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田玉,因產于我國新疆和田等地而得名,是備受國人推崇的美玉,位列我國四大名玉之首。然而,從目前的市場行情看,整個玉器行業處于低迷狀態。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和田玉的發展前景,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擔憂和思考。基于此,本文以和田玉的自身優勢分析為基礎,并對和田玉文化保護和產業發展提出建議,以期相關人士參閱。
關鍵詞:和田玉;保護;發展
一、和田玉自身優勢分析
和田玉位居中國四大名玉之首,是一個特定的玉石品種,是白色軟玉的特定名稱。和田玉白如凝脂,溫潤晶瑩,光滑細膩,天生的高貴氣質,因而被稱為中國當家玉、帝王玉,其優秀的品種是世界上任何一種玉所無法比擬的。和田玉不但美麗,而且它承載著中華文明、中華玉文化。和田玉自身優勢分析如下:
(一)和田玉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備長遠發展的可能性
在中國歷史上,和田玉被認為是“真玉”,為什么僅有和田玉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呢,我們至今不清楚。儒家賦予和田玉“仁、義、智、勇、潔、禮、忠”的內涵,用玉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賦予了玉道德品質,這樣,玉就不單是一件礦物那么簡單了。佩玉的習俗自古就有,尊玉愛玉已經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骨髓中了。這點與世界其他的文明古國不同,中國憑借玉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二)和田玉資源具備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對于和田玉的開發來說,和田玉資源是重要的基礎。和田玉資源以山料為主,子料和山流水資源相對較少,青碧玉比較多,而純白的和田玉比較少。和田玉山料的礦產占地面積比較大,從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經過桑株塔格,東至阿爾金山,全場將近一千一百公里,產出包括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多種類型的玉石。從地質調查的報告來看,和田玉的礦產資源十分的豐富,總資源可以達到二十一到二十八萬噸,如果從每年開采三百噸來計算的話,可以開采將近五百年以上。
(三)收藏群體的壯大,使和田玉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也逐漸提高,對于和田玉的收藏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正因為中國人使用和田玉悠久的歷史,而且和田玉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所以和田玉的增值空間很大。據統計,近幾年來,和田玉的銷量在逐漸增加,和田玉被越來越多的人收藏,根據這個趨勢,未來世界,和田玉還有很寬闊的增值空間。
二、和田玉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建議
(一)國家層面
從國家資源戰略角度發展和田玉產業,用全球化視野推動和田玉產業國際化。首先要摸清礦產資源的分布,加大地質勘測的投入。其次要保護好和田玉礦產,防止開采對和田玉礦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三是對于和田玉文化的保護。第四點是對于鑒定標準的完善。五是推廣和發揚中國的傳統玉文化。和田玉文化發源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也只是停留在民間工藝品的層次,繼續在民間推廣的話,很難達到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所以說,為了更好地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和田玉,就要為其打造世界范圍的品牌,做好國際化的包裝和宣傳。第六點是推進傳統制玉工藝的傳承,培養專門的制玉工作人員。
(二)自治區層面
1、嚴格控制資源,嚴禁濫采濫挖。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來管理和田玉礦產的開發,并且加強和田玉礦產資源的保護,促進和田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保護了生態資源。
2、明確標準,規范市場,加大監管力度。申請產地保護。自治區的一些和田玉原產地要規范和田玉的鑒定標準,并且加大對市場的管理,加強市場的監控,給予假冒偽劣的產品以沉重的打擊。
3、加強文化研究,借鑒成功經驗。繼續進行和田玉文化的研究工作,發掘中國和田玉文化的精髓,以此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同時對世界上的珠寶市場進行詳細的考察,學習礦產產品推廣銷售以及包裝保護的相關經驗。同時也要派遣專業人員去到北上廣等主要的和田玉市場進行調研學習,從中學習到這些地區的一些經驗和不足,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來制定本地的和田玉開發包裝以及銷售計劃。
4、加大強勢宣傳力度,促進交流與合作。作為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文化價值是和田玉的主要價值之一,我們應當充分的開發利用和田玉的文化價值。在當代社會,多媒體是宣傳的重要的渠道,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科技來進行和田玉的宣傳,同時組織與和田玉相關的文化節和拍賣會來推廣和田玉這一品牌。為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設計得體的廣告詞,并且雇傭形象代言人,來推廣擴大和田玉的市場。
三、結語
對和田玉的發展前景我們應持樂觀態度。只要盛世藏玉的大趨勢沒變,和田玉的獨特魅力沒變,和田玉的保值增值的獨特優勢沒變,經過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不斷地打造新疆和田玉的品牌知名度,結合和田玉的文化價值,和田玉市場一定會出現更加繁榮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馮立君.和田玉市場淺析和研究[J].大陸橋視野,2019(5):81-82.
[2]張宏.淺談新疆和田玉產業的發展[J].大陸橋視野,2014(18):5-6.
[3]唐亮,趙曉蓉.和田玉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憂思[J].大陸橋視野,2010(9):78-80.
作者簡介:郭筱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