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作為歷史悠久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非常廣闊而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地區,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節日、傳統飲食等非物質文化,展現了古老農業的文明,對現代農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根據筆者調查結果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承并發展農村優秀非物質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時代背景,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掘進行深入分析,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鄉村振興的可行性。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在民間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具體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語言、文字、醫藥、戲曲、舞蹈、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審美、民族個性和民族傳統具有非常緊密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創造性和創新性,通過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生成強大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激活農村經濟,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在推動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探索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從而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公共文化最重要的資源,集中展現了一代又一代先民創造并保存下來的各種文物。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能夠成為全社會共同分享的成果,凝聚人心,共建和諧美麗的新家園[1]。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經歷過數百年發展歷史,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聚落文化風貌,包括鄉土知識、生活禮俗、工藝美術、工作傳統、居住環境等復合體系的鄉村文化共同體,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如果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鄉村也就變成了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
通過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農村生活的有機交融,可以確保當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鄰里和睦,也能夠為外出的游子提供情感歸宿,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休閑創作和長期居住,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過程中,不同背景的鄉村文化都有自身特色,這些資源開辟為全新特色產業,可以全面推動農民致富,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策略
(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作為最重要的內容,要求當地必須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提高廣大農民的居住水平,讓農民群眾的生活更加富裕。要想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化,就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點,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大的生產力創造,更多經濟效益,保證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例如,通過非遺扶貧能夠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人或傳承人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將文化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進一步激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驅動力,從而全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振興。
(二)重拾非物質文化遺產信仰
隨著現代化快速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與傳統農耕文明出現明顯背離,造成農村居民注重利益,忽視了鄰里間的情感。為此,必須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內涵的支撐作用。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人浮于事、民族信仰衰退的問題屢見不鮮,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夠均衡,淳樸的村風、民風不復存在。只有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才能夠齊聚民心,通過具有文化底蘊、民族氣節精神遺產,使廣大農村的精神文明更加完善[2]。
(三)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積極發揮產業優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鄉村旅游業進步。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巨大,越來越多城市人口開始產生“逃離城市,回歸鄉村”的情感,給鄉村旅游提供了廣闊市場。
在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大多數都以短途自駕游為主,存在明顯的停留時間短、資源分散、人均消費低、節慶需求不均衡等問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鄉村旅游景點進行優化升級,能夠更好地吸引外地游客,通過民俗表演、舞龍舞獅等節慶活動,讓外地游客感受到鄉村的質樸。通過出售民間傳統雕刻版畫、手工藝制品等,可以創造更多經濟價值,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如果鄉村失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養,就如同無根的花、無水的樹一樣失去了特色,也失去了靈魂。只有讓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隨著新技術、新需求而發揮巨大的價值,這樣才能夠使萬年積淀、千年流淌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
參考文獻:
[1]康麗.實踐困境、國際經驗與新文化保守主義的行動哲學——關于鄉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民俗研究,2020(01):13-18+156.
[2]于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5):27-32.
作者簡介:張萍,臨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