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林
1958年山東農學院由濟南遷泰安。筆者通過走訪隨遷老同志,查閱已公開發表的有關國家文件和相關歷史檔案,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還原當年山東農學院遷址泰安的背后史實。
山東大學由青島遷濟南是歷屆山東省委共同的愿望,并為此做出了努力,特別是1952年院系調整后,作為省會城市唯一的綜合性大學——齊魯大學分拆,濟南就沒有一個與省會城市相匹配的綜合性大學,這種愿望就更加迫切。1955年國際關系緊張,東南沿海戰事再起,中央決定把工廠企業從沿海內遷,部分高等院校跟隨內遷。在這種大環境下,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黨組根據中央方針提出了《關于沿海城市高等學校1955年基本建設任務處理方案的報告》上報國務院,建議“青島市山東大學校舍因要用作海軍基地,準備將該校遷往鄭州,改稱河南大學(或暫稱山東大學分校)”。隨著國際關系得到緩解,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出臺,工廠企業和高校的內遷工作暫緩。1956年5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山東大學不遷河南鄭州,仍暫留青島,就現有校舍可能容納量進行招生,必要時再遷往濟南。這應是山東大學由青島遷往濟南的最早的記載。
1957年反右斗爭前,山東省委開始有意讓山大遷濟南,在山大教師和干部中征求意見,在遷校問題座談會上教師拿出不同意遷校的4個理由,省委基于這些意見,認真研究后,同意遷校問題緩議。1958年全國出現工農業生產大躍進的形勢,在教育革命的高潮中,為了培養更多更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加上沿海戰事再次緊張,山東大學遷校又一次被提上日程。針對前期的反對遷校的意見,在歷數了山東大學在青島發展的環境限制之外,中共山東省委還提出了將山東大學主體遷回濟南的四大優點:“(一)山東大學是有較好基礎的高等學校,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中必將發揮更大作用,在現有基礎上將創設中文、歷史、數學、生物、物理、化學等研究所,濟南比青島更有條件發展。(二)濟南有更多的高校,山東大學到濟南利于與其他高校的交流,利于發展。(三)全國重要的高等院校都設在省會城市,這樣更便于省委的領導。(四)山東農學院已決定由濟南遷往泰安農村,山東大學可利用農學院的校舍,在行擴建,逐步建成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綜合性大學”。
1958年7月28日,教育部下達《關于下放交接高等學校的通知》確定山東大學和山東工學院下放山東省管理后,中共山東省委以“大躍進”的速度研究了山東省高等院校的布局和發展。據《山東省歷史大事記》記載,“1958年9月11日,中共山東省委、 省人委決定,山東大學由青島遷濟南原山東農學院校址,山東農學院由濟南遷泰安”;《山東大學大事記》記載,“1958年9月16日,省委電令學校負責人,前往濟南研究遷校事宜”;《山東農業大學校史》記載:“19日早8點,省委宣傳部電話通知學校搬遷,把校舍騰出交給山東大學”,省委要求“山東農學院遷泰安,參加農業社半耕半讀,立即行動,越快越好,越徹底越好”。
其實,當時的山東農學院正是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首先,濟南解放后,濟南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益都農業專科學校、黃河水利專科學校并入,專業設置,師生人數增多。1950年2月經上報教育部山東農學院借用已騰空的懿范女子中學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和100多間平房作為新校區,其中,洪家樓大教堂大廳作為圖書館的閱覽室。懿范女子中學位于洪家樓天主教堂東側,是始創于1936年的教會學校濟南私立學校,1948年濟南解放后,并入黎明中學并搬遷到經五路小緯六路黎明中學里(該校1958年遷址泰安市,1964年9月更名為山東省泰山中學)。這樣1950年以后山東農學院校園由濟南桑園陸續遷至濟南洪家樓校區。其次,1952年國家的院系調整后,山東大學農學院(除水產系外)、齊魯大學農專、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園藝系的一部分合并到農學院,學校的質量和規模得到極大的提高,成為一所新型的為國家培養農業建設人才的高等學校。
