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
【摘要】本文通過課文節選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指導,并有效指導學生帶著疑問走進文本,開展與文本質疑對話,在有效閱讀整本書后讓學生以小組交流合作的方式,解決小說節選中出現的疑問,以及有效解讀在翠翠身上所體現的悲劇性成因,帶領學生開展對結尾的有理有據推測并讓學生體味到結尾的悲劇性意蘊。
【關鍵詞】邊城;翠翠悲劇成因;悲劇結尾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一、為解析小說悲劇性而進行的整本書閱讀指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深受讀者喜愛的一篇小說。華師大版本高一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節選的是《邊城》第1章和第13章。如何引導學生在有限的節選中品讀《邊城》的悲劇性,這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尤其是對課文節選的第13章,學生如果不閱讀整本書,是很難明白翠翠為什么會看著美好的夕陽下的景物,產生薄薄的凄涼,不會明白為什么翠翠會幻想她離家出走,爺爺會說出殺她,更不會理解翠翠為什么看著船上吸煙的人竟然哭了起來,甚至等爺爺久不回家自己哭了許久……這些疑問是學生在課堂提出來的,如果不開展整本書閱讀,課堂就會變成純粹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情況,或者個別看過書的學生講,其他同學一臉茫然聽的情況。這種低效解讀文本的授課方式不僅浪費了學生時間,還造成學生對作品的淺層次理解甚至誤解。所以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開展了整本書閱讀,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人物進行對話。
作品共21章,我讓學生一個月讀完這本書,第一遍閱讀學生往往追求故事情節,所以我讓學生每天讀一章并概括出這一章的大概故事情節。這樣學生對整本書寫了什么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第二遍閱讀我讓學生在閱讀每一章節結束后寫出閱讀感受。把自己閱讀的感受疑問寫出來。第三遍閱讀我讓學生帶著課文節選的疑問,以及自己閱讀過程中提出的疑問進行精讀。精讀文本細節,探究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整本書閱讀至少三遍后我帶著學生解讀小說第13章節選并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結合自己的閱讀,解決他們自己的疑問,我發現這種授課方式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很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不僅通過合作解決了課本疑問,甚至把沈從文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以及小說中籠罩的淡淡的悲涼也解讀了出來。如果不進行整本書閱讀,小說的悲劇性很難給學生講清楚,所以學習小說節選的課文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讓學生讀整本書,然后讓他們自己解決疑問。
二、小說主人公翠翠形象悲劇成因有效性解讀
讀完這本書不少學生有這樣的疑問:天保去她家求婚,爺爺想征詢翠翠的意見,為什么翠翠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爺爺,最終導致爺爺一直含糊其詞地回答對方的詢問,導致許多不必要的誤會,最終釀成天保得不到準確答復而賭氣出走遇難,而儺送也離開翠翠不知道到底回來還是不回來的悲劇。其實從深處分析這個問題,也是課文節選第13章翠翠為什么莫名其妙地憂傷和落淚的原因,既然學生提出來問題,就應該引導他們尋求問題的答案。經過小組合作,學生充分交流探討后,他們從書中找到了以下原因:
外因方面:
一是經濟原因。翠翠在小說第10節已經聽到別人議論王鄉紳的女兒以碾坊做陪嫁想嫁給儺送,當時翠翠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雖然也聽到別人說二老不要碾坊要渡船,但是她的內心已經被這個碾坊陪嫁深深地刺痛了,她知道面對這樣一個陪嫁她爺爺是沒有能力提供的。這種由經濟參與的求婚讓她感到無能為力,一種深深的無奈感左右著她的內心。即使聽說老大天保過來提親,心中依然在想著碾坊的問題。小說第11節寫到翠翠聽說前來求婚的是老大,“翠翠心中亂亂的,想趕去卻不趕去”,翠翠心中所想“……得碾子的好運氣,碾子得誰更是好運氣”。她心想將來的新娘真是好運氣,唯恐儺送選擇了碾坊,可是由于碾坊引起的隱形的自卑又使她沒有足夠勇氣直接向儺送坦白,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愛而不得的痛苦。同時學生也解讀出碾坊和渡船的象征意味。有的學生說碾坊已經不是普通的陪嫁品,碾坊實際上已經代表了現代商業經濟社會對以渡船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社會的沖擊。作者營造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傳統湘西社會,小說前幾章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人性善良美好的湘西小城,可是這只是作者面對經濟社會對人性的摧殘所抒發的內心悲痛而已,“沈從文曾嘆息‘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二是父母缺席。翠翠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和愛,這種愛的缺失導致她把所有的內心想法封閉起來,雖然與爺爺朝夕相處,但是作為一個對感情還羞于說出口的少女來說,她很難把內心的情愫說給爺爺聽。她一方面依賴爺爺,一方面又無法與爺爺溝通,從而內心深處產生一絲對爺爺的埋怨,所以她痛苦莫名地哭,甚至產生離開爺爺又想著爺爺去尋找她的離奇想法,依賴卻又無法溝通的獨孤感充斥在翠翠內心。
