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云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在談到教育的時候總是會想到打傳統的打罵教育和稍理性一些的講道理教育。但是隨著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打罵教育正逐漸在老師和家長的理智對待下退卻。講道理使用廣泛,孩子也易于接受,可是孩子知道道理但是意志卻沒有達到踐行道理的水平。因而,獎勵式教育就逐漸占據了教育的半壁江山。
探究獎勵的定義我們知道,獎勵是一種生產期待的方式。在社會范疇中獎勵指的是符合社會規范,體現社會價值期待的行為。另一方面是指它通過各種精神或者物質獎勵,使得被獎勵者不斷強化自己的這種行為。1而從教育這一層面看很顯然就是家長和老師采取的一種激勵方式,目的就是使孩子能夠通過這種獎勵不斷強化受表揚的行為。從班上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感受到了獎勵式教育的魅力與無力,許久以來自己對獎勵式教學也有了一定思考,下面我將來說說自己對獎勵式教學的思考。
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類天性的至深本質是渴求為人所重視”。被重視的孩子就猶如生長在陽光下的花朵,擁有自己的個性與自由。2而那些沒有被受到重視的孩子仿佛就是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也喪失期待。正因為如此,作為老師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每一個孩子,挖掘其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夸獎,使其意識到老師是關注我的,我也是有自己的價值的。這是自己在剛進入教師這一行業時所持有的態度,到現在也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在如何重視及夸獎這個問題上多了一些思考而已。
在上學期班上轉入了一個男孩子,可以看出這個男孩子是很靦腆的,坐在同桌旁邊也不怎么大膽溝通交流??紤]到孩子剛來學??隙ㄊ且m應一下環境并因為希望他能主動和同學們溝通便安排好了學習班干指導他了解了解相應的規則。一個星期過去了,突然收到他媽媽發過來的信息說:“小石頭說在學校沒有人和他玩,老師似乎也不怎么關心我,老師您幫我多開導開導?!笨吹竭@條信息的時候心里非常驚訝,我正是出于足夠的重視才會讓班干對你輔導啊,為什么孩子感覺不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呢?后來在課上只要他舉起了手就盡量點他,還時不時的夸他“腦子可轉的真快??!”“老師喜歡小石頭這么積極的孩子。”也會在他工整的本子上寫“老師喜歡你認真的樣子?!边@樣在獎勵下度過了兩個星期的他和媽媽說:“媽媽,我們老師對我可好了,老師總是夸我腦子轉得快。我要多看書,這樣我的腦子就可以轉得更快了,老師就更會夸獎我了。我喜歡老師。”之后的日子里他慢慢融入了集體,和其他孩子也能夠愉快相處,真正成為了陽光下成長的孩子。因為我知道他已經找到了自信,看到了老師對他的賞識。
正是從這件事中我知道了,獎勵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一個孩子。作為老師最開始最直接的獎勵就是賞識,你要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你重視他,欣賞他,而且要充分發揮教育機智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獎勵與夸獎就是唯一,這不會等同于家里的父母對自己愛的唯一,在他們眼里老師這份唯一是脫離于其他孩子之上的賞識,因而更讓他們充滿信心,更有信心地走在成長的陽光大道上。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的生存需要,存在于最底端的就是生理需要,而處在最頂端的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由物質需要逐漸轉變為對精神需要的過程。3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很多行為表現都是物質化的,他們大部分都會喜歡好吃的食物,喜歡好玩的玩具以及好看的衣服。但同樣也會有孩子喜歡非常漂亮的書籍,喜歡能畫出漂亮圖畫的彩筆。在我們大人看來,食物玩具這一類就是物質性,而書籍圖畫就是精神性的,因而有時候會自己為孩子做好選擇,我希望你多看書所以我買本書作為對你的獎勵。但是這樣的獎勵還是獎勵嗎?
