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君 吳成旺
摘 要: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從古時的“孟母三遷”到今天的“環境出人才”,無不證明了我們所處的環境的重要性。學生一旦置身于積極向上的充滿活力的班級集體的文化氛圍之中,他們的思想及行為勢必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班集體與學生必將獲得共同的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細節教育;嘗試
最初,我應該算是一個比較有教育理想的人。上師范時,學習了相關的教育教學知識,我覺得自己應該選擇了一項偉大的職業。尤其是當老師在課堂上引進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時,我總是聽得熱血沸騰,然后自己再找一些相關書籍,如饑似渴地閱讀。我對未來將要從事的小學教育事業充滿了熱烈的憧憬。
沒想到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了當地的中學。走進校門,面對一幫個頭已超過自己不少的學生,我心里沒有一點底,如何管住小我幾歲的這些學生,是我面對的首要問題。同事們看著我和學生差不多稚嫩的臉,也紛紛支招,不過最后無非就是兩個字——“厲害”。于是,為了能鎮住學生,我板起面孔,開始了我的初中班主任生涯。此后,我整天絞盡腦汁,和這些半大孩子斗智斗勇。還好,我的班級各方面運作不錯。時間久了,我發現初中的孩子也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難管,對班里發生的各種事情,我也都能比較自如地應對。就這樣,一晃幾年過去了。我也慢慢地發現,自己的工作態度好像一天比一天倦怠,每天也就滿足于完成學校任務,學生表現穩定即可。自己當年的教育理想,早不知去哪兒了。偶爾聆聽專家名師講座,當年的教育熱情似乎也被瞬間點燃,而培訓結束,一切還是按部就班。我的初心就這樣在渾渾噩噩的日子中漸行漸遠。
后來,我調入了龔家灣第二小學,看著小孩子們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聽著一聲聲熱情稚嫩的“老師好!”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這是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小學,學生大多來自外地和周邊山區。孩子們養成教育不好,家長普遍教育意識淡薄,學校的底子非常薄弱。但幸運的是,我一進校就感覺到:這是一所正不斷前進的學校,在新任羅校長的帶領下,各方面正日益進步,整個學校的精氣神很足。這種良好的氛圍,似乎喚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我好像渾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很快以全新的狀態投入到了工作。我主動參加各種培訓,不斷閱讀相關書籍。不久,學校又推薦我加入蘭州市第二屆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秀春名班主任工作室”,讓我獲得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我感覺自己開始逐步找回自己最初的理想。在班級建設方面,我不再滿足于僅完成學校任務,開始做大膽的嘗試,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下面就將自己這幾年班級建設的一些嘗試做一陳述。
一、 班級細節建設
“細節教育”是我校教育理念,我結合學校細節教育,在我所帶的第一個班嘗試班級細節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 細安排。開學初,我列出所有的班級事務,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特點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班級事務來負責,而后根據他們的選擇列出一份班級事務分配一覽表。接著,我再將所有的班級事務劃成幾大塊,由班委會的成員一一分管,據此列出一份班級事務責任分配表。這樣,每項班級事務不僅有人來做,還有其分管的“小領導”監督其做好。于是,一學期的班級常規管理就依據這兩份表格進行。
細安排時要做到兩點。一要羅列精細。除了常規的紀律、衛生、學習方面的安排,我還將開關燈,開關窗戶、墻壁管理、桌椅擺放、門窗桌椅管理、花盆、圖書、班班通、廢品的收集、零食監督、好人好事登記、辦班級黑板報等事務統統列進去,做到事無巨細。二要劃分精細。例如我會把區域、教室地面劃分成幾塊小區域,每一小塊都具體到人,前門后門,每一個窗臺等都有具體的劃分。
(二) 細指導。只有精細指導,才能將細安排落實到位。孩子由于年齡小,并且大多孩子在家沒干過家務,盡管積極地承擔了班級事務,但不知道怎么去干。所以,每件班級事務我都手把手地教給孩子們怎樣干,什么時候干。例如給他們示范怎么淘抹布,怎么拿笤帚,教給掃樓梯的孩子要用笤帚尖把掃樓梯間的縫隙掃干凈,教給擺桌椅的同學要以教室的第一片暖氣片為準擺放第一排桌椅……
(三) 細評價。要使精細安排充分持久地發揮作用,離不開精細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不但要看重“功勞”,更要關注“苦勞”。對在各項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同學,我當然會無一例外地進行表彰獎勵。而當哪個同學默默無聞地把一件小事做得很到位時,我也總會記得及時在全班面前予以表揚,像我帶的第一個班里一個負責開關燈的女孩子,在同學們下課、上操、放學時,她總能記得把燈關掉;前一個班里擦樓道窗臺的一個男孩子,每天早上都將窗臺擦得光潔如新。我時常對這些孩子的默默付出會在班里表示真誠的謝意。除了隨機的評價,我還對一些班級事務展開正式的評比,例如黑板報,我會將各小組辦的每期黑板報拍成照片,最后集中選評委評出一二三等獎進行獎勵。有了這樣的精細評價,孩子們自然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競爭意識,從而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
細節建設,是我進校后在班級建設方面的第一步嘗試。通過兩年時間,我的班級常規管理井然有序,并逐步實現班級自主化管理。很快,孩子們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異的成績畢業了。
接著,學校將一個全校聞名的問題班級交到了我手上,這個班級由于種種原因,班級紀律渙散,凝聚力缺失,學習成績更是慘不忍睹。接手以來,我在班級細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嘗試班級精神建設與班級活動建設,以此改變班級的整體面貌。
二、 班級精神建設
首先決定給班級取個名。有一天,突然想到:屈原在《離騷》中經常以芳草自喻,“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象征他高潔的人生追求。何不將我班命名為芳草班?以此希望班里的每個孩子都能做一個品行高尚、志趣高潔的人。從另一個意義說,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不就是一株株朝氣蓬勃的芳草嗎?我還據此設計了一個班徽。
隨著班名的確立,各小組名也應運而生。蘭花小組、梅花小組等。有了班名組名,芳草班算是有“形”了,而如何內化芳草班的“魂”——班級精神呢?我繼續在思考。
很快,學校要舉行一次大型的經典誦讀活動。我靈機一動,這不正是建設我芳草班班級精神的一次機會嗎?我讓各小組選一首契合自己組名并能體現小組精神的古詩作為誦讀內容。經過一番排練,一出“群芳爭艷”的節目終于登上了舞臺。六個小組依次上臺,或朗誦、或吟唱,加上相應的舞蹈動作,穿插小組名稱的解讀,把他們小組的精神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在節目尾聲,全班同學一起登臺,齊聲將班級精神精彩闡釋,鏗鏘有力的聲音激蕩著孩子們的內心,響徹了校園……這個過程,不就是一次班級精神的內化嗎?
