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軒
【摘要】“非指導性教學”的理念與語文學科的教學宗旨有著一致的價值訴求。本文分析了非指導性師生教學資源特點在實際操作中的體系構建,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還應就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關鍵詞】初中語文;“非指導性教學”;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自從羅杰斯提出“非指導性教學”這一教學理念之后,美國本土即產生了很多這種教學指導思想下的教學實踐活動。這種教學理念逐漸傳播到了全世界,當它傳播到中國之后,正當中國基礎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非指導性教學”的理念與語文學科的教學宗旨有著一致的價值訴求,并且它自身有其特異性,能夠幫助有效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存在的頑固問題,能夠幫助優化語文教學,幫助語文閱讀教學道路走得更好更遠。
一、“非指導性教學”的意義
(一)“非指導性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提出: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統治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教師是幫助學生探索生活、學業的促進者;教師不再居高臨下,而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學當中,教師不再把大量時間放在備課與講授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各類學習資源上,教師不再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指導,而是從學生個體的情感需要出發,接納學生、理解學生,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自我指向性學習提供保障。這就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意識和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二)“非指導性教學”激活了學生合作學習的展開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強調: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解決問題的工具要隱含在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但是在具體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由于情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學生的獨立學習是有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就成了目標達成的手段,因為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是通過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發展起來的。
(三)“非指導性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強調人人都有學習的動力,都能確定自己的學習需要;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創設了一種和諧、易于交流的情感氛圍,使得學生的潛能自由運行,逐步實現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能更多更好地把傳統教學中教者手執教鞭填充式教學所奪走的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實現學生有興趣地學、積極地學、主動地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回歸主體、發展主體。
二、“非指導性教學”的實施
(一)確定活動主題
在實際中實施非指導性教學,首先需要做的是確定活動的主題。主題的確定需要考慮以下因素:學生對該主題是否有興趣,該主題對于學生能力提高和個人發展是否有幫助,該主題實際可行性是否強。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主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閱讀時體驗的好壞。前文中已經提到,在非指導性教學中,主體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所以在確定主題的時候,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照顧學生的興趣,需要努力平衡老師、學生、教學要求三者,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建構正確的師生關系
根據非指導性教學的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被看作教學資源的存在,但這種教學資源不能簡單地看作“用于教學活動的資源”或是“用于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教學資源不光光指用于調度的資源,也指代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調度的資源的選取、使用等資源,即使用的資源。在這兩者中,“使用的資源”因為隱性地穿插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因此常常會被大家忽視。
1.教育資源下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本身不會改變教學,會改變教學的是老師和學生以某種方式形成的師生關系。在非指導性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是彼此之間有積極的來往與交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待:
(1)老師和學生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如果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上下級的關系,那么就在兩人之間形成了一道看不見的大門,導致師生之間沒有辦法拋下包袱真誠地交流。平等與互相尊重體現在兩個維度:第一,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是掌握的知識多與少的區別,而不是從屬、階級關系;第二,老師和學生都具有獨立的人格,每個人的表達方式、處事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老師和學生要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對話中理解彼此的差異性。
(2)老師和學生之間必須存在互動交流。如果沒有互動交流的過程,老師和學生之間就沒法針對學習中的體會和困惑展開有效的對話,那么整個教學活動就沒法順利進行。所以,互動交流是保障教學向前推進的基本方式。
綜上所述,教學資源下的師生關系,首先得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其次必須存在互動交流,這樣才能把這種教學資源的作用發揮到最優,從而得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
2.如何構建師生關系
構建正確的師生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設定期望。這個期望同時包括老師對課堂上所有人整體的期望和對每個學生的期望。一旦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是有所期望的,學生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并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責任感,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擁有一個良好的狀態。
(2)為學生事先準備好充足的資源。老師所需要準備的資源,不僅僅是課程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與試卷等,還需要考慮怎樣的資源能夠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這樣的資源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會給他們造成怎樣的影響,學生可能在途中遭遇怎么樣的障礙等等。
(3)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引導。如何引導是有很大的技巧的,在引導中老師不能簡單地利用自己老師的身份一味地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能直白地要求學生機械地聽取自己的話語,而要循序漸進、旁敲側擊地點撥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智慧理清問題的思路,從而解決問題。
(4)多與學生談心。老師與學生的交談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讓老師和學生更好地了解對方,它本質上是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的,是老師和學生面對面、平等的對話,以增進互相的信任感。其次,這種交談可以幫助老師理解因為個體不同造成的學生的思維差異、價值觀的不同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從而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進而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提升學生對老師的喜愛和信任感。這對于非指導性教學的實踐,以及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都是由很大益處的。
(5)對于學生的各種行為及時做出反饋。非指導性教學要求老師對于學生的各種行為都有回應,當學生表現優秀的時候,要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與褒獎,同樣的,當學生犯錯或者存在消極情緒的時候,要及時地指出他們的錯誤,用巧妙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點撥。初中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尤其是來自老師的評價,因此老師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不經意的一個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很強的鼓舞作用,并在長期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說,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行為控制學生的行為,這種控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操控,而是通過老師的行為影響學生的行為,可以讓學生保持一個飽滿的狀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幫助學生改正一些不恰當的言行舉止,扭轉消極的態度。在幫助學生改正不恰當的言行舉止之中,老師禁止使用兇悍的態度和過激的行為,否則不但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還容易產生反效果。
本文分析了非指導性師生教學資源特點在實際操作中的體系構建,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還應就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楊四耕.師生關系與教育資源[J].當代教育論壇,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