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凌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身前力倡新教育,“新”是相對的,在新時代,“新”教育體現在新的教育方式上,革除不符合新時代的舊方式上。學習共同體正是一種“新”教育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塑造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心態的課堂,是高校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構建學習共同體是必然趨勢。本文從學習共同體內涵出發,簡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途徑。
所謂“共同體”,就是基于協作關系形成的有機組織形式。高效的課堂應當是師生互動的場所,而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受傳統教育觀念的桎梏,教師在課堂中擔任著“主體”地位,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客體”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前,高校仍然無法擺脫保研率、就業率等各指標的困擾,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看起來似乎與這些指標毫無關系,發展空間不斷地受到限制,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效果慘淡。社會在變遷,時代在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創新是永恒的話題,隨著高校學生壓力的增大,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學習共同體”就是新時代誕生的新興教育理念。
學習共同體,是以教師、學生自愿為前提,以“分享(資源、知識、經驗、價值觀等)、合作”為核心,以共同愿景為紐帶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聯結在一起。學校可以是一個共同體,課堂也可以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它倡導師生共同學習以及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以團隊合作的形式提升教學質量。學習共同體強調如下兩點。
2.1建立共同愿景
所謂“共同愿景”,就是“組織中的成員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愿景作為一種軟約束,對于組織成員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制定共同愿景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的是,共同愿景反映了全體師生的遠景目標與未來藍圖,因此,教師不能以命令的方式制定愿景,而應當在雙方交流與溝通的基礎上制定共同愿景。在雙方協商制定的基礎上制定而成的愿景才會有其存在的價值。
2.2整合個人意愿
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認知水平與個人習慣千差萬別,因此每個人的愿景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制定小組愿景或團隊愿景時,應當立足于個人愿景,尊重每個人的差異與獨特性,正確對待集體與個人的訴求,力求有長遠目光,做到“遠概略,近具體”,實現個人愿景與共同愿景的和諧。
3.1心理健康課程教材與實踐結合效果不佳
理論知識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支撐點,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理論知識的有效應用必須用實踐能力去支撐。當前心理健康教師傳授的相關理論知識,或多或少局限在書本知識層面,極少有結合現實操作去分析講解的,甚至某些知識點誕生于十多年前,并不契合當前的社會現狀,使得學生在面對當今社會的巨大壓力時,仍然找不到合適的宣泄出口。
3.2心理健康課程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由于其生長環境各有差異,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千差萬別。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與城市,沿海城市與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學校資源各有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存有差異,拿同樣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來面對不同狀況的學生,必然無法構建高效的心理健康課程。
3.3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法單一
與其他科目相比,心理健康課程更加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教師的關注,反觀心理健康課堂,除了照本宣科的講解,哪里有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此外我國普遍的考評機制是試卷考試,然而心理健康課程是理論知識與實踐并行的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是評價學生個人能力高低的核心標準,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兩架馬車,缺一不可。
3.4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認同感低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家庭與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往往過于重視學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在這種環境的驅使下,學生也將學習的重心置于專業課的學習上,對心理健康課程的認同感低。只有當學生開始注重心理健康,關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才會不斷推進。
4.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任何老師應該明確并認同一個教學方面的基本常識:教學是一種相互的、涉及兩個對象的知識傳播行為。傳統的心理課程教育模式可以被概括為“填鴨式喂養”,教師針對考試內容進行教學,全然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將不愿意主動學習,而是等著教師的喂養。學習共同體,實質上是把教師和學生從一種“客位”的生活狀態轉向一種“主位”的生活狀態,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和交往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
4.2教師是課程的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撒手不管。在傳統課堂中,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決定者和絕對的權威 , 彼此之間缺乏尊重、真誠、信任和理解 。學習共同體首先應當是平等共同體,教師不再是權威者,而是引導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關系,教學主體之間不是以自己的觀點來征服或消滅對方的觀點,而是一種對對方個性的肯定、接納、尊重和認同。
4.3增加課程的探究性與實踐性
毫無疑問,對心理健康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一定能夠轉化為實際的行動,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也不一定能夠使學生敞開心扉,走出心理陰影。在學習共同體模式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溝通,平等交流,在這樣一種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將更樂意吐露心事,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給予科學的指導與幫助,從而增強心理健康課程的探究性與實踐性,真正實現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幫助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生活環境。
5.1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與學生同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教師教的目標和學生學的目標是共同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認同的共同愿景。這種一致的目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書先育人,育人先培德,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在于防止學生各類心理問題的出現,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做到及時引導,高校應在不斷探索中,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構建學習共同體,更好達成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5.2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充實知識庫
課堂作為一個學習共同體首先是一個開放的學習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位學生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既可以相互批判,又可以進行彼此認同和接納。教師和學生都把學習看作是件快樂的事, 尊重差異、彼此幫助、共同參與知識的建構, 從而進入高層次的創造性學習,達到共同發展、共同成功的目標。
5.3減少社會茫然感,提升競爭力
對于大多數的學生而言,大學階段是其受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后,他們將走向社會。社會環境遠遠要比校園環境復雜的多,若不能以正確的眼光對待社會為他們出的試卷,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人生新的階段,學生將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隨著競爭的加劇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對其理論知識的要求上,有遠見的企業已經開始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心理狀況。而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況正是來源于心理健康課程。
6.1做好引路人,創建共同學習情境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既是教育的專家,也是一名學生,教師扮演的不再是“主體”的角色,而是擔任著“教練”的職責,重在為學生提供支持,傳道解惑。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習共同體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高效的方式創建共同學習情境學習者。
6.2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活動教師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基本載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師能夠通過正確的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熱情,將極大的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高效的心理健康課程自然水到渠成。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讓學生小組模擬心理醫生,幫助組員解答心理問題,或者開展以心理健康知識為主題的大比拼,有趣的數學活動的引入,為學生創建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質量的不二法門。
6.3加強培訓,提升教師水平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下,任何一名教師試圖一成不變地借鑒或采取過去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在未來社會里,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就要求學校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其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淵博的文化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書育人的資本,是將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知識傳遞給學生的必備條;文化知識是學生觸摸世界的另一扇重要的窗口,主要體現在明確當今社會存在的巨大壓力,懂得如何排泄壞情緒。為了鞏固培訓內容,學校可以設立相關的考核制度,篩選先進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中設立“追、趕、學”的優良環境,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6.4促成學生互惠互利關系的形成
作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生活是一種舒適的、愜意的生活,在這種生活狀態中,教師和學生都能獲得生命中一種由衷的快樂。由于學習共同體并未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普及開來,很多學生對這一學習模式還存在著拒絕或者抵抗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學生思想工作,促成學生互惠互利關系的形成,幽默風趣的課堂對話、思想交鋒中的智慧生成、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入勃勃的生機。
毫無疑問,心理健康是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構建學習共同體勢在必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下,完善并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希望如上措施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運用,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微薄之力。
課題來源: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17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編號JG20173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