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豐敏
《金瓶梅》它表面上展示的是一個富貴淫亂的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一旦消退,實際卻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苦海,所以說它也是一本佛經,那如何證明《金瓶梅》是佛經呢?
一
在《金瓶梅》的序中,有幾個朋友為此書說明:
其中語句新奇,膾炙人口,無非明人倫,戒淫奔,分淑慝,化善惡,知盛衰消長之機,取報應輪回之事。關系世道風化,懲戒善惡,滌慮洗心,無不小補。中間處處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今后流行此書,功德無量矣。不知者竟目為淫書,不惟不知作者之旨,并亦冤卻流行者之心矣。特為白之。
二
從整本書的框架、結構,故事邏輯、人物的經歷、言行情感狀態看來,蘭陵笑笑生寫書的目的是什么呢?看結尾:普靜老師在禪床上高叫:“那吳氏娘子,你如何可省悟得了么?”這月娘來到方丈內,只見孝哥兒還睡在床上。老師將手中禪杖,向他頭上只一點,教月娘眾人看。忽然翻過身來,卻是西門慶,項帶沉枷,腰系鐵索。復用禪杖只一點,依舊是孝哥兒睡在床上。月娘見了,不覺放聲大哭,原來孝哥兒即是西門慶托生。
結尾昭示一切都是空的。西門慶的結局是什么呢?不是托生了,是他化身的孝哥兒隨普靜老師參禪去了。西門慶為何要去參禪呢?難道他與佛祖有緣,所以和賈寶玉這天上頑石一般來此世間走一遭,最后還要回去嗎?這是作者的一個伏筆。
這一伏筆埋得非常長久,所以他托生之前所做的惡事、淫事,其實都是煉獄遭劫,不經此劫不得醒悟。他如何醒悟被救贖呢?不是普靜老師的功勞。那是誰的功勞呢?
三
西門慶與李瓶兒的愛,是一場救贖的愛。沒有李瓶兒,這《金瓶梅》不只是空,更是虛了。因為李瓶兒就是用愛來救贖西門慶的。李瓶兒原是一個蕩婦,嫁給西門慶前如何罪惡就無需贅言,只說她嫁給西門慶這一事。她自打算嫁給西門慶開始就變成另外一個人,先是不顧一切地把自己和財產全部托付給西門慶,生怕西門慶不要她,然后日日盼著嫁給他。
此時作者筆鋒一轉,果然好事多磨,西門慶沒把娶她的事放在心上,她想嫁的愿望一波三折難以實現。西門慶也是剛好為了避難沒有如期來娶她,甚至閉門謝客,害得李瓶兒神思恍惚、失魂落魄,而害了相思病。一個不深陷愛情中的女性,是不會因思念過度而得相思病、抑郁癥,甚至出現幻覺的。于是,她以為西門慶不要她了,病急亂投醫,為了刺激西門慶,也是失去理性,就拿蔣竹山來應急。這個橋段顯得特別有意思,只有戀愛的男女才會吃醋、互相試探、折磨彼此。西門慶和其他女性,都不曾有這樣的情況,正因為她們和他都沒有發生愛情。李瓶兒的真性情也由此可見。若說潘金蓮也干了不少因吃醋而挑撥離間、殺人的事,則表現手法和李瓶兒差了幾個層次。李瓶兒吃醋頂多是自損、自殺,潘金蓮則是殺人,說明潘金蓮的人品之惡劣。西門慶不是不知道,所以也不愛她。
李瓶兒嫁給醫生蔣竹山,正是病急亂投醫,其實她心里知道這樣刺激一下西門慶,一定后果嚴重。因為西門慶是地方惡霸,敢不顧西門慶的臉面,另外投懷送抱,豈不是在老虎嘴里拔牙嗎?可是李瓶兒不怕,她知道西門慶喜歡她,也是西門慶辜負了她,她一時氣急,就不管不顧了,就把身材五短像武大郎的蔣竹山招贅家中,試探西門慶的反應,后果自然如她所愿。西門慶也是真心喜歡她,才會氣惱吃醋,設局加害蔣竹山。
李瓶兒看到蔣竹山被刑拘,就明白西門慶的心意了,于是趕走蔣竹山,又來哀求西門慶娶她。讀到這里,一般人一定非常痛恨厭惡李瓶兒,認為她水性楊花、心腸歹毒。如果僅僅這樣看她,后面她嫁給西門慶后判若兩人,讀者就要讀不懂了,而且以為作者寫錯了。所以,這里就要為李瓶兒申辯一番,其實陷入愛情中的女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理性到可以不顧一切,甚至拋棄性命求愛。李瓶兒為了獲得自己的幸福,已經不管不顧了,哪里還顧得上蔣竹山這個騙子呢。這和潘金蓮不同。潘金蓮嫁給西門慶之后的所有表現,說明她只愛她自己。潘金蓮貌似聰明,其實不如李瓶兒有智慧,所以李瓶兒有愛,蘭陵笑笑生也對她寄予厚望。
