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行居住權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從歷史根源進行相關的研究,并且對立法的依據進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據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對居住權的各項內容進行改善和優化,才能保證相關制度在確立的過程中,能夠提高房屋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家庭職能的充分發揮,并且對房屋的權益進行平衡。在進行物權法中居住權確立的過程中,要對這一物權形式的表現進行深刻的研究,然后對相關權力進行確定。才能保證制度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文就物權法中居住權問題進行相關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物權法;居住權;問題;分析探討
在我國進行物權法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很多內容并沒有涉及到居住權的問題。實際上我國存在著很嚴重的,因為居住他人房屋,而進行使用的一種習慣做法。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將這項權利的物權性進行明確,才能有效的解決相關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居住權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應該從這項權利的歷史變革以及確立權利的必要性,進行相關的研究。并且在我國物權法中,建立合理的居住權法律制度,才能充分的發揮相關制度的法律效力,通過實踐的方式,促進這項制度內容的發展成熟[1]。
1 我國確立居住權的重要性
1.1 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很多居民在生存的過程中,并沒有房屋居住,特別是一些弱勢的群體,即使存在居住的需求,也沒有能力進行居住。因此這項權力的確立,可以滿足弱勢群體的住房需求,例如保姆對房屋的需求,離婚之后的男方或者女方的居住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等。確立的居住權是為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所設立的,具有無償的性質[2]。
1.2 實現居民之間的幫助
在進行居住權確立的過程中,可以實現居民之間的互相幫助。因為這項權力是無償的,不需要居住的人,付出相等的代價。如果是有償的,那么這項權力就與租賃權沒有差別。因此在進行權力履行權利的過程中,可以弘揚我國互幫互助的社會品德[3]。
1.3 解決家庭問題
在進行權力確立的過程中,房屋的所有人可以通過遺囑的方式,由其子女享有相應的房產。但在遺囑中規定,由其配偶或其他人享有居住權的,在進行產權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將這項權力分配給特定的人,但同時還要設立居住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實現房屋的所有功能,以及所有權的功能,可以解決家庭成員中的居住需求[4]。
1.4 提高房屋利用率
在實現居住權的過程中,可以對房屋的價值進行最大化的使用。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房產的價值得不到最大化的發揮,一些不動產的房屋無法實現應有的效用。效用是制定物權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項內容?因此在進行居住權確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權力的發揮,實現這一目的。設立的居住權可以對房產進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對財產的歸屬和利用,進行有效的確立。在進行居住權履行的過程中,可以將財產的配置進行最優化的處理。因此在進行權力履行的過程中,可以提高房屋的利用率,最大程度的發揮房屋的使用效果,提高了房屋的應用價值[5]。
1.5 尊重財產
在進行居住權履行的過程中,可以對財產所有人的意愿進行充分的尊重。房屋的所有人,可以通過遺囑的制定,或者是簽訂合同的方式,為其他的人設立居住權,并且將房屋的所有權由法定繼承人進行繼承。這種制度安排方式可以滿足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房屋的所有人在進行財產安排時,不僅可以通過分配,實現財產的歸屬,而且能夠提高財產的利用率,可以完成所有人的意志要求。這種確立方式可以滿足自然人的財產分配需求,并且尊重了自然人的意志和心愿,因此在我國物權法中確立居住權,可以對各方面的居住問題進行更好的解決[6]。
2 居住權的法律特征
居住權屬于獨立的用益物權制度,是在他人的房屋所有權上設立的一種物權,在自己的房屋上不能設立居住權。設立這項權力,是指房屋所有人既能實現自己的房屋價值,也能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處理,可以通過房屋所有權,對社會進行回饋。居住權是特定的自然人在用房的需要下,而設立的一項權利,居住權人只能將獲得的房屋用于生活需要,而不能進行其他方面的使用。例如,居住的房屋不能進行出租??梢栽陔p方的當事人存在特殊約定的情況下,將少量的房屋進行出租,從而獲取一定的利益[7]。
居住權是為特定的人設立的,這項權力以外的人不能享有居住權,因此權利的主權范圍具有局限性,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享有這項權利。居住權一般具有無償性的特質,無需向房屋的所有人支付相應的價格,否則就相當于租賃權。從性質和本質上來看,居住權是無需支付費用的一種無償行為,但是居住權人在居住房屋的過程中,需要承擔相應的維護費用。居住權人所占有的住房以及其他的物品,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不承擔一些重大的費用,但是如果有特殊的約定,就必須承擔費用[8]。
居住權的期限一般是長期的終身性的,這是這項權力的一項重要特征,居住權是用來提供給沒有房屋的人居住的,所以權力的所有人在對居住權沒有約定時,應當理解為終身供給。這種長期的特性,無需在合同和遺囑中進行規定,可以進行自然的解釋,也是一種默認條款。居住權因為是一種特殊的用益物權,可以提供給沒有房屋的居民進行居住,并且保護居民的生存權益。所以在進行使用的過程中,不能對權力進行轉讓,即使要將房屋進行出租,也只能出租一部分,而不能全部出租,這項權力也不能進行繼承。因此居住權沒有主體的特定性,居住權與其他權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這項權力的法律效力比較弱,在理論上是一種特殊的物權[9]。
3 居住權與租賃權、借用權之間的關系
