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牧場放牧業”教學為課例,將地理核心素養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通過編選案例、創設“問題鏈”、小組討論和案例遷移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提高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實效。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案例教學;“大牧場放牧業”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確定了“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即學生學習了地理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核心素養”建構為目標導向的新課程改革,強調將具體知識的學習置于真實情境中,設計相應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案例教學法的最大優勢在于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案例場景中,基于案例提供的背景、事實描述、事件和觀點,師生、生生之間圍繞“問題鏈”共同探討,深入剖析,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為為實踐能力。
很顯然,案例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實際意義。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中的“大牧場放牧業”為例,探討在具體的案例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 編選案例,注重區域認知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著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包含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因此編選的教學案例一般要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場牧牛業,因其良好的經濟效益,是世界大牧場經營的杰出代表。但是教材對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與發展介紹有限,通過互聯網查找出大量相關資料并進行精心編選,創造性地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介紹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發展演化。
材料一 “潘帕斯”意思是沒有樹木的大草原,約76萬平方千米,是阿根廷農牧業的主要產區,大多數牧場面積在5000公頃以上。潘帕斯草原牧區分為小牛繁殖區、肉牛區和奶牛區等小專業區,目前養牛6000多萬頭,居世界前列。
材料二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潘帕斯草原人煙稀少,只有印第安人游牧部落在這里自由地牧牛。1536年,歐洲人到來之后,潘帕斯草原變成了有鐵絲網分割的牧場,粗放的自給自足的放牧業被密集的商品牧牛業所取代。
阿根廷每年要宰殺一千多萬頭牛,除了供國內食用,還有大量牛肉出口。1879年,海上冷凍船的發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場擴展到歐洲,后來又銷往美國、中國、日本等地。
[教師總結]76萬平方千米的潘帕斯草原相當于福建省面積的六七倍;5000公頃相當于5000個學校的操場大小。潘帕斯草原的牧牛業其良好的經濟效益,成了世界大牧場經營的杰出代表。
區域認知具體表現為學生具有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的意識和習慣;能夠采用認識區域的方法和工具認識區域;能夠正確解釋、評價區域開發利用決策的得失。案例中的區域范圍從阿根廷縮小到潘帕斯草原,滲透空間尺度思想;潘帕斯草原位置概括,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與福建省的國土面積、人口對比等側重培養學生地理空間定位能力、區域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等區域認知素養。
二、 創設“問題鏈”,鍛煉綜合思維能力
“問題鏈”就是在一定的學習范圍或主題范圍內,圍繞一定學習目標或某一中心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一些困惑,按照一定的邏輯結構精心設計的一組有中心、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問題鏈”不僅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還能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綜合思維主要表現為學生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能夠從空間和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和演化;能夠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
(1)根據材料,說出潘帕斯草原的畜牧業可以分為哪兩個階段?(2)說出潘帕斯草原發展畜牧業有利的自然條件?(3)1536年,歐洲人到來之后,潘帕斯草原畜牧業的放牧方式發生了什么改變?(4)與游牧業相比,圍欄放牧的優點有哪些?(5)材料二顯示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市場區位發生了什么變化?(6)為什么潘帕斯牛肉可以通過海運銷往世界各地?(7)上述材料體現了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哪些生產特點?(8)討論: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規模隨之擴大,草場載畜量不斷增加。載畜量增加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出現?如何解決?(9)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場競爭力的?(10)討論:我國內蒙古牧區能否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教師總結]歐洲人到來之后,潘帕斯草原的畜牧業能夠從游牧業發展為大牧場放牧業,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以外,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的變化和農業科技的進步尤為重要。大牧場放牧業具有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等生產特點。
本節課圍繞潘帕斯草原畜牧業放牧方式的變化,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等思維模式,綜合探討潘帕斯草原從游牧業向大牧場放牧業轉變的區位條件,形成以時間軸為媒介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多角度構建要素之間的聯系,分析該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農業發展的影響,判斷與評價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預測地理事象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要素綜合能力和時空綜合能力。
三、 小組討論,樹立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發展觀等。本課例中,設計了小組討論活動“載畜量增加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出現?如何解決?”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而“如何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則是把學生思維聚焦。隨之設置第二個討論問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場競爭力的?”通過前后緊密聯系的兩個小組討論,學生學會用動態的眼光看待潘帕斯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樹立人地協調觀。
[情境設計]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規模隨之擴大,草場載畜量不斷增加。
[小組討論1]載畜量增加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出現?如何解決?
[小組討論2]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場競爭力的?
[教師總結]從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發展的歷程中,我們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同時辯證看待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他人進行思想的碰撞,從中學到分析區域問題的方法,拓展地理視野,更重要的是辯證看待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學生在討論辨析中明白既不能犧牲環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也不能因片面強調環境保護而放棄產業發展,從而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四、 案例遷移,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素養指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的意志品質和能力,強調地理課程落實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地理實踐力與人地協調、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形成有機整體,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就能夠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案例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靈活掌握知識要點,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還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和融會貫通,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觀察對比]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主要與世界氣候地區差異圖中哪個圖例所示的地帶最為吻合?我國是否有面積草場的分布?主要哪些地區?
[案例遷移]我國內蒙古能否發展大牧場放牧業?
[教師總結]我國內蒙古牧區能否發展大牧場放牧業?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每位同學都會有自己的見解。關鍵是通過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學習,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展農農業的思想。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地理實踐力。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注我國農業的發展。
在案例遷移環節,首先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圖與世界氣候地區差異圖,讓學生對比分析兩圖得出結論: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以草場為主,適宜放牧牲畜。值得注意的是潘帕斯草原由于氣候較其他地區更為濕潤,因此草類茂盛,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然后承轉到中國四大牧區分布圖,組織學生分析對比我國內蒙古畜牧業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和生產特點,找出共性與差異,對問題展開討論,讓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接軌,探究和解決實際地理問題,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落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地理實踐力。
五、 結語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某個情境的設計以及探究問題的設置可能會涉及一個或多個核心素養的培養。具體的教學案例能夠有機結合地理核心素養和教學內容,教師精心設計的案例不僅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平臺,也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舞臺。而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師必須完成從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向學科素養培養的轉變,積極創設真實情境,最好實行“一例到底的案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培養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海燕.借助“探究問題鏈”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河流與山丘》為例[J].地理教學,2017(16):39-42.
[2]吳岱峰.以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策略探討[J].地理教學,2017(20).
[3]王芯芯.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設計思路探析——以城市內部看空間結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4).
作者簡介:
李小霞,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