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中
【摘 要】 目的:探討觀察維生素C和地塞米松不同給藥方式對角膜堿燒傷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2月--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角膜堿燒傷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將其分成兩組,設為對照組(先就診)和研究組(后就診),每組60例,對照組,維生素C+地塞米松口服治療,研究組,維生素C+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觀察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①研究組24h、48h角膜上皮修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統計不良反應,研究組發生率與對照組并無明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維生素C和地塞米松是治療角膜堿燒傷的有效方案,相比而言,地塞米松靜脈滴注給藥的作用更顯著。
【關鍵詞】 維生素C;地塞米松;給藥方式;角膜堿燒傷;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43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045-01 ?角膜堿燒傷,是一種眼外傷,具有病程長的特點,短期內,可能引起角膜潰瘍、穿孔等并發癥,甚至喪失眼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降低生活質量[1]。本文筆者為了探討觀察維生素C和地塞米松不同給藥方式對角膜堿燒傷的療效,選擇近五年的120例患者且分成兩組進行研究,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在將方法及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2月--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角膜堿燒傷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將其分成兩組,設為對照組(先就診)和研究組(后就診),每組60例。納入標準:(1)符合角膜堿燒傷診斷標準;(2)年齡20-50歲,男女不限;(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愿本次研究者;(2)年齡>50歲,或者年齡<20歲患者;(3)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5)認知障礙、精神障礙患者;(6)失語失聰患者。對照組60例患者中包括39例男性和21例女性,最小23歲,最大48歲,平均年齡(39.41±4.39)歲,其中,41例Ⅰ-Ⅱ度燒傷,19例Ⅲ度燒傷。研究組60例患者中包括35例男性和25例女性,最小20歲,最大49歲,平均年齡(40.52±5.12)歲,其中,38例Ⅰ-Ⅱ度燒傷,22例Ⅲ度燒傷。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燒傷程度等基本資料,數據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分組討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維生素C+地塞米松口服治療。維生素C(四川蜀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0251),口服給藥,每次1片,每日3次;醋酸地塞米松片[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038],初始劑量設定每次0.75~3.00mg(1~4片),2~4次/d,隨后,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維持量每日0.75mg(1片)。
1.2.2 研究組,維生素C+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維生素C的用法及用量與對照組相同。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969),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2-20mg/次。
1.3 觀察指標
1.3.1 燒傷后0、24h、48h 1%熒光素鈉角膜染色,氯霉素將多余液體沖去,下瞼放置標尺,平行瞼裂,用數碼相機進行拍照,根據計算機圖像,分析角膜上皮缺損面積,計算24h與48h角膜上皮的修復率。角膜上皮修復率(%)=(0時著色面積-觀察時著色面積)/0時著色面積100%[2]。