西門慶對李瓶兒是真有情,才會自知理虧后又娶了李瓶兒,但在結婚頭三日避而不見,是想急一急她,看她的反應,也教訓一下她,誰知李瓶兒不僅真性情,還是烈性子,不肯輕易被馴服,竟上吊自殺給他看。他當然不相信她想死,不過是被冷落委屈了。所以,他一出現,哪怕是要鞭打李瓶兒,李瓶兒都甘心求饒求歡。最后彼此都知道對方心里有自己,于是李瓶兒心甘情愿倒貼錢,委曲求全來嫁給他受苦。他們之間的很多戲,都是互相演給對方看的,就是在勾心斗角、互相試探,看誰更在乎誰。兩個情愛高手,在幾番較量之后,真正愛上了對方。所以婚后李瓶兒會甘心為西門慶改變了個性,在他家里做個完全沒脾氣的好人,連自己兒子的命都賠上了,到死了,她都還在為他著想。
這就是愛情嗎?很多人疑問,當然是愛情,只是不光彩的、置他人生死于不顧的自私愛情。為了這個,他們可以飛蛾撲火、不顧后果,所以最后這兩個人先后喪命于愛情刀刃之下。
說到底,西門慶是個理想人物,李瓶兒才死一年,他便縱欲過度而亡,而之前怎樣縱欲也不至于死,還是和李瓶兒的離世,讓他精神崩潰有關。李瓶兒給了他需要的愛,實現了他發財、做官、生兒子的夢想,偏偏無法白頭偕老。
四
為何說這是一場救贖的愛呢?西門慶從來沒有被一個女人真心愛過,哪怕月娘也只是一種習慣性的順從,而非愛情。李瓶兒這樣聰慧的女人體貼知心地愛他,西門慶的心融化了,不管在外怎么野,再也離不開李瓶兒了,導致李瓶兒死時,他嚎啕大哭,從此再也放不下來,不過一年就死了。一般人或許以為他是縱欲而死,其實是精神崩潰后自暴自棄而死。
西門慶自幼沒人愛,也不懂得什么叫愛,至死都不懂。但李瓶兒的死,教他發現愛人死了后,竟會失魂落魄,人間一切都毫無意思了,所以哭喊著要去死,這并非演戲,而是發自肺腑。在一般故事設計中,悲傷者一定是閉門謝客、不吃不喝,更不近女色,然而西門慶就是西門慶,本性難改,也不會認為李瓶兒死了,他就該禁欲,他對李瓶兒的愛不是這種形式,這也是蘭陵笑笑生的高明之處。
西方也有一句諺語:“上帝要你死,必叫你先瘋狂”。作者就是讓西門慶死前先瘋狂縱欲,完全沒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了。何況他常常夢見李瓶兒,幾次嚎啕大哭,那種撕心裂肺對于西門慶這樣的人物而言,是罕見的真實和強烈,是一般情愛難以匹敵的。所以,他瘋狂地縱欲耗盡精力,死得毫無悔恨,倒是解脫一般,死前就沒有慌張和多少悲痛,好像早已預備好了這場死,只是擔心家人而哽咽啼哭。這就是想靠死解脫的人,毫無懼怕的緣故。他死時還很年輕,卻對世間毫無留戀,就是因為李瓶兒不在世了。
任何一種覺悟和修煉,離開紅塵,終究是簡單的。西門慶經歷了李瓶兒才真正成熟了。
五
西門慶是一個深情的男人,會為了一個心愛女人而撕心裂肺、傷心欲絕,他是一個非常悲劇的人物。他唯獨能愛的只有李瓶兒,李瓶兒也不是才女,只是真心愛他而已,他就能為她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男人算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這樣的男人如果和李瓶兒更長久一些,或許他會慢慢地和其他女人都疏遠了,實實在在地過日子,不再對男歡女愛有任何留戀。因為他最后要的其實也只是一個相愛的女人,才會因為失去她而瘋狂縱欲、傷心欲絕,順著性子走向人生的另外一個極端。
說到底,不論男人看女人,還是女人找男人,要的都是最后的好結果,即使過程坎坷曲折些,最后都是考驗人性。有些男女開始是好的,后來學壞,再也不回頭的,那其實都和個人品質優劣有關,所以不要看開頭不好,便定性為惡,而要看他后來如何作為,所以西門慶并非是最惡的一個。
六
金瓶梅里的人物確實下等,每日所談的話題無非都是各種茍且,一點詩情畫意的浪漫情調也不曾有,也沒有任何高尚的精神追求,讓人讀來作嘔。可是,他們的骯臟顯得非常真實,正是各朝代社會上真實存在的成年男女的生活常態。
月娘,她的內心深處是純潔的,是在巨大災難中唯一沒有被毀滅的人。月娘沒有被毀,在精神上顯得更加圣潔高貴。還有一個人貌似被毀了,其實始終沒有死,就是李瓶兒。她始終陰魂不散地出現,說明了作者對她的偏愛和寄予的希望,就是對西門慶靈魂的救贖。這不是愛,是什么呢?
