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盛慧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徐州 221002)
人工流產術是臨床一種終止早期妊娠的常用術式[1]。人流術操作需對宮頸進行擴張,并可能對子宮的基底層內膜及下方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特別是人流次數較多的患者損傷程度更為嚴重。這一手術損傷及人工終止引發的相關激素分泌紊亂等可誘發月經稀發、經量減少、痛經甚至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宮腔粘連、閉經等嚴重并發癥而影響患者的生育功能[2-3]。月經不調的常規治療方式主要為激素干預,促使子宮內膜修復、再生、增厚、脫落,恢復月經來潮[4-5]。常規激素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預后質量不理想,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且不良反應較大[6]。中醫中藥在月經不調的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悠久歷史,隨著中醫藥的現代研究與發展,逐漸得到醫患雙方認可。中醫藥治療本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解除或緩解患者致病根源,且具有不良反應小、預后理想、不易復發的優勢。本院在常規補佳樂與黃體酮膠囊口服人工周期序貫療法治療的基礎上,研習中醫理論以自擬復經補腎湯治療本病。為詳細觀察其具體療效,特開展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本院門診就診的112例人流后血瘀腎虧型月經不調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將入選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均分,分別納入常規組與復經組,每組各納入56例。常規組患者年齡為22~38歲,平均(26.78±3.62)歲;病程為3~25個月,平均(13.79±3.21)個月;人流次數:1~6次,平均(2.18±0.42)次。常規組患者年齡為21~39歲,平均(27.01±3.98)歲;病程為4~27個月,平均(14.05±3.67)個月;人流次數:1~6次,平均(2.21±0.46)次。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診斷標準:以《婦科學》中相關標準為西醫診斷標準[7]。具體標準:可見月經量減少、稀發或者不規則;經期多伴有下腹隱痛,經期前3~5 d子宮內膜厚度低于8 mm。以《中醫婦科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為中醫診斷標準[8-9]。具體標準:主癥可見:經少或經期不規律、經血色淡或有血塊,次癥可見:腰膝酸軟、腰背疼痛、小腹疼痛、或有頭暈、耳鳴、足跟痛,舌淡色紫、或可見瘀斑,苔薄,脈沉、澀;主癥及次癥可見任意1項及以上,舌脈均符合者診斷為血瘀腎虧型月經不調。納入標準:①同時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本次月經不調相關癥狀發生前有人流史;③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經宮腔鏡檢查顯示宮腔、宮頸粘連者;②合并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內分泌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生殖系統器官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④合并惡性腫瘤、重癥貧血、結核等疾病的患者;⑤可能為再次受孕者、哺乳期患者;⑥入組前3個月內有激素類藥物、避孕藥應用史者,對于本次研究涉及藥物有過敏史者。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 治療方法
2.1 常規組:采用人工周期序貫療法,患者月經第5天開始,給予口服戊酸雌二醇(國藥準字20171038)1 mg/d,連續21 d,后10 d加服黃體酮膠囊(國藥準字 H20041902)100 mg/d,2次/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2.2 復經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復經補腎湯治療,方劑組成:山藥、牛膝各20 g,熟地、山萸肉、云苓、補骨脂、雞血藤各15 g,當歸、續斷、赤芍各12 g,炙甘草、川芎、桃仁各10g,紅花6 g。加減:如舌質紫暗或瘀斑加丹參30 g,加大紅花用量至10 g;有經行腹痛者加延胡索12 g,香附10 g;畏寒肢冷、喜暖懼涼加附子10 g,肉桂6 g;下利、完谷不化者加干姜10 g;便秘者加火麻仁10 g,熟大黃6 g;消化不良加雞內金20 g,陳皮10 g。諸藥合為1劑,由本院中藥房使用煎藥機以水煎至240 ml×2袋,于月經結束后開始口服,每日早晚各溫服1袋,連續服用10 d,待下次月經來潮結束后再次按上述用法用量服用,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3 觀察指標 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指標:行經時間、經血量,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參數:子宮螺旋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流速(S/D)、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的變化情況;統計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月經量采取月經失血圖(PBAC)評估[11],全部患者均使用“蘇菲”牌23 cm彈力貼身型衛生巾。
中醫證候積分,主癥:無計0分、輕度計3分、中度計6分、重度計9分;次癥:無計0分、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
