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道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作為近幾年我國新興的閱讀教學實踐模式之一,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突破性,群文閱讀已然成了教學發展的新信號、新亮點、新趨勢。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而古詩詞源遠流長,它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不朽精神,更象征著中華民族卓越的智慧萌發。學習古詩詞,在古詩詞中靜觀歷史的昌盛與衰落,體味著詩人的悲歡與離合,鑒賞文學,傳承文化,讓古詩詞帶給我們幸福感和獲得感。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教學發展;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中成熟較早的文體便是詩歌和散文。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具有語言凝練優美、內容飽含情感、富有極強韻律等特點。古詩詞在學習中、生活中時時刻刻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高中是學習生涯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也占據了一定的篇幅,彰顯了古詩詞的價值沒有隨著時間的長河而漸漸遠去,古詩詞的影響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悄然褪去,古詩詞沒有隨著發展的浪潮而默默被淘汰。古詩詞的語言藝術和語言魅力仍然需要新時代的我們慢慢體味。
一、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意義
(一)古詩詞教學意義
古詩詞的教學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其富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但是目前學生對古詩詞都是望而卻步,其中凝練的詞匯讓學生經常是一臉茫然,因而古詩詞的美無法讓學生體會到。而在高中階段教學任務重,大部分古詩詞都需要學生進行背誦,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和背誦量與日俱增,因而如何讓學生擁有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古詩詞的重要教學目標和實踐意義。
(二)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的實踐意義
群文閱讀體現了全語言理論,即教學始終圍繞著特定的主體或議題展開。古詩詞教學中的群文閱讀亦是如此,將不同的古詩詞按照一定的議題進行組合,共同進行閱讀教學。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有五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激發了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二是為更好理解古詩詞內容而進行補充延伸,拓展了學習內容;三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四是鍛煉了學生語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五是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三要素
古詩詞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新模式,在摸索和實踐中逐漸轉為成熟,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其中三個重要環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是議題,二是集體建構,三是閱讀的共識。
(一)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
議題是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核心,議題的設置是整個課堂的重中之重。適宜、適時的議題才能夠為課堂的教學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和引導,進而實現教學目標。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高中生為快速地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在語文的學習中特別是語文古詩詞的學習中多數依靠教材的參考書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參考書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高效地了解所學的內容,但是其弊端也非常明顯。學生的思考能力因為被參考書所束縛而有所減弱,學生變得不想思考、不善思考、不敢思考,教學的意義退化。而“群文閱讀”模式,讓古詩詞的學習不再是單篇的學習,而是圍繞一個議題進行學習,參考書無法進行干擾。一個議題能夠讓教學內容變得豐富,也能夠讓學生圍繞議題展開無盡的想象,因而議題的選擇就變得特別重要。議題要具有可議論性,為教師和學生指引一個思考的方向,提供一個思想的空間,議題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在議題中擁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古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同時還要具有開放性,教學中留白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而開放性體現在議題的結論沒有唯一的答案。學生們可以對議題進行多次的加工,理解也可以多種多樣,沒有局限性,并且完全可以超出選文理解。開放性還會讓學生擁有沖破思維束縛的果敢,讓學生追求的不再是同教師步調一致,而是去有更多的思考模式和更強的思維能力。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唯一論斷。
(二)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集體建構
古詩詞群文閱讀中集體建構是一個學習內容逐漸完善的過程,通過學生闡述不同的見解,教師和學生一起主動溝通、閱讀交流思考成果并走向共識的全過程。議題沒有硬性的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是需要學生和教師通過思想碰撞、通力合作,最終達成共識。古詩詞群文閱讀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并且有一定的閱讀量,這是對教師的巨大考驗。在課堂上,不同的觀點匯聚一堂,才能帶動學生的思考,教師也能從中收獲良多。學生和教師的觀點在集體構建中能夠積極地分享和聆聽,成為一個強大的頭腦風暴。所謂的“集體建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集體建構中起到主要作用,而教師需要通過自己豐富的教學知識和教學經驗起到引導的輔助作用。
(三)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共識
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最后一個環節是共識,需要學生和教師對議題進行集體建構而最終形成的共同認識,但是共同認識不代表是同一種的認識,它沒有標準答案。共識只是指在討論中糾正錯誤的觀念,總結正確的觀念,達成共識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尋找統一標準的答案,而是注重其中的過程,進而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鍛煉的是學生的思考。古詩詞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化體系,教師要提倡其差異性和多元化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古詩詞更好地流傳。
三、群文閱讀教學可行性分析
(一)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在不斷重視外語培養的當今,古漢語和古詩詞變得好像一門外語一樣難以掌握。而事實上,橫在學生和古詩詞中間的是無從下手的困境。古詩詞群文閱讀恰好為這種困境打開了一扇大門,古詩詞群文閱讀將一個議題帶入課堂,圍繞著議題逐漸打開學生的視野。在群文閱讀中,發現時代背景的聯系,發現詩人與詩人之間的故事,更發現古詩詞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懷碰撞。古詩詞群文閱讀無形當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也隨之提高。
(二)轉變教學主體地位
古詩詞的學習課堂一度陷入尷尬的境況,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個別的現象,只有少許學生能跟上教師的節奏。經過不斷探索,“群文閱讀”教學更能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度。學生進行議題選擇,學生進行集體建構,學生進行共識總結。在教學中讓學生占據主導地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群文閱讀調節了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論點。
(三)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理念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材只是一個點,教師為學生指引的是一條線,而學生的發揮則是一個面。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將課內涉及不到但是卻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通過其他課外的古詩詞進行補充,讓學生在掌握課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其他的閱讀量來增加熟識度,相比于背誦更有效果。加之,在學習中群文閱讀相比于傳統的閱讀教學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感受到詩歌的主旨,感受到古詩詞的思想情感和主要意向,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較高的作用。
四、結論
古詩詞是中華五千年的瑰寶,因為它獨特的魅力流傳至今。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打開一扇新的知識大門,讓古詩詞離我們更近。
參考文獻
[1]王本華.“1+X”群文閱讀是教材的有效補充[N].中國教育報,2019-05-08.
[2]駱紅娟,胡錫良.關于群文閱讀的教學思考[J].中學語文,2019(12).
[3]黃春燕.群文閱讀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上旬),2019(5).
[4]張珠釵.群文閱讀,一種閱讀的新視角[J].文理導航(下旬),2019(5).
[5]翁菊芳,鄧麗婷.新高考方案下閱讀教學轉向的幾點思考[J].中學語文,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