金瓶梅里的愛則是非常辛苦修煉得到的,是成人從幼稚到成熟,從罪惡修煉成人,從淫亂學會愛的一次地獄歷練。西門慶和李瓶兒之間就是一場人間救贖的愛,真正充滿佛旨禪意。自從李瓶兒死了,西門慶就老是夢見她,她也總是陰魂不散地來告誡警示他,想救他出地獄之苦。可惜西門慶不是賈寶玉,沒讀什么書,腦子里只有富貴和性,根本沒這個覺悟,所以最后只能托生為自己的兒子,得到了普靜老師的拯救,重新投胎做人。
七
無論哪本佛經,內容也無非把一些幻化的世間萬象呈現給俗人看,告訴你這些都是虛空的,不過是表面的浮華而已,實際上這些都是讓人墮落于六道輪回中,讓你喜怒哀樂循環不斷,痛苦不斷,只有拋棄了這些聲色物質享受,才能讓心靈得到平靜,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金瓶梅》戲說人世悲歡離合到最后,西門慶都被高僧點化出家了。
西門慶是從地獄里來的,他在經歷了繁華富貴后,從地獄被救贖到人間,但只是在人間,并沒有最后的解脫。
為什么沒有解脫?作者認為,只有出家贖罪,才算是一種正確途徑。這其實是不現實的,也背離人道的,不可能人人犯錯,都靠出家解決,應該在社會中重新改造自我,用自己的錯誤來警示別人,救贖別人,多行善事。
甚至西門慶的結局,也不應該是死了托生為自己的兒子,待長大后再讓高僧點破,從而西門慶的老婆月娘不得不接受了這個事實,也因此看破了,接受了佛的教誨。其實,西門慶的結局就應該是受到法律制裁,但是蘭陵笑笑生沒有這樣寫。當時他還不具備法制意識,也不相信社會有這樣公正的法制可以懲罰惡人,可以依靠個人覺悟來自我救贖和幫助別人。蘭陵笑笑生,寫到這里,對當時社會是非常絕望的。到了曹雪芹也依然像蘭陵笑笑生一樣,選擇了這樣一種結局,或許這也并非是曹雪芹希望的結局,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看到他最后要寫的人生結局、人生感悟是什么,這才是最遺憾的地方。
八
大家長期爭論《金瓶梅》的性愛描寫,其實理解了這本書不過是一本佛經,就明白了蘭陵笑笑生的良苦用心。他不過是通過這些大膽刺眼的描寫,讓人們感官享受滿足夠了后,最后發現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沒有價值的事,人生追求這些到底是一種痛苦和罪惡。最典型的一節就是最后普靜師幻度孝哥兒(即西門慶)。
月娘在高僧的指點下,發現他的兒子竟然是西門慶托生的。這是非常典型的佛經說法的表現手法,通過各種假象來啟發世上俗人,不要被眼前假象所迷惑,表皮很美,但肉眼看不清那皮里包的只是骨頭,一旦把皮燒毀了,不過是一具尸體而已,所以沒什么好留念的,要留戀的只有高潔的靈魂,多行善事為來生享福做準備,或者修煉成仙,這就是佛經的宗旨。如果說,佛經讓人明白生命無常、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其實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深奧難懂的,所以不如就用這些世俗的幻象來點化人,告誡人這些都是痛苦的來源,不要執迷不悟。
但凡為人,最辛苦的莫過于難逃世間富貴和情欲的誘惑,《金瓶梅》這本書就是寫給成人學習的佛經,讓你明白煉獄之苦并非真的是各種刑罰,而是各種美麗的有毒誘惑,讓你在享受的同時,就像鍋里的青蛙在冷水中舒服地享受著,卻被鍋底的火慢慢加溫蒸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