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嬌
【摘 要】 目的:探討胃腸外科護士實行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的效果方法:將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就職的40名新護士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培訓方法,觀察組采用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方法。培訓結束后對2組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考核,觀察對比兩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踐操作考核成績。結果: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踐操作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施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能有效提高護士的護理水平和為患者服務能力,是提高整體護理質量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胃腸外科;標準化回流灌腸;護士培訓;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R473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089-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改革的穩步推進,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要求日益增高,護理工作的范疇和內容也更加廣泛和復雜,因此護士除了學校的教育學習之外,繼續教育培訓尤顯重要。護士培訓是護理學專業畢業生入職后進行繼續教育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及臨床實踐能力的必要途徑,同時也能夠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培訓方法對提高護士培訓效果具有切實意義[1]。先天性巨結腸(HD)是新生兒外科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畸形,發病率約 0.02%,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常需手術治療[2]。標準化回流灌腸是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的關鍵措施,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患兒擴張段結腸內的積糞、積氣,維持患兒的排便功能,為進一步手術治療做好術前準備,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手術成效[3]。回流灌腸是一項專科技術操作,是胃腸外科護士必須掌握的一項操作,加強對護士進行有效的管理及培訓,可以更好地為患兒服務,讓患兒及家屬滿意。[4]本次實驗探討的是胃腸外科護士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就職的40名新護士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等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年齡21~32歲,平均(26.23±2.21)歲;本科8名,大專7名,中專5名。觀察組中年齡21~31歲,平均(26.54±2.43)歲;本科護士8名,大專護士7名,中專護士5名。兩組護士年齡、學歷、培訓前的理論及操作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培訓方法,其中理論課程包括先天性巨結腸疾病知識講座、回流灌腸適應證禁忌證講座、典型案例學習、教學查房、個案管理報告的書寫。兩組具體培訓方法如下:
(1)對照組采用常規培訓方法,先集中進行2次理論培訓,每次2學時,采用多媒體形式授課,隨后在灌腸室集中進行一次回流灌腸操作示范觀摩。每位護士要求利用業余時間觀摩操作10例,然后在老師指導下完成操作10例,最后在老師監督下獨立完成10例操作。5個月后集中一次理論考核,然后進行操作考核。
(2)觀察組采用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方法,先集中進行理論培訓,1個月后集中考核,考核成績在85分以上為合格,不合格者需補考,須合格后方可進行操作培訓(操作培訓采用標準化回流灌腸制度及操作流程)。操作培訓首先集中觀看回流灌腸操作視頻,再進行一次回流灌腸操作示范觀摩,然后指導老師實施一對一示范回流灌腸操作10例,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回流灌腸操作10例,最后老師進行評估、培訓、再評估、再培訓,5個月后進行考核,操作考核成績在90分以上為合格。
1.3 觀察指標 在培訓結束后對2組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考核,理論知識考核采取筆試閉卷形式進行,總分為100分;技能操作考核采取現場抽簽實際操作,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培訓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 結果
兩組進行回流灌腸的理論和實踐操作考試成績比較,可知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95.2±3.9)和實踐操作考核成績(92.5±4.3)均優于對照組理論考核成績(83.6±3.7)和實踐操作考核成績(85.3±4.7),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先天性巨結腸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發育畸形,經肛門的先天性巨結腸根治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術后可能發生小腸結腸炎、腸梗阻、腸穿孔及吻合口狹窄等并發癥,為護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4]。并且傳統的回流灌腸法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它沒有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使得每個護士有自己的方法,特別是部分年輕護士缺乏灌腸相關知識、臨床灌腸經驗,加之操作不熟練,易導致患兒哭鬧;另外,還有部分護士在灌腸過程中只求速度不求質量,既影響了灌腸效果,又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而標準化的回流灌腸有效地減輕了患兒腹脹和便秘的情況,改善了患兒營養狀況,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患兒的康復。標準化回流灌腸實行了準入制度,通過實地觀看、指導下操作和考核制度,提高了灌腸質量,切實保證了灌腸安全,提高了灌腸效率。也為臨床回流灌腸操作提供了有效的參考[5] 。所以,在胃腸外科進行標準化回流灌腸的培訓很有必要。
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可以及時發現護士的培養需求,并隨時給予針對性培訓,使護士的實際操作能力不斷提高,改變以往操作訓練就是對示范動作的模仿與重復,對操作步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
綜上可知,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可大大提高培訓效果,提高護士的理論知識水平以及護理操作能力,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蓉,袁錦慧. PBL結合PDCA循環在護士分層培訓中的效果評價[J]. 基層醫學論壇, 2019, 23(9): 1299-1300.
[2] 朱玉燕. 標準化回流灌腸在新生兒巨結腸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鄉村醫藥, 2017, 24(14): 72-73.
[3] 耿蘇蘇,徐麗霞,劉瑾,等. 標準化回流灌腸在新生兒巨結腸中的應用效果與護理措施[J]. 西部醫學, 2015, 27(7): 1085-1087.
[4] 陳希容,莫春容,胡麗君. 胃腸外科護士標準化回流灌腸培訓的效果評價[J]. 當代護士, 2017, 下旬(1): 184-186.
[5] 王智超,胡麗君,陳希容,等. 先天性巨結腸患兒應用標準化回流灌腸的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 2014, 28(7): 2369-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