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必將給教育帶來深刻的變革。隨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和普及,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可喜的成績。本文針對我國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實踐和思考,展開詳細的分析,以促進信息化更好地為高校服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今后我國高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實踐和思考
針對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言,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程度逐漸加深,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須將信息化的模式融入到具體的教學中,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改正,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提高其具有的作用,將自身的發展走勢朝著信息化模式靠近,緊跟社會大環境的信息化進程,才能保證在逐漸加大的工作量中,高效、準確的開展教學工作。
1 科學規劃,統籌教學信息化建設
對于高校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建設而言,必須以本校的教學理念、發展目標、教學優勢、發展需求等因素為核心,明確了解高校領導、學院領導、教授與專業人士、老師、管理員、學生對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每一個部門和崗位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全面梳理,包括高校在運行過程中急需解決和難度較大的問題、高校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阻礙等。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使教學模式信息化改革提升培養人才質量以及提高教學模式整體改革效果具有的重要意義給予重點關注,從而,保證高校后續教學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劃工作順利開展。與此同時,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得到高校領導和學生的支持和認可,從高校信息化教學的全局出發,由高校的決策層對具體的建設工作展開嚴謹的設計和規范的評價,在此基礎上,使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相關的管理制度得到全面完善,指派專業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保證技術人員無論從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能滿足實際需要。除此之外,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設計具有較高效率和可行性的實施流程和實施目標,制定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藍圖,并合理融入到實際的發展規劃工作中。另外,在高校開展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建立正確的指導方針,以科學設計、重點實施、分步建設、普及應用為目標,逐步提升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成效[1]。
2 強化服務,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程度逐漸加深,各種信息技術的出現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積極推動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要準確把握這個機會,不斷提升對各種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這樣,才能保證這些信息技術融入到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中時,能夠對具體的建設工作提供積極的動力。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自身具有的服務能力越高,對應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效果就越完善。因此,為了有效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該將線上慕課和線下指導的方式結合起來,對老師和學生從思想意識、專業素養領域展開科學的培訓,從而使老師的教育觀念得到優化改革、使學生應用技術的能力得到提升。與此同時,慕課形式是新時期高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通過建立網絡教育課程體系平臺,將教學的思想觀念、信息平臺的系統功能等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錄制并上傳到互聯網中,使老師和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對相關知識展開查詢和學習。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使老師與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得到強化,當學習過程遇到問題時,能夠自主的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解決。高校進行線上輔助系統的設置,能夠保證老師、學生、管理人員在利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能夠第一時間通過線上輔助系統擁有的巨大數據庫進行解決,為后續教學、學習、管理的順利開展掃清障礙。除此之外,高校想要保證教學模式信息化建設具有良好的效果,還要使實際面對面教學培訓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比如,高校可以聘請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能力的專家、優秀教師、技術人士來到校園中,開展研究討論會、專業講座、實踐操作等活動,對本校的老師和學生對自主使用信息技術的思維和能力進行全面培訓,使老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得到優化,從而,使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
3 建設教學綜合服務平臺,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
根據大量的實際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高校傳統的教學平臺管理系統在社會現代化發展越來越深入的環境下,已經不具備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系統具體的管理功能無法得到擴張,無法達到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標準,功能設置存在嚴重缺陷等,這些問題都是導致高校傳統教學管理能力和服務效果難以提升的原因。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應該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建設中,保證對學生學習進度的跟蹤、個性化培養、移動化教學等目的有效實現。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從而,將具有移動性、全面性、集成性的綜合教學服務呈現在老師和學生面前,使教學效率和管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還要保證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全面充斥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這是由于教學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包括教學管理和教學服務的每一領域,因此,建立決策分析系統、管理服務系統、教師服務系統、學生服務系統等平臺,使老師和學生自定義教學門戶的建立目標以及自定義內容、個性化設計等行為順利開展,從而,深入挖掘和分析各類數據,為決策提供參考[3]。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根據以上針對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實踐和思考,進行的詳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在社會環境科技化程度逐漸加深的影響下,高校教學模式具有的信息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效率,為高校的長久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對教學信息化建設具有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須給予重視,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完善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相關的制度,優化教學性能,為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顧小清,薛耀鋒,孫妍妍.關于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實踐和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6,(1):56-62.
[2]陳淑潔,仇星月,葉新東.詳述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4):121-125.
[3]狄宏林,周勇,等.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實踐和思考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6,(8):37-38.
作者簡介
董文龍(1980-),男,漢族,遼寧沈陽,講師,研究生,沈陽城市學院,教師培養培訓或教學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