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西至哈至,夢中的西至哈至。 祖先曾在那里放牧牛羊,祖先曾在那里休養生息。碧綠的草原是幸福的向往,五彩的經堂是生命的延續。”
西至哈至,一個古老的歷史地名。它來源于裕固族民間傳說故事及其民歌《堯乎兒來自西至哈至》,認為西至哈至就是裕固族人民的故鄉。其確切的地理位置和確切的語言含義,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地道的肅南裕固族土著居民,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可見,裕固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一個飽含了許多秘密的民族。
一
肅南,是個很有個性且充滿陽剛氣息的特殊縣份。假若你打開甘肅地圖仔細審視,定會發現肅南這個版圖的特殊性。它安臥在莽莽蒼蒼的祁連山腳下,整個地域東西長六百多公里,橫跨甘肅河西五市,與甘、青兩省的十五個縣市相接壤毗鄰,裕固族、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等17個民族的3.8萬多人占據了2.4萬平方公里的闊大地盤。假若你開動跨越時空的思維,再沉思默想下它的地形地貌,定會驚奇地發現,圣潔的祁連雪線、茂密的原始森林、遼闊無垠的大草原,猶如三條宏大無比的圣潔哈達,大氣磅礴地鋪展在廣袤的肅南大地上,肅南各族兒女就在這圣潔的哈達之上歡天喜地地勞作著,吉祥安康地生活著。其地理的特殊性和地域的廣闊性,由此可見一斑。
民樂與肅南,相依相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唇齒相依的親兄弟、好伙伴。家鄉民樂的西南邊緣,如修長銀龍一樣綿亙的祁連雪線下的廣袤草原上,就匍匐著現今馬蹄藏族鄉所管轄的南城子、東城子、大泉溝、大坡頭、大都麻、馬蹄寺等村落和聞名遐邇的馬蹄寺、金塔寺。而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和石窟寺院,歷史上曾一度就是民樂的地盤,直至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后,才劃歸肅南縣管轄。管轄權屬雖然變化了,但生活習俗、民族情感、宗教信仰、文化交流始終密密匝匝地交織于一體,而且愈加貼近愈加親切了。
就是這樣一個飽含秘密的民族,一面七拼八湊的地理版圖,連同白雪皚皚的祁連山,碧草青青的大草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瑰麗神奇的石窟藝術,化作了綿綿的思念,靜靜地流淌在我的心田,久久縈繞徘徊,難以釋然。
二
巍峨壯觀的祁連山,是河西走廊的父親山。它猶如一列長長的火車一樣東西綿亙一千多公里。而肅南境內的祁連山地段,蜿蜒長達四百多公里,幾乎占了整個祁連山脈的一半。海拔47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廣布。祁連山主峰素珠璉,七一冰川,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發源地,都在肅南境內安家落戶。莽莽蒼蒼的雪峰,明凈瓷實的冰川,大大小小的河流,猶如大地母親甘甜的乳汁一樣毫不保留地哺育滋養著河西走廊,是河西人民賴以生存的天然寶庫。正如匈奴歌云:“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也正如《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所言:“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發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絲綢之路。”這樣至高無上的定位,對祁連山而言實至名歸。祁連山雪線以下,森林遍布,松柏長青,千峰萬壑綠浪翻滾。有林才有雨,有林好積雪。皚皚雪域孕育了大面積的水源涵養林,水源涵養林孕育了廣袤無垠的大草原,大草原滋養了河西走廊上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靈。冰川、森林、河流、草原,億萬生靈,猶如祁連山的至親骨肉一樣,同生共榮,和睦相處,休戚相關。
