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于高職音樂類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為了迎合信息化課程建設的實際需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和措施。
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高職音樂課程內容進行高效結合,同時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理論對學生的能力本位進行全面改造,強化課程項目化發展,結合實踐教學內容,使其不斷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和未來職業規劃,從而搭建起基于信息化項目教學的完整課程體系。學習并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清楚意識到信息化建設應當是高職音樂類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要途徑。通過對音樂課程信息化建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將教學內容進行完全系統的進行展示,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因材施教,實現學生的共同發展。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高職音樂教學信息化建設應當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全面系統推進硬件設備和軟件設施的整體建設,才能逐漸實現教學信息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字時代已經到來。現代信息技術軟硬件設備設施的基礎建設已經逐漸成為音樂教學開展的必要條件。
例如,在開展即興伴奏的相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數碼鋼琴教室的有效引入,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拉近師生之間距離,使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良好互動,從而節約教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個人示范、音樂欣賞、單獨指導、Midi制作等等方式在課堂中進行即時切換,從而實現教師對整堂課程的有效控制,逐漸實現教學總體目標和計劃。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教學隨時隨地開展進行自我練習,在網絡教學平臺中進行知識技能的鞏固學習。據此我們可以看出數碼電鋼琴的出現和有效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數量的束縛,學生可以作為集體進行學習,逐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的能力。
在音樂課程的實踐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訪談、能力測試、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學習目標、未來職業發展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基于學科教師、企業、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從而樹立明確的課程目標。
3.1基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科學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音樂類課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在學科體系建設方面應當加強投入力度,根據學生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課程內容和框架的有效設計開發。基于信息化環境和互聯網教學平臺制定出符合學生素質培養,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專業性,以創新能力作為主要核心的職業能力教學體系。
對于服裝表演專業而言,在開展音樂基礎課程教學時應當從舞臺演唱表演走秀音樂的肢體表達,音樂風格鑒賞,音樂選配舞臺劇的編導電腦音樂剪輯,數碼電鋼琴的演奏,等6個方面入手深入模塊內容加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對于英語表演專業而言,在開展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的相關課程時,教師應當對主要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調節和優化。在傳統教學中課程主要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節奏節拍課、民族調式和弦調的關系和轉化、16分音符變化、音視唱練習等方面。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對于其課程內容進行了優化,將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編排,充分立足于當前社會信息化建設和項目化改革的實際要求,對其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優化。其主要內容包括節奏的創編與表演、音樂和聲表演、即興視譜、音樂要素教學展示、音樂要素表達、電腦打譜等等6個主要方面。
而對于表演專業而言,在開展即興伴奏的相關課程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微格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高效訓練,采用風格伴奏、你唱我伴奏、自彈自唱三種主要模式使學生觀察自身的綜合表現,同時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進行問題的總結,從而實現技能的高效操練。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上述的一系列課程中所改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信息學習能力,學生必須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使用overture、Finale等相關的音樂軟件,對期刊文獻、樂譜、網絡音樂等等進行搜集整合,運用一系列的軟件和措施對其進行整合加工,對音樂資源進行有效的傳播,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體現出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也是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要求。
3.2積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加快教學信息化轉型建設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創新,一系列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得到了普及運用。具體而言,教師應當積極開展任務驅動法、慕課、翻轉課堂等等教學形式,搭建出精品高效的網絡課程資源體系,建立起教學相長、互相輔助的教學模式,并且營造出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實現音樂類學科的信息化轉型建設。
綜上所述,高職音樂類專業信息化建設應當積極轉變音樂課程教學理念,加快音樂類課程硬件設備和軟件設施的同步建設,職業能力培養視域下的課程信息化內容建設。
(作者單位:荊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