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梅
劇,毫無疑問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個高頻詞。詞典的解釋無法滿足我對“劇”的想象。我本安適,在我那與人無異的成長歷程中幾無演劇的經歷。然而我與劇,還是必然地相遇了?;厥淄ィ瑒∫汛嬖谟谖疑?5年了。
一
這得從一處舊居說起。2004年,擴建中的淮安市人民小學建設工程受阻,因為擴建區域內有一處文物。校園后面的那處凋零破敗的老宅,原來就是剛剛被定為市級文物的王瑤卿故居。此時,我方知王瑤卿乃梨園界“通天教主”、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戲曲教育家。于是履行繁復程序后,王瑤卿故居移建至校園西北角。故居修舊如舊,灰磚灰瓦的房子,以竹以丘使之自然形成院落。遒勁的梨樹下,置入木箱、京胡與京鼓,儼然是已經唱罷或即將上演一場小戲的情境。海棠的掩映中,有一組造型別致的臉譜。我將這一角命名為“京韻園”,讓其融入學校的現代氣質。
2006年,一出小戲在學校上演,名曰《梨園春色》。校園的資源不應閑置,戲劇教育肇始于此。伴著咿呀的唱腔、靈動的身段,外請的一兩位京劇教師領著一群師生向著那劇兀自行去。2008年,教育部關于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的文件為我們的京劇課外活動添了一把火。我們增強了活動信心,加大了開發力度,并嘗試與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合作,建立京劇教與學的長效機制。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活紅娘”宋長榮領銜的一批京劇名家的加入,解決了我們師資匱乏的問題,保證了我們京劇課外活動的方向和水準。
2010年,學校喜迎70華誕。我們決定讓校慶盡可能地向師生靠近——慶典在校園舉行,活動由師生設計。那一天,校園盛裝華彩,就是一個偌大的劇場?!懊罟P生花”傲然挺立——這是70年校慶紀念標志,師生夢想封存其中,相約百年校慶時重啟。路兩旁的香樟樹身形挺秀,纏繞的紅綢蝴蝶結乃老師們親手所系。主會場在運動場,舞臺背景為漸變的中國紅,并融入2010上海世博元素,時尚,明快,清新脫俗。會場左側的惜時廣場還有一場“京腔流韻”校慶演出。小舞臺依著和聲塘邊的大柳樹搭建,別有一番情致。最為激動人心是現場上演夢想存儲儀式——“妙筆生花”徐徐展開,師生寄放夢想,花瓣漸漸閉合。莊肅而簡約的儀式定格了每一個人的校慶記憶。儀式,乃為劇場的一種表現形式。70年校慶的劇場空間無不在訴說著我們的教育遐思。
京腔流韻,京劇文化在學校漸成氣候,少兒京劇團的孩子參加各類藝術展演廣獲好評。2012年春,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導演組走進人民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拍攝。“六一”前后,學生、老師以及獨特的校園環境,就這樣登上了央視舞臺。同年8月,學校戲曲節目《紅娘》參加江蘇省中小學藝術展演榮獲一等獎。這些,都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我認識到:戲是人的教育,學校關乎人的成長,京劇在個性臉譜、角色生活、表現舞臺等方面之于學校教育還有很豐富的意涵;京劇進校園,要從課程與教學、社團活動、師資、環境營造等方面系統地研究應該采取的方式、策略和途徑。2012年,關于劇的論文《京劇進校園:京劇文化與教育意涵的融合》發表,我們開始探尋京劇文化的育人價值。
二
僅僅是京劇嗎?隨著時間的推移,回旋于我腦海中的這一問漸漸清晰起來。從京劇到戲劇再到劇課程,我們進行擴展和延伸,架構學校戲劇教育的新體系。2013年4月,淮安市基礎教育管理育人模式研討會在人民小學舉行。我們突破學術會議的一般模式,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闡釋學校文化,讓一場研討活動變得生動、精彩。我們提出“劇課程研發工程”,將戲劇文化滲透到課程體系中,形成系列特色課程。2014年春,拙作《遇上一件重要的事》在《人民教育》刊出,我在文中如此梳理表述:“我們還圍繞‘劇開創了編劇、導演、表演、化妝、服飾、布景、道具等多個特色社團,孩子們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參與。我們打通學校的節日設計,進行長程安排,讀書節的編劇,藝體節的演劇,六一兒童節的劇展示,孩子們在劇課程中穿梭和成長?!?/p>
