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公共藝術設計;展示;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新興科技,在工業制造、娛樂、房地產、教育等行業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領域也隨之擴大,逐漸深入到藝術這一領域之中,它突破了傳統藝術設計中存在的維度上的限制,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的文化載體,在當下城市景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積極尋找虛擬現實技術是如何在公共藝術設計和展示中的應用,也成為當下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虛擬現實技術概念及其特性
虛擬現實技術(以下簡稱為VR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結合相關科學技術,生成與一定范圍真實環境在視、聽、觸感等方面高度相似的數字化環境,用戶借助必要的裝備與數字化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相互影響,可以產生親臨對應真實環境的感受與體驗。
目前,大部分VR技術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和動作對人產生感覺上的影響。VR技術具有逼真性、沉浸感,使得人可以被動的通過視聽等方式沉浸于虛擬世界之中去接收三維空間中的信息;同時VR技術具有交互性與創造性,人們可以通過空間化的方式去改變、創造信息。
美國科學家Philippe Coiffet和Burdea G在1993年發表的文章《Vi rtual Reality Systems andApplication》中提出“虛擬現實技術的三角形”,他認為虛擬現實最突出的三個特性分別是: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1mmerslon)和想象性(lmagination),也被譽為虛擬現實核心的“3I”特性。
2虛擬現實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與展示中的應用意義
2.1增強公共藝術的表現力
公共藝術并不特指某一種藝術,而是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裝置、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統一概念,其形式具有多樣性,能夠給予公眾充分的想象空間。VR技術表現形態具有生動性,可以通過立體圖文、視頻等方式啟發公眾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應用于公共藝術設計之中可以增強公共藝術的表現力,還能充分激發公眾想象力。此外,社會公共性是公共藝術所具有的最根本屬性,決定了公眾參與是公共藝術在社會公共空間中發揮作用的最基本表現,對公眾開放共享,公眾可以在公共藝術中完全沉浸、體驗。正是因為這種社會公共性,公共藝術作品是需要公眾互動與反饋的。
2.2增加公共藝術作品與公眾的互動性
傳統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有限,交互性的體驗相對單一。VR技術作為前沿的科技技術,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類科技、藝術展覽之中去。VR技術最大的特征為交互性,其可以在公共藝術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其交互方式具體表現有四類:動作捕捉、觸覺反饋、眼球追蹤、手勢跟蹤,通過這幾種交互方式,VR技術可以帶給公眾沉浸感,應用到公共藝術設計中可以讓公眾更好的欣賞藝術,理解藝術,也更利于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反饋,方便藝術家與公眾的交流。
2.3便于公共藝術創作者調整作品
VR技術對公共藝術的便捷性影響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公共藝術創作者的正向影響;二是對公眾體驗的提升。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公共藝術創作者得以接觸新的創作形式,同時公共藝術以公眾為受眾主體,創作者在VR技術創作過程中可以進行低成本測試,小范圍地讓公眾參與體驗,收集公眾反饋,調整自己的藝術作品,讓創作符合公眾的實際需求。
2.4方便公眾體驗公共藝術
同樣在虛擬現實技術的支持下,讓公眾在體驗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得以擺脫時間、空間上的束縛。公眾可以隨時通過穿戴VR技術設備進行體驗,公共藝術的空間展示空間不只是傳統的藝術街區或者展館,公眾在家就能走進公共藝術之中,省時、省力的體驗方式讓公眾能夠花費更多時間投入在公共藝術的欣賞中。同時公眾在相對私密的環境中體驗,不用顧忌周遭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心理上的投入,思考程度也會高于傳統公共藝術的觀感方式。
3虛擬現實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與展示中的應用分析
3.1虛擬現實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傳統公共藝術創作過程通常先是藝術家個人創作,然后作品完成后被運送放置到公共空間之中去。公共藝術作品創作的環境、材料、工具、形式都有一定的限制,且與最后展示環境必然存在差異,這便是公共藝術傳統設計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而基于VR技術的公共藝術設計創作改進了傳統的表達形式,使得公共藝術的創作從三維向四維、五維突破,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讓藝術家看到作品的方方面面以及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效果,為公共藝術創作帶來全新的思路。