在當時經費不足情況下,學校自力更生,大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幾乎以一年一座樓的速度,在洪家樓教堂周圍空地大量修建校舍,這在當時環境下很少高校能做得到。現在山東大學洪家樓校區的六號樓的墻體,還鑲嵌著一塊紀念當時山東農學院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建設該樓的石碑。碑文:“是樓于一九五一年六月興建本院學生掀起愛國捐獻勞動建校運動農藝森林兩系第二級(一九五一年級)學生挖土六十二方以義務勞動紀念畢業在校各系學生挖土二百九十七方運木料一千二百八十四根將應得工資二百零九萬四千元全部捐獻愛志樓基用留紀念”,記載了當年學生共同建設校園無私奉獻的場景。
到1958年遷泰安前,山東農學院在洪家樓校區內有辦公樓、教學實驗樓、學生宿舍、醫務室、禮堂、附小、幼兒園、體育室、獸醫院、溫室、工會俱樂部等九座大樓和一百多間平房,以及無數已經成才的樹木,在學校附近還有三處職工宿舍區,校舍總面積大概在6萬平方米,另有占地300畝的桑園農場,并在農場內建起了15座煉鐵高爐,具備一定的生產條件,在大煉鋼鐵年代,這些高爐難得寶貴。由于山東農學院新建教學樓和平房,都延續懿范女子中學建筑風格,均采用青石地基、灰磚墻,坡屋頂上覆以紅瓦,與校園周邊的洪家樓天主教堂等建筑構成了濟南的一處較大規模的近現代建筑群,如今已成為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和濟南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
山東農學院遷泰安后,1958年9月29日省委又下發決定,與設在泰安的山東林學院、泰安畜牧獸醫學院、泰安農業專科學校、山東水利學院合并成立綜合性“山東農業大學”,副省長余修兼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可以看出山東農學院遷泰安,然后組建山東農業大學,是當時中共山東省委調整高等院校布局和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1959年2月籌委會撤銷,5月各學校又恢復原來建制。
毛澤東主席有一段關于“農業大學辦在城里不是見鬼嗎?農業大學要統統搬到鄉下去”(又稱“見鬼論”)的講話。1958年8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講的第八個問題是干部參加勞動問題,毛澤東主席說:“包括我們在座的,不論作什么官,不論官大官小,凡能參加勞動的都要參加,太老的和太弱的除外。我們做官的有幾百萬,加上軍隊有一千幾百萬,究竟有多少官也搞不清楚。干部子弟有幾千萬,近水樓臺容易做官,官做久了容易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十三陵水庫修成了,許多人都去修水庫勞動了幾天。是否每年勞動一個月,一年四季分配一下,工、農、商都可以,把勞動和工作結合起來,一切人都如此。人家勞動,作官的不勞動怎么行?還有那么多干部子弟。蘇聯農業大學的畢業生不愿下鄉。農業大學辦在城里不是見鬼嗎?!農業大學要統統搬到鄉下去。一切學校都要辦工廠,天津音樂學院還辦幾個工廠,很好。參加勞動,縣鄉級好辦,中央、省、專級難辦,開機器怕不行!能用筷子吃飯用毛筆寫字的人,難道不能開機器?開機器容易,還是爬山容易?”。
此次北戴河會議不但討論了中央對整個教育的指示,還專門討論了關于改進農、林大專學校的指示。1958年10月12日農業部高等農業教育局為了幫助全國各高等農業學校負責同志研究討論《中共中央關于改進農、林大專學校教育的指示》,進一步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結余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切實辦好高等農業院校,編印《農業教育工作參考資料匯編》,全文刊載《中共中央關于改進農、林大專學校教育的指示》,指示全文不足500字,主要內容是:“為了適應農業林業大躍進形勢的需要,使全體師生能夠在不可多得的苦戰三年中,受到鍛煉,和吸收生產經驗,更好地提高和發展農業林業科學,促進生產的發展,并為更有效地改革農、林大專院校的教育,中央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步驟:第一,現有農、林大專院校,除留下一部分師生經營現有的附屬農場、林場、附屬企業外,其余的全體師生,從本年下半年起,應有計劃地一律分赴農村,實際參加農、林業生產勞動一年到二年。