1.3.2 統計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分別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和例(n)、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相關數據錄入SPSS20.00軟件中進行分析,予以T值和X2值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角膜上皮修復率 比較兩組患者24h與48h角膜上皮修復率,研究組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分析,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不良反應 統計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并無明顯差異,組間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角膜堿燒傷,以角膜為發病部位,其中,菌性角膜性角膜潰病、穿孔、眼球粘連等是常見病因,無傳染性[3]。根據我國1982年眼外傷與職業性眼病協作小組通過的分度標準,可將角膜堿燒傷分成4度:(1)Ⅰ度:上皮損傷,上皮混濁脫落,但是,前彈力層及角膜基質未受損失,痊愈后不留痕跡;(2)Ⅱ度:僅僅基質淺層水腫,未累及深層,故深層仍保持透明;(3)Ⅲ度:實質淺層水腫,混濁顯著,角膜呈磨玻璃狀,角膜實質較深層也受損傷,虹膜隱約可見;(4)Ⅳ度:角膜全層受累,呈瓷白色混濁,虹膜看不見[4]。角膜堿燒傷后,容易引起多種并發癥,因此,一旦確診,需盡早對癥治療。
角膜病中,角膜堿燒傷所占比例較高,若是未能及時處理,可能引起無菌性角膜潰瘍,甚至導致角膜穿孔、角膜瘢痕等,嚴重時,可永久性視力障礙。角膜堿燒傷后,堿性物質直接破壞角膜組織,產生大量膠原酶,溶解角膜基質膠原。同時,堿性燒傷時,引起中性粒細胞浸潤,后者被激活,或者吞噬中,導致呼吸爆發,促進自由基產生,增加細胞膜通透性,引起角膜上皮壞死及組織溶解,促使堿性物質滲透至深部組織,加重損害[5]。對于角膜堿燒傷治療,維生素C由于呈弱酸性,基于中和堿性物質的原理,防止其向深部組織進一步滲透。同時,維生素C也是角膜基質前膠原肽鏈合成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夠中和眼表強堿,減輕角膜組織損傷。
研究發現,角膜堿燒傷后4h內便會表現出炎細胞浸潤,地塞米松屬于抗炎藥物。地塞米松,屬于皮質類固醇激素,包括多種生物活性。現如今,關于角膜堿燒傷后能否、如何應用激素仍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大話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以往研究認為,皮質類固醇激素可激活膠原酶,增加組織溶解性,有效抑制角膜基質中纖維母細胞增殖,控制粘多糖形成,延緩修復過程,甚至引起潰瘍加劇,引發穿孔[6]。然而,這些年,有研究表示,角膜堿燒傷1周內,給予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是安全的,因為激素可有效抑制體液及細胞免疫,減輕繼發中性粒細胞無菌浸潤,減少呼吸爆發所產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與代謝產物,其中,氧自由基可直接對角膜基質膠原造成損傷,且可間接性激活膠原酶,溶解角膜膠原。角膜堿燒傷時,給予激素治療,可有效阻止膠原酶釋放,減輕組織損傷程度。另外,地塞米松屬于皮質類固醇11-羥基的衍生物,局部用藥作用佳[7]。雖然,地塞米松在角膜堿燒傷中有應用價值,對緩解病癥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不同的給藥方式,呈現出的臨床療效有所不同。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24h及48h角膜上皮修復率高于對照組(44.59±4.19 vs 35.28±5.67;92.14±4.59 vs 83.41±7.89)。可見,地塞米松靜脈滴注聯合口服維生素C治療角膜堿性燒傷的作用顯著。
維生素C,其結構類似葡萄糖,是一種多羥基化合物,包含6個碳原子,為抗體及膠原形成,具有組織修補的作用,且可維持免疫功能,有效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維生素片,呈白色至略帶淡黃色片,屬于維生素類非處方藥藥品,適用于急慢性傳染疾病及紫癜等的輔助治療,臨床應用中,較少出現不良反應,偶爾出現腹瀉、頭痛、尿頻等癥狀。地塞米松,屬于人工合成的皮質類固醇,是一種糖皮質類激素,又名氟美松、氟甲強的松龍、德沙美松,具有抗炎、抗毒、抗過敏、抗風濕等作用,臨床應用中可能出現頭痛、乏力、軟弱、頭暈等不良反應。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并無明顯差異(P>0.05)。
綜上所述,維生素C+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治療角膜堿燒傷,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 武英. 維生素C和地塞米松不同給藥方式對角膜堿燒傷的療效觀察[D].山西醫科大學,2008.
[2] 李靜. 維生素C不同頻率及途徑對兔角膜堿燒傷療效觀察[D].山西醫科大學,2011.
[3] 武英,王麗聰. 維生素C不同給藥方式對早期兔角膜堿燒傷的療效觀察[J]. 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08(04):293-294.
[4] 李靜,王麗聰,董靜. 維生素C不同頻率點眼對早期兔角膜堿燒傷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療前沿,2010,5(22):31-32+18.
[5] 孫燚. 眼角膜堿燒傷治療的臨床分析[J]. 中國處方藥,2016,14(10):124-125.
[6] 趙偉, 周瑾, 郭夢翔,等. 地塞米松對堿燒傷后大鼠角膜核轉錄因子-κB活化的影響[J]. 眼科新進展, 2013, 33(7):614-617.
[7] bFGF聯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療大鼠角膜堿燒傷的效果觀察[D]. 揚州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