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斌
當今時代新媒體新技術的強勢發展,不可避免的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教學領域。就作文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挖掘整合創作素材和資源,拓展教學空間和創新作文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彌補民族地區農村高中作文教學中的先天不足,幫助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學習能力,更好地成就學生。
“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的,也是廣大語文教師、學生普遍關注重視和需要更好解決的問題之一。伴隨著近些年國家中小學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和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課堂教學的普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優勢,本文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感受,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文學藝術的創作源于生活,作文的寫作也是如此,需要師生積累大量的素材,如日常生活閱歷、社會經驗與思想感悟等,與城市孩子不同的是,農村地區的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學生由于受限于經濟落后等因素,難以如城市孩子一樣有更多的機會拓展視野,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視野的狹窄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想象和思維,加之日常教學中我們對素材的收集整理講授的偏少,即使學生面對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時也難以將之真正的落到紙上或者即使成文也容易內容空洞漂浮、無病呻吟或千篇一律,作文的水平和質量很難得到有效地提高。為便于積累素材,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借助信息技術如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百度網盤、優酷自頻道及QQ群或借助學校網站上開設的相關平臺等技術手段對日常遇到的素材資源按照如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生活感悟、精彩佳作等類別進行上傳,通過長期積累形成作文素材庫,結合平時的交流溝通,既豐富寫作素材,也可以擴大閱讀量。對于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說,其擁有著更加豐富的民族風土人情,借助這一途徑,也有利于很好地收集特色性資源,以應用到日常的寫作過程中。
根據一項對中學生認知心理學的調查統計研究表明,人的觀念建立40%來自于視覺經驗,25%來自于聽覺經驗,視聽結合起來獲得知識的比例可達到65%。這主要是因為視覺媒體能夠表現出更大的信息量,比聽覺媒體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感知與思維意識。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作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圖、字、聲等因素為教學創設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感悟,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學習興趣,活躍思維,增強觀察力感受力,將感情融入文字,創作出包含真情實感的優秀文章。
正如本文之前所提及的,民族地區農村高中學生由于受家庭經濟、學校硬軟件薄弱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像城市的孩子有較豐富生活閱歷和廣闊的學習視野,這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他們日常的學習及對于社會的觀察和思考,自然也包括語文教學的作文寫作。如以2019年各地高考作文為例,無論是全國2卷的結合材料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還是全國3卷的“小林漫畫”或是北京卷的“2019的色彩”等,都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關注時事、思考社會和生活方能有所感悟和收獲。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借助于多媒體設備,結合相關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了解國內國際時事熱點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評論,一是拓展學生的視野,二是逐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剖析社會與思考生活。所謂“文成于思”,思維是文字之本,正如葉圣陶所言:“語言說得好在于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在作文教學中至關重要。
傳統的作文展示由于受課堂的時空限制,往往是學生將之書寫于作文本上,由老師進行批閱點評,偶有老師選擇一些優秀的作文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展示或者以“學習園地”等形式在教室內或某處進行張貼,其很難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一些本來對寫作抱有積極態度的學生因自己的勞動成果未被及時的展示獲得師生的認可而逐步地喪失了熱情,長此以往,作文的價值也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作業,不可謂不可惜。而借助于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將學生的作文以電子版的形式在微信群、QQ群或學習網站等平臺上進行分享,輔之以必要的點評,或者是參加寫作大賽甚至是向相關的雜志或報紙進行投稿等,這樣做既能擺脫時空的局限,也有助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分享,更重要的是當學生的作品被人欣賞、認可時,有助于提高其寫作熱情,也可以更好地成就學生。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并應用相關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努力實現教學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