某些地區的農學院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由各農業生產合作選拔來的干部,如果這些干部原來就是勞動農民,這些學生應當繼續留在校內學習。第二,所有現在大,中城市舉辦的農、林大專院校,一律遷往農村或林區舉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第三,現行的農、林大專院校的學制,須重新全面考慮,加以徹底改革。并責成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中央農村工作部分別會同有關部門于今年年底提出一個改革農、林大專院校教育的方案。
1958年10月6日的《人民日報》以“在田頭上課向農民學習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師生將一律下放到農村勞動鍛煉”為題報道9月21日到10月2日中央農業部在南京農學院召開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育結合生產的經驗交流現場會議情況。這次會議總結了一年來貫徹教育和勞動生產相結合的基本經驗,并根據中央指示著重討論和研究了從本年下半年起,把現有高等農校的師生一律下放農村勞動鍛煉的措施。我校領導參加了會議提交了《山東農學院教學改革的情況和經驗》《山東農學院師生下放領導鍛煉的情況及經驗》兩個交流材料。
南京會議后,參會的農、林大專院校負責人又到鄭州參觀,1958年10月15日康生對參觀團發表談話,談了《中央改進農、林大專學校的指示》形成過程,以及毛澤東主席對農林教育的意見。要求:“把中央指示、北戴河會議決定,在黨內外、教師學生、全體人員中來個大討論、大辯論、大鳴大放”。于是,農業院校的學生大批地下放農村,但在這個時間段,把學校從城市搬到農村,只有山東農學院從省會城市濟南遷到泰安縣。其他農業院校的搬遷都是在從1965年9月,農業部發布《關于高、中等農業學校遷往農村辦學問題通知》和1969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高等院校下放間題的通知》下發后才陸續外遷。如1970年北京農業大學遷往陜西省甘泉縣,后又遷河北省琢縣,改名為華北農業大學,1971年南京農學院遷揚州與蘇北農學院合并,改名江蘇農學院,1968年安徽農學院自合肥遷鳳陽及滁縣,后又遷宿縣。1969年東北農學院自哈爾濱遷湯原縣并改名為黑龍江五七農業大學……
我校的學生下放農村參加勞動鍛煉,其實早在1957年10月山東農學院請示農業部、教育部、中共山東省委和山東人委的同意后,就動員了當時的各專業二年級學生340余人,青年教師37人,下放到山東省的黃縣、莒南、寧陽(以上三縣為糧區),高唐(棉區),福山(果樹蔬菜區),陽谷(養豬區)和費縣(林區)七個基點,并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通過勞動了解農村情況,學習生產知識,培養工農感情和鞏固專業思想。并強調到了農業社要當小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虛心向農民學習。學校根據幾個月鍛煉的情況總結出:以四年級下鄉鍛煉為較好,已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下鄉后可以更好向農民學習實際經驗,驗證所得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可避免一、二年級下鄉對基礎課學習的影響的經驗,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育結合生產的經驗交流現場會議進行交流。《人民日報》1957年12月8日以“面向生產 面向農村 山東農學院師生下鄉”為標題發通訊稿,進行宣傳報導。1958年10月遷泰安后,為貫徹南京會議精神加上校舍嚴重不足,1200多師生分六個大隊分赴泰安、壽張、高唐、蒼山、煙臺等縣,參加人民公社勞動鍛煉。
學校老領導華山在回憶錄里寫到:“形勢逼人,又有毛主席的指示,任何困難都不予考慮了”。
60年后的今天,回顧歷史的片段,可以看出我們的學校有著輝煌的過去,自力更生,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是我們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魂魄”。無論過去還是未來,無論身處何地,縱使前進的路上有艱難險阻,只要我們的“魂魄”還在,我們的學校明天必然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