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萍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前來該院接受就診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6例展開研究觀察,按照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48例,組別分別為對照組(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和觀察組(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狀況以及新生兒并發癥結果。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治療前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新生兒并發癥率均明顯較對照組的發生率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采用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的效果更好,其安全性較高,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
[中圖分類號] R71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8(b)-0060-02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糖尿病的其中一種類型,同時也屬于婦產科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主要發生在女性妊娠期,是指產婦首次發生糖尿病且發現其體內耐糖量異常,該病對母嬰的危害性極大,若血糖控制不當,產婦及新生兒均會面臨較大的生命風險,臨床中一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應當及時采用有效措施處理和控制,最大程度的降低疾病風險,減少對母嬰的傷害[1]。該文將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間采用胰島素藥物治療妊娠期糖尿病96例,重點探討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治療的效果及對母嬰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該院接受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該文研究對象,從中抽取96例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均勻分成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比研究,觀察組48例,患者年齡為20~33歲,平均(27.25±3.16)歲,孕周為24~30周,平均孕周為(27.25±3.16)周,其中初產婦29例,經產婦19例;對照組中48例,患者年齡為21~35歲,平均(28.33±3.54)歲,孕周為23~29周,平均孕周為(26.88±3.11)周,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20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對比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排標準:經臨床診斷已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5.8 mmol/L,其餐后2 h血糖>6.7 mmol/L。排除妊娠期前有糖尿病史者,對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在藥物注射治療前,先對患者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等方面加強干預,定時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測量記錄,根據患者的體重合理搭配患者的飲食攝入量,指導患者適當的參與運動訓練,叮囑患者不吸煙飲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在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時,每天需根據患者的實際血糖指數調整用藥劑量,觀察組患者接受胰島素泵連續皮下輸注治療,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體位,對針刺部位的皮膚進行消毒,在皮下埋置針頭,連接導管,開始持續性皮下輸注,起始輸注劑量為0.2 U/kg,輸注基礎量合理控制在總輸注量的40%,胰島素的輸注時間選擇在每天三餐前30 min,結合胰島素的生理特點,設定合適的追加量,其輸注量控制在60%,經過導管緩慢持續注入體內;對照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其輸注劑量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設定,配比劑量與觀察組一致,在早上和晚上睡前注入基礎劑量,而選擇在三餐前追加注射劑量[2-3]。
1.3? 觀察指標
分別測量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采用血糖分析測量儀在患者空腹及餐后2 h情況下測量其血糖水平,血糖水平的標準值:空腹血糖3.3~5.8mmol/L,餐后2 h血糖4.4~6.7mmol/L;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產后出血、低血糖、妊娠合并癥、羊水超量)和新生兒并發癥(早產兒、新生兒窒息、巨大兒)。
1.4? 統計方法
研究對比數據全部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計算整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對比結果性獨立樣本t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對比結果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水平變化對比治療前,兩組血糖水平對比無差異,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均明顯下降,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數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情況比對照組中出現新生兒并發癥的情況有11例 ,明顯要比觀察組的并發癥例數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而引起體內血糖持續性升高,患者在臨床中的表現為身體消瘦乏力、多飲多食、尿多等,該病主要是由胰島素分泌出現缺陷而引起,會導致人體內代謝物質紊亂,醫學上將糖尿病分為兩類:分別是 I 型糖尿病和 2型糖尿病,在1979年,WHO將糖尿病分類又多加了一類——妊娠期糖尿病,該病是指產婦在妊娠后首次發生糖尿病,其發病時期主要集中在24~28周[4]。妊娠作為每一位女性必經歷程,孕婦在妊娠階段體內會分泌較多激素(孕酮、雌二醇),這些分泌激素與人體內的胰島素產生對抗作用,可對母嬰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近年來,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主要與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息息相關,醫學上對于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治療目標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為主[5],利用胰島素藥物治療可有效調整血糖水平,降低疾病對母嬰的身體傷害。
胰島素治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其治療方式成為目前的研究重點,以往胰島素治療方式以多次皮下注射為主,此方法的攝入量無法良好控制,而且注射次數多,增加患者的穿刺疼痛感[6],其整體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的方式有以下優點,一次皮下穿刺,可在24 h內持續胰島素給藥[7],能夠在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的血糖達到標準水平;胰島素輸注位置不變,可有效避免全身血糖值水平不穩定;胰島素泵能夠減少多次注射的身體疼痛,對穩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積極效果[8]。研究結果指出,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是血糖水平值對比無研究價值,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出現的并發癥和新生兒出現的并發癥率均顯著較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的方式更安全,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此研究價值顯著,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姚奇棋,林國新,陳振新,等.胰島素泵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療效的比較[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5):404-406.
[2]? 張耀文,歐小娟,盧燕瓊,等.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與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4,31(6):975-976.
[3]? 周燕,李靜波,羅鈺銘.胰島素泵與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療效比較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9):4857-4860.
[4]? 胰島素泵與常規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8):4015-4020.
[5]? 劉婕.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對GDM患者糖脂代謝及胎盤中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9):1203-1205.
[6]? 馮靜,王新玲,李紅艷,等.胰島素兩種給藥方式對高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相關指標的影響比較[J].中國藥房,2017, 28(15):2032-2035.
[7]? 賴麗萍,鳳香清,蔣鳳秀,等.多次胰島素注射與胰島素泵治療妊娠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較[J].臨床內科雜志,2016,33(9):601-603.
[8]? 楊詩汝,張新平.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療糖尿病的衛生經濟學評價[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4,22(1):92-95.
(收稿日期: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