三是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順順、翠翠與天保和儺送之間,彼此不把內心的想法坦白出來,而讓對方猜測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從而造成悲劇發生呢?其實“《邊城》融入了作者對湘西下層人民不能自主把握人生命運,一代又一代繼續悲涼人生的認識,和自己生命從自在向自為途路中遭受種種壓抑的內心感慨”。
翠翠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與爺爺相依為命,爺爺為她遮風擋雨陪伴她長大,所以翠翠也理解爺爺的辛苦,不想因為自己懵懂的感情問題而讓爺爺為難,尤其是聽到有人喜歡儺送要以碾坊作為陪嫁時,更不會主動告訴爺爺增加爺爺的心理負擔,翠翠第一次遇到儺送時心中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小秘密,她寧愿一個人咀嚼相思的甜蜜與憂愁也不愿與爺爺敞開心扉,所以雖然爺爺一直想為翠翠找個靠譜的人家,但是事與愿違總是猜錯翠翠的想法,翠翠和爺爺之間的零交流也寫出了人與人之間注定無法溝通的悲劇。翠翠雖然喜歡儺送,但是前來求婚的卻是天保,她不向爺爺說明真實的想法,導致爺爺一直無法確定翠翠喜歡誰,所以也無法給天保一個明確的交代,導致天保離家出走最后身亡,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的孤獨感時時刻刻籠罩著全篇。同時在天保去世后,爺爺雖然主動去找過順順想談一下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問題,但是順順裝作不明白爺爺來訪的目的而故意把爺爺冷落。小說第19節寫到“船總性情雖異常豪爽,可不愿意間接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子,又來做第二個兒子的媳婦,這是很明白的事情……船總想起家庭間的近事,以為全與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關,雖不見諸形色,心中卻有個疙瘩”,可見人與人之間是很難做到有效溝通的,翠翠與儺送和天保之間也是由于無法溝通的誤會而導致了最后的悲劇結局。
內因方面:
內因方面是翠翠的單純。翠翠是小說中作者美好理想的寄托,她美麗單純,像青山綠水一樣不沾染塵世的污濁,在沒有認識儺送之前她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這時的翠翠是“自然人”。文中寫到“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在認識儺送之后對異性的朦朧的愛戀之情占據了她的生活,她的憂愁從此開始,她和爺爺相依為命,但是爺爺不懂翠翠的心,翠翠作為一個對愛情充滿向往的少女,難以向爺爺敞開心扉坦白心中引起的對異性的朦朧的愛情,她的少女的羞澀不允許她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爺爺,最終導致自己的胡思亂想和爺爺的亂猜測,天保、儺送的一系列誤會。
三、小說悲劇性結尾探究
小說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一方說會回來,一方說不會回來,回來一方依據是小說第10節“又有人輕輕的可是極肯定的說‘二老已說過了,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做那個碾坊的主人”“我聽別人說的。還說二老喜歡一個撐渡船的”,第12節儺送親自給他大哥說打量要渡船,第19節當順順問二老是否要接受碾坊,二老是這樣回答的“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等相關情節展開分析。不回來一方也有充分根據,學生分析說,小說全篇充滿了濃濃的宿命論 ,主要通過爺爺形象的塑造表現出來的,人物的命運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樣,一切人事的安排半點不由人“只應由天去負責”。第12節“其實他有點憂愁,因為他忽然覺得翠翠一切全像那個母親,而且隱隱約約便感覺到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爺爺充滿宿命感的預兆為悲劇結局做好了鋪墊,好像有無形的大手在操縱著這一切。他們依據小說第5節祖父看天保上山的情景是這樣寫的“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種什么東西,輕輕的吁了一口氣”。這其實通過爺爺所見和所嘆已經預示了天保必死的命運安排,為后文天保死后,爺爺越是操心翠翠的婚事越導致順順和儺送的誤解和反感埋下了伏筆。第17節二老親自說“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的為人彎彎曲曲,不索利,老大是他弄死的”,第18節“二老父子方面皆明白他的意思;但那個死去的人,卻用一個凄涼的印象,鑲嵌到父子心中,兩人便對于老船夫的意思,儼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發下去”,第19節“船總性情雖異常豪爽,可不愿意間接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子,又來做第二個兒子的媳婦,這是很明白的事情……船總想起家庭間的近事,以為全與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關,雖不見諸形色,心中卻有個疙瘩”等情節推斷出結尾一定是悲劇,結尾的不確定性正體現了小說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這也是作者構思的巧妙和小說的魅力所在,不過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小說的悲劇性結尾會更強烈一些。魯迅說“悲劇是把人類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或許悲劇更能引起讀者的反思和社會改進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不是停留在淺層水平的閱讀,而是帶著疑問帶著思考的閱讀。
參考文獻
[1]劉洪濤.沈從文批評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88.
[2]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3]沈從文.邊城[M].武漢:崇文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