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健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數字文化服務系統的構成要素,列舉了當前主要存在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并從資源、設施、標準規范、消費者、服務者五個要素的角度進行分析比較,為全面掌握當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與實踐情況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服務機構;服務系統;構成要素
1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
近幾年,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文化工程的不斷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全面形成。原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由于匯聚集成了上述各個系統中的大眾性、普及型的使用資源,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的重點之一,故構成一個獨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
2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的構成要素
1)資源。資源(或產品)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開展服務的基礎。數字資源的基本特征是計算機二進制數字格式存儲屬性。
2)設施。設施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運行的技術條件。設施包括支撐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運行的一切硬件和軟件技術。
3)標準規范。標準規范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正常運行、系統之間實現數據交換共享的保障。標準規范包括技術標準規范和工作標準規范。技術標準規范有數據采集、加工、存儲、交換、傳輸、發布等應用層標準規范;工作標準規范是指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工作流程、步驟和方法等所做的規定要求。
4)消費者。消費者(或需求者)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的服務對象,是數字文化產品和資源的需求者和消費者。由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所有的人,因而決定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對象也是社會所有的人。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還有一些公眾沒有能力接受或接受不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地區、社會弱勢群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還存在著盲區。另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當前我國國民的信息素質相對不高,信息意識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5)服務者。服務者(或工作者)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中的各種工作人員。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中需要包括資源建設、技術支持、需求服務、組織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
3 各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比較
1)原文化共享工程。“原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標是將各門類的文化信息資源整合加工后通過覆蓋全國范圍的信息網絡傳送到包括社區、農村、邊防哨所等廣大基層單位,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的共建共享。其資源的特點是匯聚和集成了目前所有公共數字文化系統的大中型、普及型和實用型資源,并根據統一的數據采集加工等處理規范進行操作。流媒體資源技術、大規模的資源調度與共享技術、基層設施網絡部署與傳播技術是共享工程中的技術重點。從國家到行政村的各級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等機構的共享工程工作人員皆是服務主體。
2)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將傳統的紙質圖書、圖片等資源數字化,并對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的組織、存儲、管理與維護,供用戶獲取。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一般以購買商業數字資源為主,自建數字資源為輔或并重。新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較為迅速,服務已擴展至計算機、數字電視、手機、電子觸摸屏等多種終端,涉及的主要技術包括數字化技術、元數據標引技術、大規模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云服務技術等。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者主要為數字資源建設者、數字圖書館維護者、數字參考資源人員等。數字圖書館業內有較為成熟的各類標準規范遵循共守。
3)數字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把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娛樂、展示、教育等功能用數字化方式表現出來,是實體博物館的延伸和拓展。數字博物館的資源來源以自建的可移動文物數字資源為主,兼有數字化的古籍和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庫。全景展示技術、特種視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是數字博物館的熱點應用技術。當前與數字博物館相關的標準規范研究和制訂有所滯后,已建立的數字博物館系統各成體系、互不相容。數字博物館的服務者包括數字資源制作人員、數字博物館維護人員等。
4)數字文化館。數字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依托互聯網這個廣闊的平臺而構建,數字文化館可打破傳統文化館服務的觀念,根據受眾群體的訴求,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拓展更廣闊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來滿足群眾享受文化的實際需要。數字文化館資源主要以自建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為主,兼有數字化的流媒體資料。數字文化館涉及的主要技術為圖像處理、流媒體資源管理技術、網絡技術等。數字文化館建設由于起步較晚,業內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數字文化館建設或資源建設的統一標準,很多地區停留在簡單的網站建設的階段。數字文化館的服務者包括數據采集加工人員、數字文化館建設維護者等。
5)數字非遺館。數字非遺館利用圖像技術、視頻制作、流媒體技術等計算機技術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數字非遺館的資源一般以自建的數字化圖片與流媒體資料為主,展現了民族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傳統手工藝技。目前國家已整合各省非遺網站形成一站式訪問,初步搭建了全國數字非遺館的體系框架,但業內沒有頒布統一的數字非遺資源技術標準,統一的元數據標準規范仍在研究。數字非遺館的服務者包括資源采集加工者、數字非遺館維護者等。
6)數字美術館。數字美術館將美術作品及美術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形成有組織的數據庫和知識庫,對外提供高性能的瀏覽欣賞服務及檢索服務。數字美術館的在線展覽一般為自建的專業美術資源,有時也適當購買商業美術類的數字資源。數字美術館建設常用的技術包括360全景展覽技術、三維虛擬現實技術、圖像處理及顯示技術等。目前,已有相關標準規范正在為數字美術館建設廣泛應用,包括中國美術館編制的《數字美術館標準規范建設方案(2012—2016)》、《數字美術館標準規范(一期工程)》等。數字美術館的服務者為資源采集加工者、數字美術館建設維護者等。
7)數字科技館。數字科技館除了可以提供各類科普資源庫,還可以將現實科技館中的各項實物以虛擬的形式為人們展現出來,并對現實科技館中的各項信息進行全面管理。先進的數字科技館以互動為核心,結合了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傳感測量技術、圖形圖像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微電子技術等,是傳統網站所不能比擬的。數字科技館資源一般以自建為主,購買為輔。數字科技館的服務者為數字制作人員、數字科技館建設維護者等。
8)網絡電視臺。網絡電視臺是指以寬帶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為節目傳播載體,融合網絡特征與電視特征為一體的多終端、立體化傳播平臺,是新形態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網絡電視臺盡管存在小部分需要收費點播的資源,但其仍為一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系統。網絡電視臺的資源為電視節目,主要技術為視頻技術、網絡技術,且業內遵循一套標準的規范體系。網絡電視臺的服務者為資源提供者、平臺維護者等。
4 結語
數字文化服務系統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為公眾提供了更便捷更豐富的文化服務與體驗,是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補充。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向內容深度和范圍廣度的延伸發展,各個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將不斷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方標軍,魏大威,吳政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R].江蘇南京,2014.
[2]張虓.淺談數字博物館建設[J].中國美術館,2014(06):21-27.
[3]秦文萍.數字博物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黑龍江史志,2013(0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