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開展趣味物理實驗有著積極的意義,其能夠提升課堂效率,并且使得整個實驗過程更加有趣,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之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趣味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而只有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其中,才能夠使得更多的抽象內容形象化,讓學生深入感知這些物理知識產生的原理,并且提升學習效率。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并加以反思,對新課改理念下初中物理趣味課堂的建設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趣味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初中物理教學重視邏輯性的體現,但是對于初中生們來說,接受物理知識的過程比較漫長,因為物理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比較抽象,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將會影響到他們的理解和認知。運用相對靈活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具有趣味性,保證學生們可以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鞏固學習的成果。
一、 明確趣味化教學活動開展的意義
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迎合他們的接受能力,在全面分析其基本特點的基礎上,落實針對性的教育計劃。趣味化教學意指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興趣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由此更好地為學生指引方向。趣味化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感知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配合老師的引導,將實現學習的目標視為重要的出發點。在趣味化的物理教學中,初中生們能夠對特定的知識點擁有相對深刻的了解,使其可以將基本內涵理解清楚,保證更好地踐行課堂主人公的角色,掌握學以致用的技巧,可以把物理知識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
二、 重點關注設計趣味化課堂教學的細節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初中物理教學主張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保證成長為新時期的棟梁之材。趣味化課堂教學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經此理念的深化作用,物理課堂教學實踐開始重視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主張讓其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指標。趣味化課堂的設計成了必然的趨勢,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動向,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格外地關注趣味化教學理念的使用,保證為學生們打造出更適宜的學習殿堂。趣味化物理課堂教學實踐將學生視為主體,并且主張在課堂學習實踐中,充分尊重其基本的地位,保障他們可以在課堂之上發揮出自身的主體價值,努力配合老師們的指導,穩步的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
三、 引用多元化手段開展趣味化課堂教學
物理對于初中生們來說是一個講求邏輯性的科目,如果對基礎知識不夠清楚,將無法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的行列,甚至于影響到后續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被融入教學實踐,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科學的運用起來,幫助學生們清楚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靈活多樣性。比如在學習到“力學”這一課題內容的時候,學生們會對抽象的知識缺乏科學認識,以至于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成果,不利于后續的發展。通過老師們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讓學生們通過觀看視頻和圖像等,明確“力”的相關問題。比如在教授“摩擦力”這一內容的時候,我們是無法通過語言來展示摩擦力現象的,于是,我們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來表現摩擦力的產生以及效果。
四、 密切學生和老師的聯系與配合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物理老師開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其真正地做課堂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彰顯出自身的主體價值。趣味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是老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當,將會影響到學生們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老師如果和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將不利于教學成果的獲取,也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老師和學生重視并積極的關注有效的互動和交流。開展趣味化教學時,老師應該重視與學生們的交流,通過加強與他們的互動,明確其在學習中真正的需求,方便有針對性的提供幫助。在涉及關于“電流”的實驗時,老師如果通過自己在講臺上的模擬,學生無法清楚理解實驗原理,對于細節性的問題也無法準確地判斷,所以借助于趣味化教學模式的開展,老師可以將學生劃分小組,使其分小組進行實驗,老師對其進行指導和幫助,整個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得以發揮,能夠感知到實驗的樂趣,同時也強化了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給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 情景教學,激發興趣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教學的理念自古就是引導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習知識,只有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學習者才能全神貫注學習。物理知識本身的獨有特征就是貼近生活,創設情景,學生也會從中發現知識是如何運用的,例如《怎樣描述運動》這課物理知識點,主要講的是什么是機械運動,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節課運用模擬教學法,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同學分組進行,分三組,一組靜止不動,一組走動,另外一組的同學觀察,這樣轉換,深刻的理解參照物。又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物理知識點,教師可以當堂演示“真空鬧鈴”實驗,學生會覺得很神奇、有意思,學起來更事半功倍;也可讓學生自己體驗空曠的禮堂或教室里會有回聲,而坐滿人的禮堂或教室里,同樣大的聲音,則聽不到回聲;同樣的聲音,在操場上說出來聽不清楚,可在課室能聽得很清楚,從而讓學生理解聲音的反射和聽到回聲的條件。課堂中創造更多場景,讓學生融入其中,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課堂中不明白的知識點當堂解決,這樣的上課方式也可以更好激發學生的興趣,走近生活,學習物理,將難的知識點簡單化并理解應用,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
