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
摘 要: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用任務作驅動,讓參訓教師運用學習到的信息技術,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設計并制作一節實用的微課。
關鍵詞:實地調研;信息技術
為提高我縣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為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做好調研,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根據學校工作的安排,我信息組一行五人從2019年3月19日開始對泌陽縣七小、黃山鄉中心小學、黃山鄉趙莊小學等8所小學開展了為期四天的調研,調研范圍涵蓋城區、鄉鎮、農村及城鄉結合部小學;調研的對象是教師與學生,調研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調查問卷和訪談。調研的范圍具有典型性與普適性,調研的對象能反應客觀情況,保證了收集到的數據信息的真實性,為下一步實施“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在對回收的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進行分類匯總、統計分析之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亟待提高
在回收的學生的調查問卷“老師經常用電腦上課嗎”中,回答偶爾的竟占到72%,農村小學更低。這反映出當前我縣中小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意識還不夠。在回收的教師調查問卷“您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的開展情況”中,回答經常采用的占比僅為21%。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低下,不能熟練應用電腦,不會用電腦制作課件,不能有效地從網絡獲取教育教學資源,畏難情緒嚴重,認為現有教學手段已經完成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制作課件花費時間多,但實際效果差。針對這種情況, 應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的力度,通過培訓實現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快速提高的目的;可以組建本縣域內同學科的“微課群”,實現教學資源的交流共享,達到共同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2 電教資源沒有有效地利用
在回收的教師的調查問卷“您在教育教學中主要應用電子白板實現哪些功能”中,回答“主要用它放映幻燈片”占比達86%。教師在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日常教學時,存在表面化應用、簡單化應用的傾向,沒能充分利用白板的功能、發揮白板教學的優勢,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建議在培訓中減少一些理論教條,增加一些以實用為主的技能應用類操作。這樣既提高了參訓教師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教學資源發揮應有的作用。
3 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仍停留在低水平狀態
在回收的教師的調查問卷中:下列軟件中您熟練使用的有:A word B powerpoint C excel D authorware E goldware F camtasia G以上都不會,選擇D、E、F的三項總和不足15%,選擇G的占8%。由此反映出,當前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仍停留在低水平狀態,所以在即將實施的信息技術培訓中,還應以基本的辦公軟件應用為主。對不同的教師應劃分為不同的梯隊,如:按城鄉劃分,按年齡段劃分。分層、分類按不同的階段實施培訓,這樣既保證了信息技術培訓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又滿足了不同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4 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的尷尬現象
在回收的教師的調查問卷中:你是否參加過關于信息技術應用或包含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的學習和培訓?A經常參加 B偶爾參加 C 很少參加 D 從未參加 選擇D的竟達到96%,在實際開展的教師培訓中,無論是國培、省培、市培或縣培中,幾乎沒有開展過信息技術培訓。究其原因,培訓組織者對信息技術培訓不夠重視;缺少培訓機房場地、缺少電腦設備;重理論輕實踐。這些原因都直接制約了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信息技術培訓由縣電教部門負責,教師培訓由教師進修學校負責,兩個單位部分功能重疊,各司其責又各不負責,造成相互推諉扯皮現象嚴重。建議師訓管理部門做好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的頂層設計,實現二者功能的優化整合。
5 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期待越來越高
在回收的學生的調查問卷中:你比較喜歡哪一類課堂教學模式?A班級教學 B光盤教學 C多媒體教學 D其它 選擇C的占比達68%,由此可見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認同和期待值高。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多應用多媒體實施教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水平,直接決定了他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信息化時代教學的需要。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用任務作驅動,讓參訓教師運用學習到的信息技術,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設計并制作一段實用的微課。學即能用,增強了對培訓效果的可檢測性。通過不斷地挖掘、打磨微課,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分享,互學互鑒,互幫互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信息技術的介入,將有利于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為信息技術培訓者,對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針對教學實際應用信息技術。在實施信息技術培訓的過程中,應明確:信息技術的使用雖然能使教學過程及效果得到優化,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在教學中有些課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教學會收到好的效果,而有些課的講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未必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一味地強調使用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而忽略了師學之間情感交流互動,未必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不斷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練好基本功,要充分利用黑板、粉筆、掛圖、模型等傳統教學工具;利用錄音機、展示臺等傳統的電化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我們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并不是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技術,而是要把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挖掘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之間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2)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應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教師就要明晰學科教學內容與目標,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在當今的教育中,信息技術可以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體現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如: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教師無法用語言表述清楚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時,信息技術就能體現出其優越性。教師要明晰本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何處能提高學習效果。教師不能丟掉粉筆、黑板;教師的示范作用;師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及時交流;教師組織起來的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傳統教學的優勢,都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很嚴重的。好的教學應把教師與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此就需要教師花更多的功夫來研究教學。
3)把握好教師、學生、教材和多媒體四者之間的關系。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應把握好這四種關系:既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協調兩者與教材多媒體之間的關系。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的培養,而教師的組織、指導和調控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地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而要加大對課堂的把握力度,實現傳統的教學手段和信息技術進行深度的融合。讓信息技術在情景的創設,重難點的突破等方面起到學習和輔助作用,而不是完全代替老師的主導地位,也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過程。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而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輔助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實現充分的融合,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培訓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培訓讓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在今后的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讓信息技術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