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蓉 尹兆青
摘要: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基于辦學初心,依托地域文化,結合教育發展,創造性地提出“美好教育”并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以“美好教育”為統領,“美雅校園”環境文化、“美麗教師”教師文化、“美好少年”德育文化、“美合課程”課程文化、“美妙課堂”教學文化五位一體的學校文化體系,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關鍵詞:美好;美好教育;學校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9B-0022-04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應當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核心,這是需要從哲學高度給予認真思考的重要教育問題。新時代的教育正在進行一場偉大變革,努力追求與探尋一種“美好教育”,一種符合新時代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的教育。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1]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2]。教育專家張楚廷指出,教育要以人為核心,以生命為基礎,讓教學更美好,課程更美好,讓接受過教育的人們確實因教育而變得更美好[3]。由此,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審視當下的教育,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研究并科學認識教育的真正價值。學校圍繞美好教育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進行深入探索與實踐,研究美好教育的本質內涵與外顯特征,探索美好教育的育人路徑與實踐框架,初步形成了美好教育的基本構想與實踐體系。
一、美好教育的提出背景
1.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教育共識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4]。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教育本質的探索從未停止,對教育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入,讓教育更好地服務與引領人類社會發展,已成為當下社會的普遍共識。教育要科學發展,要“讓人民滿意”,核心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美好教育的提出,正順應教育發展的潮流,切實為學生美好人生奠基,為學生美好未來服務。
2.人的生命發展的客觀需要
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點,教育應從人的生命成長自然規律出發。新時代教育更關注人的生命成長、人的美好生活、人的存在價值。美好教育正是基于學生未來的美好發展,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遵循學生的生命成長規律,充分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需求,美好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發展規律的教育發展建構。
3.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應然方向
教育是繼往開來的事業,既要體現時代性又要具有前瞻性。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多地表現在對美好教育的需求上。教育改革既是教育實踐的探索創新,也是教育理念的變革提升和教育文化的塑造發展。基于新時代“向往美好生活”的重大歷史方位的判斷和人民對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而提出的美好教育,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應然方向。深入開展美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對學生、教師、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
二、美好教育的本質內涵
學校基于辦學的初心、地域的紅色文化與教育的未來發展需求,明晰“美好”和“美好教育”的本質內涵,深入探索和實踐美好教育,從而真正使美好教育成就學生的美好人生,使學校真正成為“美好事物的圓心”。
1.“美好”的教育哲學意蘊
“美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追求,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追尋美好、實現美好的歷程。在當下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美好”已成為新時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關鍵詞,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種美好期待、一種崇高理想、一種終極追求。“美好”作為教育的新追求、新理念、新思想,是新時代教育哲學的集中體現。
2.“美好教育”的含義
學校認真探尋美好教育的本質,認為美好教育是一種喚醒心靈、潤澤生命的教育。美好教育以充分尊重學生生命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為前提,以人的美好發展為基本價值取向,致力于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以“美合課程”為載體,以“美妙課堂”為途徑,以打造“美雅校園”為抓手,以培養“美好少年”、成就“美麗教師”為目標,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追尋美好、體驗美好、創造美好、釋放美好的情感與能力,真正讓教育過程成為師生與美好同行的生命歷程。
三、美好教育的實踐探索
學校核心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文化的發展決定學校的走向。作為新時代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與目標追求的美好教育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在實施美好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其育人路徑,建構美好教育實踐體系,創新新時代學校內涵發展新模式,打造新時代學校特色發展新樣態。
1.建“美雅校園”:打造高品位環境文化
“美雅校園”既是育人的物質基礎,更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學校建筑、文化景觀是重要的隱性課程,是鮮活的“教科書”。學校本著“托起明天的太陽”的辦學初心,整合地方教育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賦予校園環境文化以育人功能,精心建設了以“八園四樓一場館”為主體,“十塑三廊一中心”“三院兩墻一紅塔”點綴其間的現代人文校園。
周恩來紅軍小學校名來源于“周恩來”和“紅軍”兩個元素。主體建筑翔宇樓、崛起樓和騰飛樓命名分別來源于周恩來的字“翔宇”以及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兩句名言;植美樓、周恩來精神主題展館、紅軍娃劇場等校園建筑命名都內蘊著學校精神文化,彰顯學校辦學品位。
學校大門東西橫跨49米,高27米,外框是一個“周”字,寓意周恩來在1949年當選開國總理,擔任總理27年。俯瞰“恩來園”也是一個“周”字,園中矗立周恩來漢白玉像,周圍古色古香的長廊里懸掛周恩來的名言,園中還有“飛飛亭”等景觀蘊含周恩來元素。由紅軍長征途中的著名戰役的微縮景觀構建而成的“長征園”,讓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戰斗場景再現。“民防國防教育園”模擬巷道戰、少年軍校等場景,設置遼寧艦、坦克、大炮等微縮景觀。“文學園”“科學園”等八大園處處體現學校文化標識。體育館遠看像一只兒童玩的紙折飛機,設計靈感來源于周恩來的乳名“大鸞”,寓意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展翅飛翔。學生的紅軍服、校徽,大課間活動游戲“地道戰”、紅綢舞《映山紅》等也是學校流動的物形文化風景。
2.塑“美麗教師”:建構高品質教師文化
學校建構高品質教師文化,構建“美麗教師”發展體系。
一是精心設計新時代“美麗教師”標準。新時代“美麗教師”要做到政治堅定、絕對忠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工作中能勇于擔當、敢于創新、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要“像周恩來總理那樣工作、學習和生活”;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爭做“四有好教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堅持“四個相統一”。
二是為教師發展搭建平臺。探索“1+X”教師發展模式,“1”即以教師發展為主體,“X”即搭建多種平臺: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名校長工作室、省名師工作室、特級教師工作室、區域協作片等。打造“三大工程”,即名師培養工程、骨干提升工程、青藍結對工程;建立“四大團隊”,即“領雁團隊”“攻堅團隊”“學術團隊”“知趣團隊”;創設“五大途徑”,即學歷進修、跟崗學習、掛職鍛煉、外出交流、海外游學。