居住權屬于一種獨立的用益物權,租賃權屬于債券,因此居住權的特征是對事情絕對性,直接支配性等特征。作為債權的租賃權,比較絕對,債權人只能與特定的債務人進行對抗。盡管當前的房屋租賃權,效力在不斷的強化,租賃權人也具有對抗其他人的效力。但是與居住權相比較,居住權所具有的對抗其他人的效力,是一項固定的屬性。租賃權在對抗第三人的過程中,所有的效力,是自身效力強化之后的結果,因此這二者之間的效力存在一定的差異[10]。
在居住權設立之后,住房的所有權人會發生變化,但是不影響居住權,因為居住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般來說,居住權的期限是永久性的,租賃權的期限不能超過20年。在進行居住權確立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登記,沒有進行登記的,不具有相關的法律效率。租賃權本質上屬于債權,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不進行登記。
居住權的設立屬于補償的,帶有扶助性質的一種權力,而租賃合同是雙方共同存在的一種有償合同,雙方都享有權利和義務。也就是說,要想獲得租賃權,需要支付相應的租金。即使在特殊的情況下,需要向房屋的所有人支付費用,居住權人所支付的費用也是很少的,否則這項權力就失去了意義。居住權和借用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這兩項權力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借用權是無償的,二者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居住權屬于物權,借用權屬于債權,借用權的效力比較小。居住權人可以對房屋進行直接的支配,并且對抗其他人的干涉。借用權只能依據借用合同,對抗房屋的所有人,不能對抗第三人。借用權的期限比較短,就只能解決一時的住房需要,不能長期的享有居住權。
4 居住權的確立
4.1 意定居住權
設立居住權,可以根據遺囑或者贈送,也可以按照合同的規定進行權力的設立。在設立的過程中,應該向縣級以上的機構進行權力的登記和申請,并且設立登記簿。按照遺囑設立的居住權,比如在遺囑中規定由法定繼承人繼承房屋,必須留有一間房屋,由配偶進行使用。按照遺贈的方式設立的權力,如果在遺贈的過程中,表示這項房產由子女繼承,應該留有一間房屋,由照顧多年的保姆進行居住。按照合同設立的居住權,如果男女雙方在離婚時,協議中具有明確的規定,那么房屋所有權歸屬于男方,女方也存在一間房屋的終身使用權。
4.2 法定居住權
因為法律的規定所產生的居住權,例如法律規定父母作為監護人,對未成年子女的房屋享有居住權,或者未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房屋享有居住權。
5 居住權的權利和義務
5.1 權利
享有居住權的居民,主要的權利是對房屋的占有權和使用權,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權利。居民可以對住房進行合理的使用,并且承擔房屋的日常費用。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與房屋所有人進行約定的情況下,居住權人可以將房屋進行出租。居住權人在占有和使用住房的過程中,可以不支付使用費,不承擔一些重大的維修費用,如果當事人存在另外的約定,就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居住權人在進行部分住房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對共有部分進行使用,也可以對房屋進行必要的改良和修繕,但不能對房屋的重大結構進行改變。還可以對抗房屋的所有人,及第三人對自身房屋所帶來的侵害。
5.2 義務
居住權人在進行住房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承擔房屋的日常維護費用,不能將居住的房屋進行轉讓,不能由其他人繼承房屋,一般不得進行居住的房屋出租。在使用房屋的過程中,如果面積存在較多的剩余情況,可以進行約定出租。存在房屋的合理保管義務,在居住的期間,應該對房屋進行合理的保管,不得出現損害房屋的行為。如果房屋存在毀損的安全隱患,應該及時的通知所有人,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對房屋進行修繕。
5.3 消滅
一般情況下,居住權人放棄了居住權,或者約定的期限已經到達時間,解除居住權,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房屋失去,或者居住權人的死亡,都會導致這項權利的消滅。
6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房屋的所有權人,對其所有權進行實現的手段和途徑,都進行了多元化的發展。所以在進行居住權確立的過程中,這項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居住權可以將物權的特有方式,為所有人提供了法律行為的約束性。而且我國的人口比較多,在進行住房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設立居住權,可以保證住房糾紛問題,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因此相關人員應該對居住權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保證制定的各項制度,符合我國發展的需要,能夠對住房的矛盾和糾紛問題,進行更好的解決,促進我國社會進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影,胡建.居住權的法律構造——以《民法典分編(草案)》第159-162條為分析對象[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06):77-79+83.
[2]魯曉明.“居住權”之定位與規則設計[J].中國法學,2019(03):223-239.
[3]張麗潔.論物權期待權與抵押權的適用規則——從未經變更登記的房產強制執行的角度[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9(02):119-128.
[4]肖俊.“居住”如何成為一種物權——從羅馬法傳統到當代中國居住權立法[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37(03):96-106.
[5]肖瀟.在我國物權法中設置居住權的構想[J].法制與經濟,2017(11):87-88.
[6]李智姝.關于在物權法中不宜設立居住權的思考[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7(01):31-34.
[7]曾雯婷. 論居住權制度在我國物權法中的設立[J].沈陽師范大學,2013.
[8]朱新路. 我國物權法增設居住權制度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2011.
[9]李杰輝.對當前我國物權法中設置居住存在的問題的思考[J].民營科技,2010(11):168.
[10]陰秀文.論物權法中居住權制度的設立[J].法制與社會,2008(35):65.
作者簡介
孫翠翠(1986-),女,漢族,山東濟南,研究方向:法學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