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他們,是普通高中音樂特長班的藝術生。在班主任三年的引導和陪伴下,從初來時眼神茫然、表情不屑的懵懂到昂首挺胸、面帶微笑的接受,再到內心敞亮、目光堅定的自信,經歷了一次次磨煉和蛻變,終于走向成熟,走向豐富。
關鍵詞:他們;藝術生;音樂
他們,來了。
眼神茫然、表情不屑,偶有好奇者,睜大疑惑的眼,打量著這個讓他們充滿挫敗感,迫于無奈到來的新環境。他們懵懂地朝著一個方向走來,走進音樂班,走上藝考的路。我不確定,那時的他們是否真正了解那是一條怎樣的路。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才適應“藝術生”這個稱呼。
第一次班會,我告訴他們:“高中這三年,我們首先要好好談一場戀愛!全班嘩然,眼神中流露出的盡是詫異。“必須和音樂‘談一場戀愛!”等我說完,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
剛升入高中的他們,是羞于公開言情的。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談戀愛的體驗,但是,我還是愿意以這樣的忠告開始我的藝術班班主任工作。因為他們是藝術生,他們必須明白自己是藝術生,他們的藝術生生涯太需要用情專一和用情持久的引導。
在這場‘戀愛中,我甘愿做一個月下老人。這個月下老人,滿懷期待、信心十足地想要成人之美,而此時的他們,或對藝術一無所知;或覺得藝術了無生趣;或認為藝術高不可攀。漠然、冷淡,一副高高掛起的樣子,毫無熱情可言。
作為藝術班的班主任,我敬畏我的職業,我更敬畏藝術。我急于將我的這份敬畏感傳遞給他們。可是,我深知:沒有什么修養與能力是可以“速成”的,尤其在藝術的領域里。我也確定:灌輸和強迫無濟于事。為了自然漸進、發自內心。我決定,與他們同行。
我們設計主題班會,名為“夢想從這里啟航”。三個樂章“我的七月我的淚”“我的實驗我的班”“我的音樂我的夢”重現大家的心理歷程。回顧中考失利的苦痛,感恩實驗的寬容與關愛,更重要的是,找回失去的信心,鼓足前行的勇氣。在前行的路上,“音樂”是旗幟、是方向,也是脫胎換骨、夢想成真的動力與橋梁。
我們請來藝術中心的領導、上屆藝術班的班主任、本班的專業老師,請來高二、高三音樂班的學長,讓他們走進我們的系列班會“我們是藝術生”,宣講藝術生的要求,明確藝術生努力的方向,講述藝術生的成長歷程,分享藝術生的喜怒哀樂。
我們在教室的一角開辟了“音樂廳”專欄。以小組輪換的方式為專欄投稿,內容有藝術家的生平經歷;有不同風格的曲風介紹;有經典名曲的賞析文字;也有流行歌曲的曲譜歌詞。課前課后,隨意瀏覽,隨性哼唱,興致所致,大家和而歌之,音樂班的生機頓顯。
我們形成了“音樂三十分”的班級常規。晚自習之前的三十分鐘,是音樂課之外我們班的音樂時間。練試唱、打節奏、做樂理、唱歌曲。站在他們中間,你會看到澄澈的眼神,陶醉的表情。也許,他們自己,并不知曉。但那一刻,你會覺得:藝術,真好;他們,真美。
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適應、來習慣。自然、寬容地影響他們,他們便會快樂地接受。當然,在這自然、寬容的背后,一定有發自于內心的教育期待。這期待中,蘊涵著我們班主任的價值追求、意愿旨趣和個體所特有的方式。
他們,走著。
昂首挺胸,面帶微笑。腳步變得堅定,眼神充滿期待。提到“藝術生”三個字終于不再回避、也不覺得慚愧,甚至,漸漸地,有了些許的榮耀和自豪。如我所愿,他們與音樂的“戀愛”開始了。他們的心,因為空白如洗,而輕易獲得了初次卻永恒的戰栗。他們終于有藝術生的糾結,有了藝術生的渴望,終于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沖動。
面對這來之不易的興趣和沖動,心里有一種感覺在催促我,在提醒我:我必須要做些什么!