在我們班有個公認的學霸,不但成績非常優異而且性格非常自信活潑,待人接物方面都異常出色。一直只知道他爸爸是個大學教授,教育這方面很有一套,但一直沒有什么機會交流。有一次學校組織春游,一大早就看到他爸爸手里拿著一本《兒童文學》,他說;“昨天通電話知道林端語文考了100分,也知道了今天一大早要出發去春游我就早早從學校趕來,送他這本書籍表示對他的鼓勵,也多叮囑幾句他在路上注意安全。”作為老師我真的是第一次感受到家長教育的魅力,因為學校有事回不來也要趕個大早前來祝賀孩子。我想孩子的這份自信一定是來源于爸媽長期的尊重與信任。后來有機會又聊了聊,我問:“你是向來就送孩子書籍嗎?孩子真的只喜歡書不喜歡玩具之類的嗎?”他笑笑地說:“不是,幼兒園、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哪有那么多的心思看書呢?他們的心里裝著更多的玩具和豐富多彩的游戲,我們應該理解這么大的孩子確實需要通過玩耍更好地接觸世界,完成與自我的呼應。但慢慢等到了一年級下學期我就有意識的開始引導孩子明白光用自己的手去接觸世界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在一次考試得100分后買了一本漂亮的書和一個玩具讓他選擇,他糾結了很久,最后說我想選書。后來慢慢沉浸在書中,自己會主動要求買書作為獎勵。當然也有幾次擺脫不了對玩具的誘惑也選擇過買玩具作為獎勵。但是我知道孩子內心世界已經在書籍的滋潤下多樣起來,也在我們的鼓勵與欣賞中立體起來?!?/p>
正在那一刻自己頓悟到,所謂的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不是相對的,我們之所以會自然而然的把他們對立起來是因為我們大人在心里偏向于精神獎勵,希望孩子就是能選些精神獎勵而不是一直長不大還一心想著要玩具要衣服。如果真按自己的意志去給孩子相應的獎勵我想這可能就已經不再是獎勵了。
基于此,在教學中我對自己班級的獎勵政策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每個孩子可以自己根據自己手里受表揚的星星的多少來選擇是否抽獎,還是直接攢夠多少個星直接開獎。孩子在這個時候往往是非常慎重考慮的,的的確確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我給予他們足夠的選擇。所以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根據實際情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的孩子好久沒吃糖會直接兌一個糖果,有的想和老師留一份紀念會選擇和老師拍照,有的想去操場玩一會還有的想看看自己運氣怎樣直接抽獎。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中孩子們獲得了他們想要的獎勵,我認為這才真正的發揮了獎勵的作用。
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孩子要加油,在成功時我們也會鼓勵孩子繼續加油。但是是不是鼓勵就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讓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呢?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里面講到孩子們進行籃球比賽,最終獲勝者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屬于他們的勝利獎杯,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也是莫大的榮譽。同時學??紤]到失敗隊伍孩子的心理感受于是也授予了他們一塊小獎牌,期待他們繼續努力,這個傳統似乎約定俗成的繼承下來了。直到一次比賽中,失敗隊伍的教練堅決不允許孩子們接受這份“獎勵式”的獎牌。他說:“當你得知你即使沒有獲得成功也會有相應的獎勵時你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失去對冠軍對成功的渴望,最后沉迷于做一個失敗者?!闭\如教練所說,如果我失敗了你用鼓勵性的語言鼓勵我,我會在這種充滿力量的語言中不斷挑戰自己,完善自己。而如果你出于同情便獎勵代替這種充滿力量的語言,會讓我覺得我與冠軍與他們是一樣的,我也有屬于我自己的獎牌,我說不定會安慰自己,我們都是一樣的,從而逐漸失去沖勁,變得懶惰。
這種出于同情設置的獎勵并不等同于鼓勵,這種獎勵就像是阻擋在你面前的磨砂玻璃,讓你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習慣在原地等待。4所以在教育中如果孩子因為考試失意而委屈不止,這時你出于心疼便與他成功時一樣獎勵的話,孩子心里可能會慢慢覺得只要我委屈爸媽會心疼我,我不一定要那么成功。尤其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可能一時忍不住打罵了幾句之后心里負罪感增強,便主動提出相應的獎勵,這在教育中是極大地禁忌。
獎勵有時候并不能代替鼓勵,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教導孩子,讓孩子既能體會來自爸媽的鼓勵,又能堅定自己對未來的信心。
以上就是自己對獎勵式教育的一些思考。汝之蜜糖,吾之砒霜,如果你能正確使用它就會發現它具有強大的潛力。如果你無原則的濫用會發現它還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觀點。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