開始顯現,初中歷史學習的難度以及深度會高于小學時期的學習難度以及深度,所以,老師應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制訂出貼切學生實際的歷史教學措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老師所制訂的教學方案往往缺乏漸進性和多樣性,使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會比較大,這就使教學進程無法有效地施展,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四、 歷史故事教學的策略
(一) 處理歷史故事情節
老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需要妥善處理歷史故事的情節問題,針對教學內容,創設相符的歷史故事情節。老師在使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選擇更具吸引性的開頭故事,這樣可以從一開始就能將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然,為防止故事情節與教學內容產生脫節,講述故事的同時還需要做好各個章節故事的鋪墊工作,有節奏感地講授歷史故事,使得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享受這一學習過程,理順其故事的思維,更為深入地了解其歷史內容。
(二) 確定講授時機
歷史這門課程的理論性知識量比較多,其主要是由多個環節共同組成,所以在使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時,老師們必須要把控好其教學的時機,將歷史故事的效用更為完整地發揮并展現出來,老師不能在講述中一氣呵成,要使用故事的方式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們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潛力,激發出學習的興趣,有針對性地講授歷史故事,不能一下將故事全部傳授給學生。
1. 在上課前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
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一節課堂的課前導入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如若歷史教師在上課時不進行生動有趣的課前導入,一開始就給學生源源不斷地灌輸歷史知識,學生會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排斥心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便會大打折扣。初中歷史教師在正式上課前進行有趣味的課前導入,用一兩個歷史小故事導入本節課的課堂主題,一方面讓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趣味性十足,另一方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足夠的興趣學習接下來的課程。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時,開篇就以傳說故事“女媧補天”“上帝造人”導入,大大激發了學生對“人類如何起源?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古人類在我們中國境內又起源于何時、何地,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又如何?”等一系列問題探究的興趣。
2. 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程講解
一般情況下,一節課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學生上到一半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感覺比較疲倦、課堂氛圍低沉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教師用一點小策略,把神游的學生拉回到課堂中來。可以利用初中歷史故事在課堂講解時的穿插,在學生疲倦的腦海中輸入新鮮的歷史知識,有效地調節低沉的課堂氛圍。這個時候教師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個是教師在穿插歷史故事的時候要巧妙地和課本要求掌握的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本節課的理解;另一個就是穿插歷史故事的時間要合適,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講《法國大革命》這一課時,講到拿破侖帝國的建立,教師就可以講關于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小故事: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軍隊與英、荷、普聯軍在滑鐵盧進行了一次交戰。為了對抗反法同盟,拿破侖率12萬大軍進入比利時,企圖在比利時境內將英軍元帥惠靈頓率領的英荷聯軍及布呂歇爾元帥指揮的普魯士下萊茵集團軍各個擊破。但由于戰爭中,惠靈頓和布呂歇爾的密切配合,拿破侖最終慘敗。學生聽到這個故事會感到震驚:為什么拿破侖建立帝國初始發動對外戰爭能屢戰屢勝,而在這場戰爭中會慘敗,甚至開始了他的悲慘人生?教師可以順勢引導講解拿破侖對外戰爭前期和后期的區別。這樣一來,學生學習這一課對拿破侖有了更深解讀,也就能更好地記憶理解這一知識點,從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三) 注重語言表述力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上,老師并不會注重和學生的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這就導致老師和學生交流問題過于呆板嚴肅,使用歷史故事教學法,可以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交流,老師要及時地轉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多和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升華老師和學生們之間的友好關系,注重語言表述力,提升其語言的表述力,使得歷史故事的表述更加的清晰、合理,避免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產生逆反等不良心理情緒,發揮出歷史故事的作用性。
(四) 推行互動教學
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可以在講述歷史故事之后,在課堂中采取探究性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與故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個歷史故事帶來的啟示,抑或組織像“小組討論、學生講課、辯論賽”等參與性、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針對故事中貼合教學內容的某一點展開探究。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在尋找故事的過程中,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含義、內容、表現、意義和影響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還大大減輕老師的教學壓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 結語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使用價值比較高,歷史故事的引進是一項長期化的教學過程,所以,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不可急于求成,適當地調整并改變固化的教學風格,合理地使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把歷史故事和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不斷地去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其實際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師的目的,遵守故事教學的原則,更好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讓歷史教學課堂氛圍變得更加的活躍,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
參考文獻:
[1]孫延洋.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4(21).
[2]徐源.分析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綜合版),2014(3).
[3]馬伯庸.怎么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J].教師博覽,2012(11).
作者簡介:
杜琴芳,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