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丹
【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人際交往的工具,是做人做事的基礎。隨著教學制度的不斷更新,當前的中職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德育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教師要利用時代的教學元素,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學習體系和知識框架,帶領他們感受語文的價值和精髓,通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新時期的中職教育工作者要知道,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離不開德育教育。語文這門學科融合了各種生活實際,是德育教育的好平臺、好渠道。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滲透各種德育教學元素,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語文的學習意識。本文從中職教育的角度出發,對課堂中滲透德育元素的方法和策略做了幾點分析。
一、注重德育元素,擴展語文課堂內容
父母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但有調查研究顯示,每日與孩子接觸最多的還是學校里的老師,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對新的環境難以適應,容易產生失意、壓抑、緊張、焦慮的情緒,缺乏安全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待人冷漠,以自我為中心。久而久之,自信心降低了,對學習就失去了興趣。在新課標不斷改革的今天,“怎樣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教師要關注的教學內容。
人類不僅要關注自己生命的本身,還要從世界物質中感受生命的真諦,將生命價值不斷擴展和壯大,融入大自然的每一個角落。素質教育不斷擴展的同時,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要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注重德育元素,擴展語文課堂內容。這就是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元素的重要意義。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正是要讓學生親臨自然,從自然中感受生命的莊嚴,產生對自然界萬物的尊重,才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讓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
與專業課相比較,中職語文更貼近生活,具有明顯的綜合性。一方面,語文對學生的品讀、語言的積累能力、語言的運用能力要求特別高。只有讓學生掌握了語文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讓他們聯系社會生活進行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語文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為學生進入職場工作做準備。德育教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對教師和學生做出的新要求。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利于學生思考和探究的經典文章,很多包含了有價值的德育教學元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促進學生對課堂語文知識的吸收率,充分利用課文資料擴展課堂的德育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自身的行為品格、道德素質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二、引入德育課堂實例,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
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中重點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教師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讓課堂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充分發揮德育語文課堂的教學優勢。語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生活化的元素和常識,能讓學生學會感受,學會總結課堂知識點。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把課堂與生活實際有效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加入到課堂的互動和交流,從大自然中感受各式各類的生物和種群。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保證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中解放自身內部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語言表達能力。
既然引入了德育教學元素,教師就要配合德育課堂的實例,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中職語文的課文本身感情色彩就比較濃厚,能帶給學生全面的情感體驗和學習經驗。只有在教學的同時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才能發揮德育課堂的優勢,促進學生情感內化,使每個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價值、體會到生命的內涵,全面提升道德品質。“愛國主義熱情”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育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充足的精神力量源泉。教師一定要不斷引入各種優秀教學題材,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爭年代的經典篇目,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師生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一篇當代詩歌時,教師就要充分融合德育元素,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其精神價值。愛國是此詩的主題。提起祖國,人們往往會想起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四大發明、地大物博……以一種貌似豪放實則空洞的虛假,去歌頌祖國的強盛偉大。作者則反其道而為之,獨辟蹊徑,直面祖國災難深重的古老歷史及嚴峻的現實,構造出一幅幅流動凝重的畫面,配之以舒緩深沉的節奏,把祖國比擬為傷痕累累的母親,以赤子之情向母親傾訴內心的痛苦,表達為祖國的未來而獻身的激情和決心。為了強化課堂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工具,從網絡上尋找一些相關的視頻,調動學生的情感動態。如大型紀錄片電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最典型的教學實例,能讓學生在觀看和學習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學生的愛國之心油然而生。必要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文演講,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通過表演不同的文章篇目,塑造學生的人格魅力。課文的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通過學生“自薦”的方式,只要是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方法,就是值得教師采用的好方法。
三、加強德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教育追求個人與自我的統一,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旨。但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限制,很多中小學生認為學習是一項任務,只要完成了每日必做的學習任務,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從表面上看,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獲得更好的成績,以便取得學習成就。但從本質上來說,學習是為了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為今后走入更高級的學習階段和進入社會做準備工作。特別是語文這門注重生活實際的學科,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生命的尊重,從心底審視生命活動的本質。
很多經典的古詩詞也能體現德育內容,教師也可以合理地引入,并逐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吾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體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蓮花盛開的相關視頻,帶動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學習中感受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又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悟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讀者每天要進行深刻的反省,做人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誠信?老師講授的道理和知識有沒有復習?這是《論語》中最經典的“靈魂三問”。學生在學習這些經典詩詞時要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將這些名言佳句和自己的生活相結合、相聯系,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真正發揮德育教學的優勢和作用。
融合了德育元素的語文課堂,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更貼近,更吻合,更能體現當代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利用情境教學和德育元素相結合,能擴展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形象思維的作用下鍛煉自身的思維品質,提高自身對生態觀的感知和認識。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必須要善于根據文章內容,來制定有價值的教學方案,并創設出恰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讓學生把課堂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多看、多聽、多談”的教學模式,能讓每個學生的腦海中產生更為直觀、清晰的學習景象,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達到心理素質的高效發展。
社會在穩步向前發展,語文的教學成果也應該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教學趨勢。為了給學生構造“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師要注重德育元素,擴展語文課堂內容,從深層次的角度引入德育課堂實例。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在配合德育教學模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