祁連山特殊的地理資源,孕育了祁連山下豐富而廣袤的“賽罕塔拉”(美麗的大草原)。千里大草原,優質大牧場,沿祁連山主脈呈“一”字形橫貫東西,地域廣闊,水草肥美,氣候涼爽宜人,生態環境良好。以肅南的多民族之所以能像石榴籽一樣抱團成長,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所依仗的就是這遼闊無垠的大草原啊。皇城草原,馬蹄草原,康樂草原,大河草原,祁豐草原,明花草原,相互連綴起來,猶如一系綠色的修長哈達,自東向西起起伏伏地鋪排飄蕩在祁連山腳下,將多民族同胞親密無間地維系在一起。廣袤肥沃的大草原,是馬牛羊駝鹿的天堂,也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更是牧人的棲息圣地。高山細毛羊,絨山羊,雪域牦牛,白唇鹿,馬鹿,雙峰駝,是草原的驕子,牧人的驕傲。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牛壯羊肥駿馬跑,就是大草原的形象寫照。牧人有了成群滿圈的馬牛羊,幸福的歌兒唱不完。臉上涂滿高原紅的裕固族姑娘,剽悍驍勇的藏族小伙子,打馬走過千里大草原,一會兒漫“少年”,一會兒唱“花兒”,就這樣跑著唱著,不知不覺間,便唱出了激情,唱出了感情,唱出了婚姻,唱出了吉祥幸福的游牧生活。雪豹,野牦牛,野驢,巖羊,盤羊,藍馬雞,時常在峰巒、溝壑、森林和大草原上曉行夜宿、晝伏夜出,或覓食撒歡,或激情舞蹈,或暗送秋波,或潛入牧人營地與家畜家禽偷情做愛,盡情享受著各自的榮華富貴,該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啊。至于那高山雪蓮、冬蟲夏草、高掛草、鎖陽、野生蘑菇等等的名貴中藥材和名優食材,更是各族牧民向外人夸飾炫耀的掌中寶和搖錢樹。牧人們將優質牛羊肉、鹿產品和野生名貴中藥材紛紛打出了雪域珍品、野生山寶、生態無污染飲品等等的金字招牌,或饋贈親友,或網絡銷售,或就地交易,備受遠方游客的青睞和喜愛。
三
圣潔的祁連雪線,茂密的原始森林,遼闊無垠的大草原,好不羞澀地鋪展在河西走廊的千里大地上,將“肅南”這個特殊縣份梳妝打扮得靚麗明艷,光彩照人。悠久的草原歷史文化,旖旎奇特的自然景觀,壯觀博大的丹霞地貌,神奇多彩的人文資源,瑰麗奇偉的石窟藝術,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傳統古老的生活習俗,多彩絢麗的民族服飾,美甲天下的地方特色小吃等,諸多地域本土元素集于一身,將肅南鍛造成了令人勾魂攝魄而又實至名歸的旅游避暑勝地,曾招引得國內外游客們紛紛引頸矚目,時常蒞臨光顧,人人都在大呼小叫地驚訝贊嘆呢。由于地緣的緣故,我曾頻繁光顧過馬蹄草原,老早時的秋季就在水草豐美的東城子、南城子草原上跟著父親采摘野生蘑菇,冬季的星期天還要趕上驢拉車到草原上撿拾燒炕取暖的馬糞蛋和牛糞塊。高原草甸厚墩墩的,軟綿綿的,油亮油亮的,一年四季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無論是麗日晴空的秋天,還是冷風嗖嗖的冬天,每次光顧草原,大草原始終以好客而寬廣的胸懷接納我,大大方方地供我欣賞藍天白云下成群的像灑滿珍珠一樣的牛羊,無怨無悔地任我東來西蕩地奔跑和踐踏,好讓我童稚般的心靈里時不時激蕩著滿滿的收獲和快樂。工作后熱衷于攝影,時常還要忙里偷閑地尋找一切機會搭車奔赴馬蹄草原、康樂草原和大河草原賞花觀景、采風拍照,捕捉和定格大草原上的美麗瞬間,不知疲倦地將挺拔圣潔的雪山、茂密濃郁的森林、厚實柔軟的草甸、覓食撒歡的牛羊、熱情好客的牧民、飄香味濃的奶茶、肥美可口的手抓肉,一股腦兒地悉數打包收藏,好在閑暇時刻仔細地品味、慢慢地欣賞。更有那大河草原上人工馴養的成群的白臀馬鹿,猶如大草原上的律動精靈,其美麗粗壯的茸角、激情跳躍的姿態、耳鬢廝磨的神情,準令你激蕩不已的心情賞不夠、高端快速的長槍短炮攝不完。
四
石窟和寺院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孿生兄弟,在河西乃至全國的地界上,大都如此,比比皆是。肅南的大草原上,也毫不例外地派生了這樣的幾對孿生兄弟,諸如馬蹄寺石窟、千佛洞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寺石窟、上中下觀音洞等。諸多的石窟和寺廟,寂靜地安臥在大草原上,招引得天下四面八方的僧尼和游客不厭其煩地光臨做客,大大方方、畢恭畢敬地上香跪拜,致使這里的石窟和寺廟名揚天下,光環照人。