我深知,太多的專業技巧與素養,不是我們這些外行的班主任可以插手并且干涉的。可是,在我的小小班級里,在我的學生身邊,可以開始來做一些事情了。不管做得好,或是不好。
和同學們商量后,我們先在自己班里開設了“音樂欣賞課”。最初,是我準備,我講解。當然,我得先自己學習。兩節課后,開始由文藝委員和團支書負責,從找曲目、講背景、介紹作者到作品分析都由他們自己完成。再后來,所有同學都參與其中,課件、幻燈片越來越精美,文字材料也越來越充實。這樣的“賞析”既是對文化課學習的調節,又是對專業課學習的補充。而我這個班主任,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和他們一起領略了音樂的美。一舉兩得,樂在其中。
說也奇怪,每一回和學生的親近,總會有極為新鮮的觸動呈現,引誘你去探尋、去發現、去反省。
一節意外的音樂課,給我觸動很大。這是一次階段性的、小型過堂課,每個學生輪流上臺,面對所有人,報出自己的姓名、演唱曲目,然后,隨著伴奏,開始演唱。沒想到,第一個學生一張口,就引來了哄堂大笑。他演唱的曲目是《在那遙遠的地方》,因為“n”“l”不分,他把“那”讀成了“辣”,好美的曲子,一下子韻味全無。
這之后,我聽到的全是含混的曲目,咬字不清的姓名,沉悶的鼻音,游絲般的微弱的氣息……看到的,是上臺時拖沓的步伐;站立時手足無措的窘迫;演唱時閃爍不定、慌亂的眼神;下臺時似低非低、欲行又止的鞠躬……我的視線被這些牽引,我的聽覺變得格外靈敏。這一整節課,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演唱了什么,唱得怎樣,我完全被他們演唱之外的東西打敗了。
教育過程中的遇合常常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突如其來的難題和關卡,卻又恰恰在我想要的時候,給了我提示和行動的契機。
我覺得,聲樂和普通話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良好的氣息控制,可以使聲音富有彈性;良好的共鳴感覺,可以使聲音優美渾厚;正確的吐字歸音,可以保證說話和演唱時的字正腔圓。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開始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對他們進行普通話訓練。從“呼吸控制”“吐字歸音”開始,結合方言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糾正他們不正確的發音,教給他們科學的發音方法。
與此同時,也開始加強學生的形體訓練。作為藝考生,外在形象、言語舉止、面部表情、完美的自我風格都是贏得好感、提高分數的重要因素。根據學生的情況和需求,我們看視頻、做示范、講要領、擺姿勢。專門訓練走姿、站姿、微笑和鞠躬。
不知道是普通話與形體訓練本身的魅力,還是班主任效應,這之后,你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
食堂大廳,昏暗的角落里,幾個站立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他們有的字正腔圓地做著自我介紹,有的抑揚頓挫地朗誦著歌詞。常常會為一個字的發音,莞爾一笑;為一個詞的停頓,擊節贊嘆;為一句話的情感,斟酌再三。
宿舍里,幾個女孩背靠墻,頭頂書,一動不動。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過去了。挺拔的后背,薄紙無法穿過的繃緊的雙腿,燦然的微笑,依舊那么美。
我不敢用“正確”這個詞來表達我和學生課下所做的這些嘗試和努力,我也不知道這樣做,究竟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影響。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樣,不過,我堅信:我們的苦心和努力絕不會白費。
他們,變了。
內心純正敞亮,舉止文明得體。這場特別的“戀愛”的確潤澤了他們的心。也讓他們堅信:夢想定會成真。他們帶著藝術生的自信與活力,盡情展示藝術生的風采。
演講比賽,激情飛揚。標準的普通話,自信的手勢,發自內心地道出藝術生的感悟:藝術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精神。她要我們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她要我們做好人,辦正事;她磨礪我們的意志,錘煉我們的毅力;她要我們心境平和,態度積極;她要我們有追求、有品位、有境界、有理想;她招呼著我們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幸福的芳草地,她引領我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象牙塔。
朗誦大賽,意境唯美。《葬花吟》讀得如泣如訴。一襲白色長裙,一本線裝《紅樓夢》,引人入境。高潮部分,伴隨著女聲清唱的切入,花瓣飄飄灑灑,意韻悠長。
驚嘆于這些學音樂的孩子,如此用心。這時的詩文朗誦,已不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的層次,藝術的感覺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真可謂,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
運動會開幕式上,一曲校園華樂茲,讓人耳目一新。隨著快節奏的維也納圓舞曲,學生敬禮、牽手、進退步,旋轉、搖擺、翩翩起舞。表情自然大方,動作舒展優雅。看到這些,誰還能說,他們精神頹廢、意志薄弱?誰又能說他們百無是處、不可雕琢?
教師節慶祝大會,他們上臺,用歌聲為老師們獻禮。目光清澈,笑靨如花。柔和的音色,空靈的和聲,時而似和風拂面,時而如清泉流淌,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天籟之音的美妙與神奇。老師們眼中充滿驚訝、心中無限感慨。
這個九月的下午,我眼中噙滿淚水,我看到了隱藏在這些流動音符里的,能呼之欲出的,這些孩子們成長的艱辛與喜悅。還有什么,比這樣的祝福更溫暖、慰帖,更讓我們感動與永藏心懷呢?
我一直覺得,藝術對于學生的終極作用,并不只是提升技巧、知識和眼界,也并不是培育學生在生活上的品位和意境,它的真正作用,是讓他們從藝術當中,得到支持,得到安慰,更得到一種雖說柔軟卻有極為堅強的定力,好能在不斷變幻的時空中,從容前行,找到讓自己安心的位置。
他們,是藝術生,他們與藝術的這場“戀愛”有可能曠日持久,伴隨一生。這場“戀愛”會有陽光明媚,有風霜雨雪;有歡聲笑語,有痛苦折磨……但它必定讓這些孩子走向成熟,走向豐富。我真切地希望,他們能因這場“戀愛”而開茅塞,脫俗氣,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美人格,養性靈。
參考文獻:
[1]張小穎.淺議高中藝術生教學管理[J].學周刊,2014(18).
[2]關穎.高中藝術特長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分析及管理對策[J].學周刊,2011(27).
[3]董婷.普通高中藝術生班級管理的現狀與對策[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4.
[4]叢金華.高中藝術類考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5]于麗琴,鄒本杰.對特長生教育問題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作者簡介:
張靜,甘肅省酒泉市,酒泉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