例如,谷歌推出的Tilt Brush VR繪畫創作應用,令藝術家或者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材料、描繪造型、塑造體量,在三維空間中自由地進行藝術創作。Zbrush是一個將體驗與創作融于一體的繪畫和數字雕刻軟件,里面所提供的畫具,以及強大的功能組合,為藝術家或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方式,并且可以源源不斷的激發藝術家的靈感,帶來創作的活力。運用類似VR技術創作軟件,藝術家可以擺脫現實空間中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束縛,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藝術創意,突破維度上的限制,實現創作方式上的革新,完成后即可有針對I生地在現實中選擇材料進行重現。
VR技術也賦予了公共藝術新的存在方式,即可以模仿現實中的視覺、觸覺、嗅覺等效果,以超現實的方式在虛擬世界中存在。在虛擬的公共藝術中,觀眾可以有差異性地選擇自己的欣賞方式和欣賞角度,形成與藝術之間獨一無二的交流體驗。此外,觀眾還可以參與到公共藝術的再設計之中去,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改造作品、豐富作品。在虛擬環境條件下,作品的創作方式是自由豐富的,不僅可以給觀眾以獨特的感官享受,同時還可以引發觀眾的思考,帶動觀眾的情感共鳴。VR技術所創造的虛擬環境對現實世界介質的束縛和制約進行了突破,虛擬環境創造了更為自由的環境,可以展示內容、展示的形式以及內涵都更加自由豐富,除了設計者的想象力,沒有其他的物質能束縛創造。
3.2虛擬現實技術在公共藝術展示中的應用分析
公共藝術作品通常于藝術館、商業街區、地鐵等公共空間進行展示,且展示方式通常是直接放置,等待公眾的觀賞。這樣單方向的傳播不能很好的在作品與觀賞者、藝術家與觀賞者之間形成緊密的關聯,并很難將作品思想有效的傳遞給觀賞者,導致公共藝術作品的功能受到極大的限制。VR技術的介入使公共藝術作品在視覺上得到突破,為公共藝術作品展示方式提供了新的選擇。
VR技術解決了許多經典藝術作品難以展示或無法展示的狀況。這些是現實生活中無法轉換展示位置或真實世界已經消失的作品,都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被模仿出來。例如VR技術對古建筑的復原、傳承。古建筑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公共藝術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我國古建筑由于歷史中的人為破壞、時間、自然腐蝕等不可抗力的影響,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對古建筑進行傳統意義上的修葺問題,也存在較大困難,原因在于古建筑傳統修葺工藝細節的丟失,無法復原古建筑的原貌,利用現代工藝修葺會折損古建筑的歷史價值。以“圓明園”為例,是否在原址上進行圓明園的修復一直是爭議較大的問題,圓明園遺址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民族包袱,警醒當代人振興國家;同時作為昔日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匯集著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頂峰之作,極具藝術價值。通過VR技術對圓明園進行修復,能夠讓當代人身臨其境地觀賞古代建筑,學習和感受藝術文化的精華,謹記歷史教訓的同時也能夠讓古園林建筑以數字化的方式得到傳承。
與傳統概念上的公共藝術展示形式相比,VR技術應用于公共藝術展示的最大優勢和獨特之處就在于交互性。VR技術介入公共藝術展示,在給予公眾視覺享受的基礎上,可以調動其他所有感官的參與和整體感受。例如,阿布拉莫維奇2017年的個人首件VR技術作品《上升》(Rising),讓觀眾頭戴VR技術設備進入到藝術家的虛擬私人空間之中,目睹海水從阿布拉莫維奇腰部開始上升直至淹沒的過程。觀眾每做出一項減少碳排放的承諾,玻璃水艙中水位就會下降一分,反之水位會持續上升,直到這個虛擬的阿布拉莫維奇溺水而亡。作品旨在警示公眾全球變暖現象。阿布拉莫維奇表示:VR技術能用科技激發人性中的憐憫,從而引導人們審慎思考全球氣候變遷這一重大的議題。《上升》讓觀眾感同身受地體驗到他人的苦難,從而讓人們心靈受到巨大沖擊。用人體能做的行為藝術十分有限,藝術家甚至在表演中有喪命的危險。但有了虛擬現實技術,藝術家就可以無限制地實現他們的想象。由此可見,公眾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作探索藝術的主動者,所作出的行為能夠影響到作品,使作品產生變化,從而產生更深刻地認識,凸顯了人文價值。
4結論
虛擬現實技術作為新興科技,在5G網絡發展的大背景下,將應用到人類發展的各個領域當中。VR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為藝術家帶來更貼近公眾的創作形式,為公眾帶來更便捷、更深入交互的體驗,為不可實現的問題提供了可行性,公共藝術設計需要虛擬現實技術的介入。在VR技術的實際應用中,虛擬現實技術為藝術家提供更富有創造性、想象力的創作平臺,擺脫空間、材料等物質束縛,同時也為公眾帶來全新的視覺突破。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還需要思考如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升公眾彼此間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