坐落在馬蹄藏族鄉臨松山下的馬蹄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同歸于馬蹄寺石窟群的名下。石窟群中的七十多個佛龕,或橫向排列,或縱向排列,均開鑿在臨松山谷的紅砂巖崖壁上。就其規模而言,馬蹄寺北寺最為突出,就其造像和壁畫而言,當屬金塔寺和千佛洞最為重要了。馬蹄寺是窟群的中心,擁有南北二寺,聞名遐邇的是北寺中規模最大、結構最為特殊的“三十三天”,高達數十米,自下而上縱列五層,十九個佛窟呈金字塔形排布。庫內平面多方形、人字坡頂形、或盝頂四面坡形。每窟內正面開一個大佛龕,佛龕內塑一尊佛像,佛龕外的四壁上,上面塑千佛,下面彩繪壁畫,佛像法相莊嚴,壁畫多姿多彩,壯觀美麗。佛家弟子絡繹不絕地參禪求法,大批香客們紛至沓來地上香還愿,民族文化學者、美術攝影藝術家不厭其煩地頻頻光顧,大都是瞄準了“三十三天”的赫赫大名而來的。至于佛窟佛龕的神秘和魅力,單從佛窟走廊通道里那些被行人踩踏磨光的石臺階上就能斷定出它們的誘惑力和分量來。石窟外一處處隨風起舞飄蕩的經幡,莊嚴肅立的佛塔,肆意綻放嬌艷的各色山花,連同來來往往的香客和游人,無不裝點和渲染了石窟藝術的神秘和魅力。魅力誘人的金塔寺石窟開鑿在大都麻村刺溝內的紅砂崖壁上,石窟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約六十多米,四周植被茂密,景色優美如畫,是一處深藏掩映在天然勝景中的奇異佛教石窟。前些年窟外沒有登臨的石階,是很難一觀其神秘莫測的真容的。況且,鑒于安全和保護的重要,該石窟原本就沒有對外開放的。近年來,文保單位新建了登臨光顧的二百多級石臺階,開窟門,方能零距離目睹窟龕內的泥塑造像。紅色的砂石崖壁上,坐擁著東、西相對的兩窟,均是平面呈長方形、中心塔柱窟、覆斗頂的石窟,考證年代也屬北魏時期,還傳說該石窟是北涼皇帝沮渠蒙遜早年專為崇信佛教的母親開鑿的。打開石窟大門,只見中心方柱的四面均分三層開鑿圓拱形佛龕,龕內有泥塑造像,四壁的頂部多彩繪壁畫,或兩層,或三層。塑像和壁畫,都是北涼至元代的產物,顯得古樸典雅,宗教色彩極其濃郁。而最具特色的,當屬東窟一層龕楣兩側懸塑的十多身立體高肉飛天菩薩像,個個挺胸蹺足,騁目注視下界,其飄飄欲仙、凌空飛舞的神態,輕盈活潑、呼之欲出的動感,顯得極其神奇瑰麗、惟妙惟肖,無不令人唏噓贊嘆。這些國內絕無僅有的高肉雕塑飛天和豐富多彩的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足可與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藝術相媲美。我很想把這樣難得的美景咔嚓咔嚓地全裝到相機里保存,好仔細地鑒賞,但文保員一再提醒自己,石窟里面是嚴禁拍照的,只好望美興嘆了。石窟規模雖小,但其造型藝術名揚天下。寺廟雖無僧,但把守看護得卻很是寧靜。假若你步入馬蹄寺旅游景區大門,首先撲如視野的就是千佛洞了。千佛洞也建于北涼時期,有北段、南段和中段三部分。北段多浮雕石塔林,大都是苦行僧居住和存放舍利子的處所。南段和中段以佛窟為主,窟內開佛龕、造佛像,窟檐為梵剎式的木結構飛檐。陡峭的紅砂巖上,石窟石塔樓閣高懸林立,石梯棧道縱橫遍布,相互映襯,顯得富麗堂皇,極具詩情畫意之美麗。
五
位于祁豐鄉秋季牧場上的“七一”冰川,距戈壁“鋼城”嘉峪關市不足百公里,汽車出嘉峪關進入直達鏡鐵山礦區的公路,翻越土達坂、吊達坂后,在吊達坂腳下折頭向南行駛,經過便道到達黃毛溝口。然后從海拔4000多米的山腳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徒步登山,經過約兩個多小時的艱難爬行,即可到達“七一”冰川。“七一”冰川海拔5000多米,冰川總面積3.64平方公里,平均厚度70米,大約發育于前震旦亞代至晚古生代時期。當你邁著碎步艱難地攀爬上最后一個高臺地時,大面積的冰川毫不吝嗇地讓你飽覽無余。從山頂到山谷,滿眼的冰天雪地,在日光的映照下散射著刺眼的白光,恰似巧奪天工的瓊樓玉宇。一座座冰峰縱向排列,此起彼伏,堆銀集玉,好像九天銀河下凡,大有汪洋恣肆、一瀉千里、銳不可當之勢。當你小心翼翼地邁步徐徐深入到冰川的斷面時,撲入視野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置身于這冰清玉潔的世界,猶如置身于神工鬼斧般精心打造的藝術殿堂。只見冰巖、冰崖拔地而起,盛氣凌人,如刀砍斧劈般陡峭嶙峋。潔白的冰乳順著一束束冰錐淅淅瀝瀝地垂下,猶如玲瓏剔透的串串珍珠鏈條,潔白無暇。無數蜂窩狀的冰洞中,洋溢出涓涓細流,在冰崖下匯成淙淙小溪,時而有形,時而無影,時而有聲,時而無音,神妙莫測。間或有兩三只蒼鷹翱翔雄視于藍天、白云和冰峰之間,愈加襯托出了冰川的雄偉壯觀和高潔無極。
六
