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玲
(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通過對學生所學古詩文的改寫訓練來鍛煉學生的寫作,可達到以寫促讀的效果。同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精華,將中國古詩文優秀文化向初中生全面普及,從而提升初中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文,不僅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雋永,還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和人文精神。但如今初中古詩文教學現狀,大多為填鴨式的翻譯及背誦。要想達到語文學習中古詩文的文化滲透功能,需要打破以文本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掌握多元化學習途徑[1]。
以改寫訓練為突破口就是其中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將對文本的理解融匯在寫作中,在積累古詩文知識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熏陶。首先,本文所涉及的古詩文改寫,專指由古詩文改寫為白話文。古詩文的改寫是應在忠實于古詩文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古詩文的語體,將文言文改寫成現代白話文,并對古詩文原作的部分內容進行“再創作”,使改寫后的文章不僅具有完整性和層次性,還具有改寫者的個人風格。要想理解原文中的意境美,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起到它應有的文化傳承價值,這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必須改變現如今古詩文的傳統教學法。在指導學生掌握古詩文凝練跳躍基本特點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藝術境界方面能夠體會古典美的內涵,從教師講授為主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2]。
隨文改寫訓練就恰好可承載這一跨越式的改變,實現古詩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
隨著2017年統編本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古詩文的選篇數目明顯增加,占總篇目的52%之多。這一變化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根據《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一教育部頒發的文件進行的適時變更。除了增加選篇數目外,初中學段還對古詩文的改寫習題進行了專項設置,如表所示。
縱觀以上,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經典詩歌還是名著篇章,改寫要求的最終目標都是使學生通過運用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展開聯想與想象,用優美筆觸改寫成一篇篇現代版容易理解的美文。在由古文轉化為白話文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對文中的一些典故緣由及故事背景作相應的理解及補充,這都會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有利于提升傳統文化綜合素養[3]。
學生在進行改寫重塑作品的過程中,不可一味地忽略細節或過多補充。要在把握原作主要思想內容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增減,更好地掌握文章主旨。首先,要進行適當的刪減。對于古詩文中不重要的過渡填充內容進行刪除,找到其中的詩眼,領悟到其精髓所在也就能把握到作者的真實用意。其次,要用白話文再現其中的意境美,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性,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力,將古詩文作為改寫的材料,進行適當的增補。通過形象思維的再創作來再現原作中的情境,從而達到文化的熏陶作用及知識的內化作用[4]。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當學習到此時,必然有將浮現在腦海中的生動畫面躍然于紙上的沖動。在這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當引導和點評,讓學生真正融入文本當中,做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然后,通過形象思維的再創作來再現原作中的情境,從而達到文化的熏陶作用及知識的內化作用。

2017年統編本初中《語文》課后習題古詩文改寫篇目
俗話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主動探索來的知識往往比生記硬背更加讓學生牢記于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曾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古詩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更好地實現自主學習。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熱愛經典古詩文化,并且還要鼓勵學生把知識加以活學活用。改寫過程往往會遇到同一題材不同背景的相似作品,在比較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入感悟原作的人文內涵,從而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綜上所述,改寫不僅在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基礎上增加了語言表現的環節,還在古詩文閱讀與寫作之間構建起了一條“言”與“意”之間融會貫通的橋梁,在深化學生古詩文理解的同時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學生的寫作素材庫增添了傳統文化元素。古詩文改寫訓練對于初中生來說,不僅是一種快速學習古詩的便捷途徑,還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良方,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