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品質,是我國教育界一直遵循的宗旨和目標,特別是當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大眾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思想品德課程當中,在其他學科特別是語文教育教學中投入了更多力量。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和措施,希望能為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及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德育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有以德立本、文明禮讓的傳統美德,德育教育也是國家教育界長期重視和不斷研究的課題,特別是在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已逐漸貫穿到各個學科教學和各項實踐活動中。我國從古到今一直認同“文道合一”“文以載道”,因此,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將德育文化廣泛傳播的最佳途徑。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難點和不足
(一)教育者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不夠
在如今升學、就業、家長期盼和社會發展的層層壓力之下,小學教學中往往更加注重智力提升,教育者更關注的是升學率,在學生答題和考試成績方面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從而忽視了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理念和做法偏離德育教育的實際需求。
(二)語文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脫節
德育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導向,語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載體,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更多地以知識本身為主,沒有良好地運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反之,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中也以喊喊口號為主,缺乏具體的素材和實例,二者相互脫節,使德育教育沒能很好地滲透。
(三)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滲透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數學校已經意識到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語文教學的滲透過程中,由于缺乏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而是仍采取傳統填鴨式、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去進行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在學生眼里變得抽象、空洞、枯燥、乏味,沒有達到教育的目標。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和途徑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通過加強思想引領、改進教學方法、培育典型、樹立標桿等方式,加強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一)以思想引領為核心,提升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
一是加強對教師的考核導向。將德育教育作為一項獨立的教學目標去進行考核,要求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并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德育教育,不斷探索做好德育教育滲透的方式方法。二是加強與家長的有效溝通。要將家長的期盼和要求統一到德育教育的思想認識上來,引導家長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意識,形成德智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三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特別是小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要不斷深入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愛國情懷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及時糾正小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偏差,形成校園內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以語文教材為載體,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對德育素材的深入理解
一是積極普及正面教材。教育改革后,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極具說服力的德育教學素材,比如在四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引入了愛的教育的選文、愛國教育的選文、孝順父母的選文等,對培養學生感恩情懷非常有益,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些載體,展開教學,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道德教育融為一體,寓德育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二是正確認知反面教材。教學不僅要以正確的案例為導向,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反面素材,如違反校規的案例、違反社會公德和文明禮儀的后果等,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揚善除惡的品質。三是深挖教材資源,改進教學方法。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就必須立足于小學語文教材,深入地對教材進行分析與挖掘,改進教學方法,結合社會實例去拓展知識面,找到與學生情感共鳴的“關鍵點”,提升學生的感受和體會。
(三)以課外閱讀為工具,提升對德育文化的感知認知,培育優秀德育典型
課外閱讀已被公眾認為是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和品質內涵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前進入角色,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一是高度推崇古詩詞文化。古詩詞具有文辭佳、語句美、內涵豐富的特點,培養學生了解古詩詞文化,有利于文學素養的提升,使學生感受到傳統美德,受到美的熏陶。二是及時引入歷史傳統文化。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深遠、悠久的歷史文化,培養小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可以實現傳統美德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目標。三是定期進行好書推薦。教師要特別關注課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定期向學生推薦好書、好文,對德育教育的相關素材進行收集、講解,樹立學習型校園文化,形成人人愛讀書、人人會閱讀的良好氛圍。提升對德育文化的感知認知,培育優秀德育典型。
(四)以交流互動為平臺,提升內化于心的教育理念
對于充滿想象力的小學生而言,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德育教育,僅依靠書本教學遠遠不夠,必須結合實際場景才能收到實效。一是問題效應。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將德育教育的內容以問題的方式引入,啟發、吸引學生獨立思考,激起學生對德育教學內容的興趣,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作用。例如,在教材中《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有一段是描寫邱少云被烈火包圍卻一動不動。這就是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時機,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邱少云為什么不動?什么力量使他堅持到底?這會激發學生對人物的興趣,進而開動腦筋思考答案,最終更加深刻地理解邱少云的愛國情懷和堅韌個性。二是演講效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課前一分鐘演講,將有關道德的演講題目提前布置給學生,每次由一個學生進行演講,演講的內容可以是對德育故事的體會,可以是對先進典型的介紹,也可以是身邊發生的小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三是座談效應。定期以班會座談的形式開展對德育文化的交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講述身邊人身邊事,積極傳播道德文化的正能量。在小學生心目中,樹立德育英模和身邊的德育標桿。
(五)以實踐活動為輔助,提升外化于行的教育成果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還要以實踐活動作為輔助,使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德育文化的根深蒂固。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家校合作。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到課外活動中去接觸人和事,學習為人處世的正確方式,從實踐中發現不足、總結經驗,加深道德品質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在班級建立好人好事記功簿,對發現好人好事的學生以及當事人給予加分鼓勵,引導學生發現美德、感受美德,從而將美德持續傳承。
三、結語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工作,而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小學時期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培育期,而小學語文教學又與德育教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要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教育,使二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推動學生德育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彥輝.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黑龍江科學,2018(19).
[2]陳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
[3]楊琴.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問題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4]張淑珍,何春林.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3(17).
作者簡介:邊金輝,女,1967年生,甘肅金塔縣人,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課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