占據白銀、康樂、大河鄉境內的丹霞地貌,當屬肅南的一大奇觀。奇形怪狀的丹霞地貌,以窗欞狀、宮殿式居多,曾被中國丹霞地貌旅游開發研究會終生名譽會長黃進先生定位為“肅南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其300多公里之大的面積,絕冠華夏。進入丹霞景區,一處處垂直發育的紅色巖層,在風吹、日曬、雨淋、沖刷、切割、崩塌等諸多力量的綜合作用下,將一處處地貌鍛造剝蝕成了平臺、方山、石谷、石柱、石墻等形態各異的丹霞地貌奇觀。它們有的像羅馬城堡,神秘莫測;有的像帝王皇宮,巍峨雄渾;有的像金駝迎賓,憨態可掬。有的像石柱擎天,有的像寶塔凌空,有的像寶劍沖天,有的像陰陽并舉,有的像惡虎爭斗,有的像巨龍騰天,有的似仕女漫步青云端,有的似達摩面壁思過錯,有的似老和尚念經,有的似牧童拜觀音,有的似菩薩下凡界。真個是溝溝有美景,岔岔見奇觀,五步一小景,十步三換景,惟妙惟肖,流光溢彩。所有這諸多奇形怪狀的絕妙景觀,足可以值得你放慢腳步仔細觀察,駐足留戀地慢慢鑒賞和品味它們的無窮魅力來。每當晨曦微露時刻,周遭的平臺、方山、石谷、石柱、石墻,自上而下地徐徐鍍上了一層銅,泛著縷縷金光,色彩格外艷麗迷人。每當夕陽灑落時,余暉斜射在一處處姿態萬千的山體上,有的如妙齡女郎身披金縷玉衣裳,靚麗明艷,光彩照人。有的恰似力士金剛和山神,巋然不動地默默守衛著這片風水寶地。置身于絕妙奇景,游客們便紛紛端起長槍短炮咔嚓咔嚓地按動快門定格這神工鬼斧般的美景,唯恐錯過遺漏了這千載難逢的一幕。
七
大凡少數民族,大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裕固族也毫不例外。他們向外人介紹時,動不動會很自豪地說:“我們的娃娃嘛,剛會說話就能唱歌,剛會走路就能跳舞。”這話說得雖有些夸張和懸乎,但贊嘆他們能歌善舞一點兒也不過分。他們有句俗話說:“當我忘記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的語言我不會忘;當我忘記了故鄉語言的時候,故鄉的歌曲我不會忘。”可見,唱歌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放牧的草原上,你可以看到整群整群的牛羊,也隨時能聽到動聽的歌聲。剪羊毛、織帳篷、搟氈襖等等勞作的過程中,既可欣賞到他們慢悠悠的勞作習慣,也能聆聽到勞作者引人入勝的歌謠。婚喪嫁娶的特殊場面中,高水平的職業歌手更是接二連三地登臺表演。或悲壯的葬禮,或喜慶的婚禮,都是在壯美歌聲的伴奏中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程序的。裕固族也是個很浪漫的民族,決定了其民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大多取材于勞動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中,而且曲調相當優美,節奏簡潔明快,極具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諸如《夢中的西至哈至》《家園》《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姊妹三個都嫁給你》《紅纓帽子頭上戴》《說著唱著才知道了》《我只得到處含淚流浪》等民歌,就逼真地反映了裕固族的遷徙史、婚宴祝酒歌、以及裕固人背井離鄉的綿綿鄉愁等。裕固族詩人們也很豪爽,著名詩人賀繼新在酒至半酣時刻,常常會異常興奮地跳到沙發上揮動手臂大聲高歌或吟詩,激動豪爽之情溢于言表。裕固族激情飛揚、慷慨豪放的民族舞蹈,更是張掖大地上獨樹一幟的絕活。建國以來,裕固族舞蹈代表張掖人民多次赴京跨國登臺演出,獲得了多項殊榮,贏得了廣泛贊譽。
“我的家在很高很高的地方,馬背上的人們能撫摸到月亮。我的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溫暖的氈房里兒女在成長。當你從絲綢之路走過,她會留住你的腳步。當你把祁連山遙望,她會牽引你的目光。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腳下建立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散的酒香。我們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一曲《家園》,唱出了肅南各族牧民的心聲,也激蕩了我等蕓蕓眾生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