六、 探索學習,共享樂趣
例如九年級物理《了解電路》這一章,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的人因為對電操作有誤,從而容易發生觸電事故。對于初中生而言,學好這一課也很關鍵,充分認識好電路才能與生活結合并運用于我們生活中。平時,學生能看到的是高空的線路,自家中的線路,其原理并不知道,教師可以帶幾組線路模擬的圖以及各種實驗材料,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每組一套線路圖,根據提示自己動手去組裝線路。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的學生記錄,線路串聯和并聯時有什么地方不一樣,開關控制的燈泡怎么樣情況下會短路,線路連接的對不對,等等。對于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教師最后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清晰知道簡單的線路原理,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組裝學會繪制線路圖,也可以舉辦小組賽,由教師出題目,比如簡單裝修一個房間,如何安裝線路更加合理,節省線并且方便人們使用。每組協作完成,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設計安裝,每個小組準備所需要的材料,完成比賽后每個小組分享自己設計理念,分享心得體會,大家共同學習共享樂趣。
七、 善于利用生活元素,給課堂注入無限活力
正所謂“知識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物理學科。在初中物理課堂上為實現趣味性教學,教師首先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將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穿插至教學過程中,增強物理課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讓他們結合身邊現象、自身經歷或經驗學習物理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與知識內容,適當補充一些生活化信息,拉近課堂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例如,在“摩擦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現象引入新課,列舉一些生活中有關摩擦力的實際案例,并在課件中出示相應的圖片,包括:鞋底的花紋、塑料瓶蓋上的豎紋、輪胎的花紋;磁懸浮列車、溜冰鞋、汽車剎車等,讓學生感覺親近自然,使其認識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摩擦力現象,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研究摩擦力的奧秘。接著,教師演示實驗:用手緊握水杯,詢問:水杯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學生回答:因為水杯受力平衡;問:水杯受幾個力?答:兩個,重力與手和水杯之間的摩擦力;追問: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的?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生活元素豐富教學,讓物理課堂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八、 精心設計物理實驗,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
針對未知事物,初中生往往有著相當強烈的求知欲望與好奇心理,他們對很多新奇事物也較為感興趣。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驗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實實驗也是一個創造未知的過程,在實驗沒有完成之前,結果是無法預料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結合所教知識,精心設計一些簡單易操作的趣味性小實驗,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提升物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們自覺踴躍的探索物理知識的奧秘,提升學習成效。
例如,在講解“物質的三態”過程中,教師在課件中展示水、冰塊、水蒸氣的圖片,提問:這些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構成物質的粒子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小結:世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這些運動著的粒子構成的,物質宏觀又表現為固、液、氣三種狀態。
接著,師生一起研究粒子的特點與物質固、液、氣三態的關系,模擬實驗演示構成固體粒子的特點:每位同學代表構成物質的一個粒子,邀請9位同學表示構成固體的粒子排列整齊,手搭在肩膀上圍成一個圓圈,運動時不能離開身邊同學的肩膀。提問:在模擬過程中粒子間的距離有變化嗎?假如有,變化大嗎?讓他們在實驗中親身體會粒子間的間隙變化不大,并采用同樣的方法模擬演示液體和氣體的粒子特點。上述案例,教師利用實驗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演示和模擬中。
九、 結語
開展趣味化物理課堂教學是21世紀教育事業發展至今的必然趨勢,是素質教育基本的踐行方案。通過此模式的推廣和應用,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更為頻繁,互動更加密切,有助于及時的鞏固教學的成果,提升基本的教學效率。通過本文的表述,明確了開展趣味化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此次的闡述,能夠讓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升認識,正視趣味化教學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高英芬.淺談如何開展趣味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8(10).
[2]王學濤.淺談如何開展趣味化的初中物理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95.
[3]王紅秋.初中物理趣味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6):53.
作者簡介:
李紅順,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