4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標準評估[10]。具體標準:經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或達既往經量,月經周期恢復正常規律,行經時間為3~7 d,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規律,經量達正常標準的60%以上或較前增多60%,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顯效;月經周期基本規律,經量達正常標準的30%或較前增多30%~59%,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治療后月經量、月經周期及臨床癥狀均未見改善或有惡化為無效。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復經組總有效率為98.21%,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5.71%,復經組臨床療效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常規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評估比較[例(%)]
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均較治療前改善(組內P<0.05),且復經組均優于常規組(組間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對比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 兩組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參數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參數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子宮螺旋動脈S/D、RI、PI均較治療前改善(組內P<0.05),且復經組均優于常規組(組間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參數對比(值)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 不良反應 見表4。常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71%,復經組為7.1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χ2=0.439,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人工流產是一種通過人為外部力量終止早期妊娠的操作,是避孕失敗的一項補救措施,同時也是預防先天畸形、遺傳性疾病及難以完成妊娠分娩過程者終止妊娠的重要方法[12-13]。人工流產根據具體操作方法分為藥物人流與手術人流,藥物流產的過程較長,不僅易誘發細菌感染還可能發生流產不完全而行清宮手術,對妊娠者的身心健康形成不良影響。目前,我國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人流。手術操作過程為通過負壓吸引、卵圓鉗鉗夾等方式取出子宮內著床的胚胎組織,但手術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反復搔刮宮腔、出入宮腔或負壓過高等情況,而對子宮內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受損,子宮內膜變薄,因而繼發月經量減少、延遲不至、月經周期不規則等情況。人流術可破壞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間的平衡,引發正負反饋紊亂,而使子宮內膜的正常增厚進程被干擾,導致月經失調。西醫治療本病時,在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后,主要模擬人工周期用雌孕激素序貫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經期遲發、經量過少等癥狀,但其大量使用后不良反應較多,且停藥后易復發。中醫中藥治療本病療效明確,我國患者依從性高。
中醫理論認為,月經為女子發育成熟后,由臟腑、氣血、天癸、經絡等共同作用于胞宮形成的正常生理現象,而受孕則為人類繁衍的自然過程[14]。人工流產是對正常的自然過程進行人為干預,尤如金刀強取未熟之粟,因而可損及胞宮、沖任,耗損腎元,使腎氣虧虛、無力鼓動,致使血瘀經遲,且腎氣虧虛可致氣血無源生化,而致無血而下,因此血瘀腎虧為人流術后月經失調的一項主要致病誘因。因此,臨床治療中應以補腎、化瘀、活血、養血為主要原則。本院遵循這一理論,自擬復經補腎湯治療本病,方中當歸、赤芍、川芎、熟地、桃仁、紅花為“桃紅四物湯”,集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為一體,本方可豐富、活化子宮內膜下血運、促進子宮內膜修復;山藥、云苓健脾、滲濕、安神、益智,使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豐盈不竭;山萸肉酸甘、性溫,滋補肝腎之陰、固脫澀精、主治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汗出過多等癥;補骨脂味苦、辛,藥性大溫、歸脾、腎經,有補腎壯陽、溫脾止瀉功效,可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有生新血,破瘀血作用;牛膝味苦、酸,藥性平和,入肝、腎經,牛膝可滋補肝腎、引血下行、利水通淋,多用于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產后瘀血、腰膝酸軟、頭痛眩暈等病癥;雞血藤味甘苦、性溫,歸肝經,有活血補血,舒筋通絡功效,主治血虛經閉、月經不調,風濕痹痛等癥;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復經組總有效率為98.21%,常規組總有效率為85.71%,提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復經補腎湯,能夠有效提高人流后月經不調患者的臨床療效。這一研究結果與李丹研究結論相符[1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子宮內膜厚度、行經質量及子宮螺旋動脈S/D、RI、PI均較治療前改善,且復經組均優于常規組;提示復經補腎湯應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中醫癥候,促進子宮內膜增厚,并可有效改善患者子宮螺旋動脈的血供,從而提高了患者的行經質量,并為子宮進一步持續恢復提供了保障。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未見統計學差異,表明復經補腎湯的應用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臨床用藥較安全。
綜上所述,復經補腎湯治療人流后月經不調療效理想,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子宮全面恢復,提高行經質量且用藥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