劇,僅僅是一方孩子的嗎?2014年5月,一場教育改革在淮安市清浦區浩蕩展開,推動校長、教師全面交流。劇的社團建設未及全面實施,本人已輪崗至清江浦實驗小學(原城南中心小學)。當年,這是一所僅有778位學生、辦學基礎薄弱的鄉鎮學校。人民小學是一所優質名校,城南小學與其相比有很大差異。當我面對一張張紅潤、怯生的小臉,一雙雙澄澈、明亮的眼睛,一種教育敏感告訴我:好的東西一定有它的普適價值,也許眼前的孩子更需要劇,需要劇來打開。于是,學校的三年主動發展規劃提出做實、做新“劇演課程”,促進學生多元發展。2015年春天,學校從課程文化入手,開始了基礎性課程優質化、拓展型課程多樣化的追求,社團走班活動全面實施。我們還聊出了“水孩子”湯姆的成長故事,原創校園劇《戲劇節里的“水孩子”》2015年榮獲淮安市中小學體育藝術文化節藝術展演一等獎。2015年11月,在江蘇省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論壇做題為“劇課程,兒童生活的富礦”的學校課程建設經驗匯報交流。2016年,我們又創作了兒童劇《尋找》,獲得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劇一等獎。2016年5月,“小學‘劇課程建設實踐探索”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同年,全國“新基礎教育”首屆教育戲劇育人價值研討活動在清江浦實驗小學舉行。2017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改革現場會在淮安舉行。作為迅速崛起的典型校之一,清江浦實驗小學以一場融畫面、音樂、朗誦、表演等于一體的《城南故事》,向與會同仁展示了學校蛻變生長之路。
“人生是一場表演,社會是一個舞臺。”我們的“劇課程”基于戲劇、超越戲劇,以課程整合的視角,對學校生活進行整體課程架構。在基礎性課程中融入劇場元素,促進學科教學變革;開發劇演類活動課程、生活角色體驗課程等拓展性課程,指向培養兒童完整健全的人格,使其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在教學改革實驗中,我們對傳統的戲劇教育進行課程化改造,在戲劇活動、學科教學、班隊生活等多領域進行融通式架構,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形成具操作性和推廣性的教育教學實踐路徑和范式。“小學‘劇課程建設實踐探索”教學改革實驗在清江浦實驗小學的伙伴們的創新實踐以及鹽城、宿遷、連云港、淮安等多所聯盟校的共同努力下,加強節點推進和提升,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劇,僅僅是孩子們的嗎?2017年,我站在了淮安市教師發展學院的樓前,又一問,如輕風拂過。教師職業本質上是為每個孩子創造生命在場的空間和可能,為每個孩子的人生出彩奠定基礎,進而在自己的人生劇場里創造生命的光彩。對教師角色的重新發現,最根本的是為了激發教師精神層面的內生力,促其形成生命發展的自覺。在教師的人生多幕劇場,我們每個人都是全人的存在。
三
15年來,我遇見戲劇,發現劇場。劇場有著原型吸引力,社會生活存在著某種“劇場化”。這不僅為我帶來思路的啟發,更多的是給予我思想的支持。劇場空間教育論,萌生于人民小學,成形于清江浦實小,將成熟于漫漫未來。感念一路走來,自己一次次突破劇的認識邊界;感恩成長路上有導師楊九俊先生等多位高人的開悟、引領、指路,以及領導同仁的厚愛、關懷、幫助。劇場空間教育論,寄望未來人之成長,創新育人路徑,形成實操方略,為改進教育提供某種可能。
15年前的春天,一粒戲劇的種子,萌發于蔥蘢掩翠的京韻故園。15年的歡歌與前行,一個個溫暖了整個春天的教育故事,以劇的豐蘊鮮活了我們的教育記憶。15年后的又一春,我徜徉在人生的劇場空間,構筑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生命在場,祈望多姿多彩的個體生命盛情出場、精彩演繹。
(黃艷梅,淮安市教師發展學院院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23001)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