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英,張 鐵,祝斌野,孫 杰,吳潔瓊,相 祎,劉金響,吳 婷,張 瑩
1.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咸陽712000);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安醫院內四科(西安 710118)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性疾病,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伴有里急后重感等為主癥。自1956年國內首次報道以來[1],其發病率及檢出率在逐年增高[2-3]。目前對于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西醫主要用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腸菌類藥等進行治療[4-6],但長期服藥易耐藥,且副作用大。筆者依據中醫認為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運用健脾滲濕之法[7-10],研究采用潰瘍性結腸炎2號方,與口服美沙拉嗪治療脾虛濕盛型UC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72例來源于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脾胃與腎病科門診患者,所有病例均經過電子結腸鏡確診,中醫辨證為脾虛濕盛型。按照就診序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平均分為中藥潰結2號方治療組及西藥美沙拉嗪對照組治療。研究過程中治療組因1例因出差求導致脫落,治療組2例加服其它藥物導致脫落,最終治療組3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41.5±10.9)歲;病程最短0.4年,最長30年,平均病程(4.8±3.6)年。對照組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6歲,平均年齡(43.5±11.3)歲;病程最短0.3年,最長26年,平均病程(4.2±3.2)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制定《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11]。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12]制定脾虛濕盛型UC,如下。主癥:①腹痛;②腹瀉,黏液膿血便、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多為白凍;③舌質淡,體胖或邊有齒痕。次癥:①腹部隱痛喜按;②食少納差,食后腹脹;③四肢困倦,神疲少言;④脈濡緩。具有主癥2項,次癥2項或主癥1項,次癥3項,可診斷為脾虛濕盛型。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70歲之間;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婦女;②有嚴重的并發癥,如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等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未排除癌變可能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口服潰結2號方煎劑(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各20 g,馬齒莧45 g,黨參、山藥各15 g,陳皮、白術、砂仁、大薊各12 g,黃連8 g,肉桂、甘草各6 g),中藥由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藥房煎煮約500 ml,1 d1劑,分早晚兩次口服。
2.2 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口服 (國藥準字H19980148),0.5 g/次,3次/d。兩組均以15 d為1 個療程,中間休息3 d,連續4個療程,療程結束3個月后隨訪觀察復發情況。
3 觀察指標
3.1 中醫主要癥狀評分: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3],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中醫證候評分,包括腹瀉、腹痛、膿血便、神疲懶言、腹脹、肢體倦怠、食少,分值為0、2、4、6分,各自對應癥候正常、癥候輕度、癥候中度、癥候重度,病情越重評分越高。
3.2 腸鏡檢查結腸黏膜及組織學活檢:參照mayo評分進行分級[14],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分級評分,包括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正常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病情越重評分越高。
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療效評價標準》[15]制定標準:①緩解: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指數≥95%;②顯效:癥狀、體征改善,療效指數≥70%;③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50%,<70%;④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減輕或加重,療效指數<50%。計算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性分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治愈率比對照組稍高,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能與樣本量偏小有關。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療效比較 見表2。組內治療前后腹瀉、腹痛、膿血便、神疲懶言、腹脹、肢體倦怠、食少的積分及積分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的主要臨床癥狀均相較治療前好轉。組間比較,治療組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P<0.05),治療組積分的改善高于對照組(P<0.05);但對于食少癥狀改善兩者無明顯區別(P>0.05)。
3 兩組患者結腸鏡積分療效比較 見表3。組內治療前后比較,提示兩組均能治療及改善患者的水腫、糜爛、潰瘍的程度,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兩組治療后腸鏡積分療效比較,提示治療組對結腸鏡像的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潰結2號方在改善水腫、糜爛、潰瘍的程度方面優于美沙拉嗪。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療效評分結果比較(分)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5;兩組各積分療效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者結腸鏡積分療效結果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療效比較,△P<0.05;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中醫學認為UC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多為脾胃虛弱、思慮勞倦、情志不遂等,外因多為寒、濕、熱、暑之邪搏結腸道氣血,濕邪留于大腸,熱灼脈絡,導致氣血凝滯,脈絡受損,最終血敗肉腐,壅滯成膿,內潰成瘍而發病[16]。因此臨床上以脾虛濕盛和脾腎陽虛為本,濕滯瘀為標,故治療常上以健脾益氣,除濕升陽為主。我們對于脾虛濕盛型UC采用潰結2號方治療。其是由參苓白術散的基礎方化裁而來,由黨參、茯苓、山藥、白扁豆、薏苡仁、馬齒莧、肉桂、黃連、陳皮、白術、砂仁、大薊、甘草等組成。此方的基礎方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以起到健脾益氣,除濕止血之功。我們在參苓白術散中加入馬齒莧、肉桂、黃連、大薊組成潰結2號方,方中大劑量馬齒莧或大薊協同小劑量辛溫通結之品肉桂共起健脾益氣,除濕止血之功;馬齒莧性味酸寒,入大腸、肝經,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同時黃連苦寒,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肉桂辛、大熱; 制約馬齒莧之酸、寒,不至于寒涼損傷中陽,兩者一寒一熱,一酸一辛,共奏寒熱相濟,陰陽平和,健脾溫陽化濕之功,因而對于本病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發現,潰結2號方與美沙拉嗪均能治療及改善患者脾虛濕盛型UC的臨床癥狀,兩者總體療效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但我們也發現潰結2號方與美沙拉嗪對于食少的改善程度無明顯差別,可能與此病為慢性病,病程長,傷及脾胃,脾胃運化功能減弱相關。這也提示我們在UC的治療后期,待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后,應更加重視從脾胃出發,采用消食化滯的方法以促進患者的消化及吸收,從而以期更好地臨床療效。在本研究中由于病例相對過少,兩者總有效率及治愈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因此在后期研究中,我們應該加大臨床樣本量的研究及追述患者復發率等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