三、 班級活動建設
(一) 整本書閱讀
開展班級整本書閱讀活動,是芳草班這幾年來一直堅持的。由于孩子們從小沒有閱讀習慣,家長配合不給力。一開始,困難很大。我申報了“城鄉結合部小學中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作為個人課題展開研究。經過嘗試,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展開我班整本書閱讀。
1. 讀前引導,激發興趣。精心挑選了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開啟我班的閱讀之旅。讓皮皮奇怪有趣的性格去吸引一些從未讀過書的孩子。此后每讀一本書,我都精心設計導讀課,想方設法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2. 讀中跟進,保證閱讀質量。設計了班級讀書卡,復印后發給每個孩子,把讀書布置成家庭作業,要求讀后填寫讀書卡,第二天早上檢查。每天課前三分鐘還會開辟三分鐘進行閱讀交流。這樣,就及時督促了每個孩子按時閱讀。
3. 讀后匯報,提升閱讀效果。讀完一本書后,我會花大量時間指導孩子進行形式多樣的讀書匯報。學寫讀后感、人物評價、講故事、朗誦優美文段、寫劇本、演劇本、創作圖畫等等。豐富多彩的讀書匯報既提升了這本書的閱讀效果,還能很好地促進下一本書的閱讀。
(二) 創意假期作業
我校這兩年連續舉辦特色假期作業展評。如何讓芳草班的這項活動既有實效,又顯特色?在思考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了背古詩、讀書、辦手抄報、制作手工、搜集新聞、參加實踐活動等作業。開學作業展評時,我將孩子們的作業分類展示在前后黑板和課桌上。我不僅讓作業努力去觸動評委的視覺,還想辦法去觸動他們的聽覺和味覺。我采用一個孩子解說的形式,把芳草班假期作業成果逐一介紹給評委;并把孩子們假期實踐活動的照片制作成音樂相冊當場播放,讓在場的每一個人賞心悅目;還讓孩子們帶來自己在假期學做的菜,和評委一起品嘗……芳草班的假期作業因為年年重實效,次次有創新,連續榮獲學校假期作業展評一等獎。
(三) 卓越口才訓練活動
2018年,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在“新教育”十大行動中除了踐行“創建書香校園”,還重點實踐了“培養卓越口才”。我們一年級的訓練主題是“夸夸我的家里人”。我讓孩子們提前一周報名準備,每天中午安排一名孩子演講,講完后,現場組織全班評價。晚上再將孩子的演講視頻發到班級群,我在群里進行集中點評。這一過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還大大提高了家長的重視程度。孩子們紛紛報名參加。我趁機因勢利導,建議有條件的家長給孩子的演講配上幻燈片。當孩子們點擊著幻燈片夸自己家里人的時候,這項活動就更有趣了。后來,學校組織各班開展“卓越口才”的匯報展示。我班有二十幾名孩子參加展示,我給他們全程錄像,為他們的“人生第一講”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第二輪“卓越口才”我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演講內容,由于我一直堅持錄制視頻,群里點評,孩子和家長的積極性始終非常高。連上課從不敢舉手發言的一些孩子,都能主動報名,登臺演講。
本學期進行的是第三輪“卓越口才”。一開始,依然是我每天在群里點評,后來發現由于我對每個孩子已評價過兩輪,眼光已有局限性,于是我想讓家長參與進來。在群里公布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家長的熱情支持,共有十五名家長主動報名加入點評組。自此,我班的卓越口才每晚都有一名家長在群里主評,我和其他家長補充評價。這樣,孩子們的演講得到多角度,多方位的點評,從而進步得更快。
用心經營,方得始終,這應該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力量。今后,在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通訊作者:吳成旺)
參考文獻:
[1]裴素青.讓班級文化落地生根[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2]周勇.我是怎樣建設班級文化的[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魏文君,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七里河區龔家灣第二小學;
吳成旺,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八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