三是開展了“美麗教師”形象設計與塑造工程。首先是設計形象。教師對照“美麗教師”標準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設計美麗形象。其次是塑造形象。教師對照自己設計的形象,工作中踐行,實踐中創新。再次是完善形象。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剖析,找不足抓整改,實現“美麗教師”形象再完善。最后是展示形象。搭建“美麗教師”形象展示平臺,展現“美麗教師”形象。通過“設計形象—塑造形象—完善形象—展示形象”,“美麗教師”形象設計與塑造工程有力推動了高品質教師隊伍的建設。
3.育“美好少年”:建設新時代德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美好品德是塑造學生美好心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學校整合地域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三個結合”,探索“文化德育”模式,把中華傳統文化、地域紅色文化、學校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系統構建學校德育文化體系,培育“美好少年”。
一是堅持紅色主題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把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主題教育活動(“大事德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與學生身邊的“小事德育”相結合,開展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看紅色影片、唱紅色歌曲、演紅色經典、創紅色作品等活動,促進學生品德的自主建構。
二是堅持精神文化建設與物質文化建設相結合。突出校園“紅色”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建設,打造紅色物型景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廊文化、樓道文化等,讓紅色元素遍布校園,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文明、進步、蓬勃、健康氣息彌漫整個校園,引導學生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學生在“育”和“化”的過程中形成美好的品德。
三是堅持德育載體建設與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相結合。編寫獨具特色的《一代偉人周恩來》《沿著周爺爺的足跡前進》《我們的課堂在長征路上》等紅色校本教材,建設好恩來園、長征園、國防園、周恩來精神主題展館等校內德育活動陣地,利用好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車橋戰役紀念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等區域紅色文化基地,依托紅色書籍和紅色基地,真正形成紅色文化德育,構建新時代的紅色德育文化體系,把學生培養成堅毅進取、樂學善思、德美體健、勇于擔當的新時代“美好少年”。
4.研“美合課程”:創設整合性課程文化
課程是“規約教育內容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5]。學校整體構建美好教育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為核心,做好三級課程的實施,實現各種美好元素的有機整合,凸顯“以人為本”課程價值體系,建立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美合課程”。“美合課程”追求的是“自我實現的人”和“美好完整的人”,它以學生的美好和諧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順應兒童向善向美的天性、激發兒童發展的潛能為目標,以紅色美德課程、綠色美智課程、金色美行課程為基本內容,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實現課程學習活動與學生美好生活的有機融合,讓兒童在真實的學習與生活中歷練、成長,成就學生的多彩美好人生。建設內涵豐富的“美合課程”體系,形成“美合課程”文化,實現學生因美好教育而變得更加美好的課程目標。
一是精心整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并依托特有的紅色資源,把“周恩來”元素、“紅軍”元素、“國防”元素融入育人全過程,系統開發紅色美德課程,構建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特色紅色美德課程體系。圍繞“周恩來”元素,開發“沿著周爺爺的足跡前進”校本課程;圍繞“紅軍”元素,開發“永遠的長征”校本課程;圍繞“國防”元素,開發“國防民防教育”校本課程。
二是依據學校資源與教師特長,開發綠色美智課程,形成發展學生特長的課程體系。美智課程主要分為文化拓展類、手工制作類、藝術特長類,如“悅心閱讀”“創想智能”“藝術審美”等課程,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與藝術特長。
三是依據學生自主發展與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開發金色美行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美行課程主要包括自主管理類、實踐創新類,如自主管理課程、尋訪課程、勞動實踐課程等。
以上三大領域課程根據學校教學需要,還分為學校必修、學校選修、年級必修、年級選修四個類別。“美合課程”打破兒童學習的邊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讓教育變得更美好,最終實現人的美好發展。
5.鑄“美妙課堂”:構筑主體性教學文化
課堂是實施美好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打造“美妙課堂”,精心構筑高品質的課堂教學文化。“美妙課堂”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學生的長遠發展、全面發展為根本任務,是學校美好教育體系和美好教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從能動課堂、創新課堂、實踐課堂三個方面切實構建“美妙課堂”文化。
一是打造能動課堂——回歸教育的本質,關注學生的學習力提升與主動發展。學校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轉變為“能力本位”的“能動學習”,重建課堂的學習體系,保證學生的學習空間。在能動課堂中,學生學習從“是什么”即“知其然”,到“為什么”即“知其所以然”,再到“怎么辦”即學習類似知識點,實現舉一反三。
二是打造創新課堂——體現人的價值,注重學生的深度理解與創新思維。課堂教學從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傳統思考”,轉變為關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學生深度理解與創新思維的“創新思考”,鼓勵他們“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
三是實踐課堂——尊重學習的規律,關注過程體驗與知識建構。課堂由“講堂”轉變為“學堂”,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實踐,真正做到“知”與“行”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福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0.
[2]蔡元培.何謂文化?[M]//蔡元培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739.
[3]張楚廷.高等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5-2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郝德永.課程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1.
責任編輯:楊孝如
Abstract: ?Based on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school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ur school creatively suggests the idea of good education and makes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having formed a five-in-one school cultural system guided by “good education”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ulture of beautiful and elegant schoolyard, teacher culture of beautiful teachers, moral culture of good children, course culture of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ulture of wonderful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we can develop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goodness; good education; schoo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