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英 馮曉靜


摘要:本文試圖從嗓音生理學和解剖學、歌唱心理學、聲樂教學等多維度探討聲樂藝術,發現學科交叉和邊緣關系可促使聲樂學科得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熱愛歌唱、研究歌唱的人和不同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的增加,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聲樂藝術,必將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關鍵詞: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聲樂教學;聲樂藝術
一、前言
幾乎人人都能歌唱,能夠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并成為真正歌唱家的卻只有少數人。隨著熱愛歌唱、研究歌唱的人和不同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的增加,人們試圖從嗓音生理學和解剖學、歌唱心理學、聲樂教學等多維度探討聲樂藝術,使得不同研究領域對聲樂藝術進行更深入的科學探討成為可能。
二、從嗓音生理學和解剖學認識聲樂藝術
歌唱,是以人的身體為樂器。呼吸器官、發音器官、語言器官、共鳴器官等,對歌唱都有影響。任何聲音的產生都有發音體的存在,聲樂的發音體是聲帶,激起源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又稱為歌唱的動力器官,包括鼻、口、咽部、喉部、氣管、肺、胸廓、控制呼吸的肌肉等,它為發音提供動力(見圖1);發音器官又稱為振動器官,包括以軟骨為支架,兼以肌肉、韌帶、纖維組織、黏膜等構成的錐形管腔狀器官的喉和置于喉內兩側的聲帶,在空氣的作用下發出供語言器官、共鳴器官加工的聲音(見圖2);語言器官包括唇、齒、舌、軟腭等。聲樂有別于其他樂器,就是語言(見圖2)。不同的語種對歌唱有不同的影響,例如意大利語,五個元音A、E、I、O、U極容易獲得腔體共鳴,利于歌唱;相比較下的亞洲語言,尤其日語發音壓喉嚴重,導致歌唱肌肉容易緊張,例如聲帶振動頻率與振幅受到影響,隨之語言器官間的協調難度增加,共鳴程度亦受到影響,導致很難大量產生優秀的、世界級的歌唱家。聲帶振動發出的“基音”非常微弱,聲波需要借助共鳴器官的共鳴,它包括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它對語音形成、音量擴大、豐富音色起到重要作用。
當我們輕輕地、像聞花一樣吸氣(遵循自然,動作過大會引起肌肉不必要的緊張,從而干擾整體協調),氣息通過上呼吸系統(喉部以下與氣管相連接的環狀骨以上)到下呼吸系統(氣管和肺),胸廓隨之向四周擴張,橫膈膜下降,肋骨和肋間肌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打開,保持著腔體的平衡。胸廓主要由連接在脊骨、胸骨上的肋骨組成,人體共有12對肋骨,第1到第7對肋骨稱為真肋,第8到第10對肋骨稱為假肋,第11到第12對肋骨稱為浮肋,都是可動的,但訓練有素的歌者不會過分使用真肋,尤其是第1到第5對肋骨,因為對歌唱不利。當氣息呼出通過發音體-聲帶產生振動、產生聲音后,語言器官、共鳴器官隨之協調運動,此時的耳音具有不可或缺的監管聲音質量的作用。有很多人認為歌唱是比較容易的事,不了解歌唱,從嗓音生理學和解剖學層面講,歌唱是一個整體的、高度協調的、復雜的運動。
三、歌唱心理學對聲樂藝術的影響
歌唱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調整和聆聽的過程,亦是感、知覺參與和心理建構的過程。對于初學聲樂者而言,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歌唱狀態和感覺,那是一個“陌生的世界”。例如,作為從教19年的聲樂教師曾遇到過一名這樣的學生,最初幾節課的學習狀態是進步的,對講解、實操等教學環節都能夠愉快合作、實現既定教學目標,但在測試前的合伴奏環節出現了煩躁的情緒。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呼吸、語音、語調、語速、神態、肢體等方式表達出來。積極的、自信的心理通常有舒展的身姿、微笑的面頰、清晰的語言等表現;相反,消極的、沒有安全感的心理通常有懈怠的身姿、耷拉的面頰、含糊的語言等表現。聲樂的學習過程,是從“無知狀態下的自然歌唱-不自然歌唱-有知狀態下的自然歌唱”,初學者在“不自然歌唱狀態”下會感到不自在,甚至會在聲樂教師嘗試改變不良音質時產生難以接受或抵觸的心理,誤認為被改變的是自己的個性,屬于正常現象。只有當學生了解聲音產生的過程、聽到并認可聲音的改變,才會服從老師的指導。
歌唱表演過程,是歌唱技能技巧、藝術修養、舞臺經驗展示的過程,更是情緒和情感表達的過程。一次成功的表演需要有健康的身體、新鮮的嗓音、駕馭作品的能力,例如駕馭作品的能力,包括歌唱技能技巧水平、作品處理程度、舞臺實踐經驗等給予的自信情緒、表演的熱情和欲望。自信的情緒,在上述的條件下、陌生的舞臺上也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擔心和緊張情緒,需要歌者有足夠的自我心理的協調能力。2014年10月,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中美音樂教育高峰論壇上,美國女高音歌唱家Allan在自己的講座上做過一個示例:她拿出一張嶄新的鈔票,用力將它揉搓成一個團,并扔在地上。她想通過這個示例表達:此時的鈔票面值,沒有因為外觀的改變而改變了自身的價值,所以自我認識、自我心理協調能力很重要。除此,她強調歌唱實踐、舞臺實踐需要一定量的積累。
聲樂教學,正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聲樂教學法是集理論與實踐、技術與情感、生理與心理為一體的教學方法。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不同、教師知識結構的不同,聲樂教學方法正呈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比較常用的歌唱教學法有李維渤老師在《中國大百科-音樂舞蹈卷》中提出的六種:心理教學法、機理教學法、示范教學法、語音教學法、比喻教學法、歌曲教學法。歌唱經驗教學法,是聲樂大師們基于大量的歌唱實踐和不斷總結出來的經驗,教學方式主要是依靠口傳心授。這一教學方法雖然沒有科學理論為指導,但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歌唱家,在現在的歌唱教學中仍然比較常用。例如聲樂教師常用“畫著圈兒”唱,來表述對連音線部分聲音的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19世紀啟蒙運動追求科學成為熱點,同時推動了對嗓音的科學研究。1854年,加爾西亞發明了喉鏡,首次從醫學的角度對人的發聲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總結出一些改善聲音的發聲方法,從此拉開了嗓音生理學、聲音物理學等聲樂研究新領域的序幕。20世紀,以美國范納德(W.Vennard)為代表的聲樂研究者,利用先進的X光攝影技術、高速閃頻觀察技術、解剖技術等,對歌唱發聲時的呼吸、喉頭、咽腔、聲帶及各個與發聲相關的器官,從生理學和物理學角度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和實驗,從而揭開了歌唱發聲時各發聲器官的機能與狀態,完善了歌唱發聲原理理論上的不足。以經驗教學法為主的著名聲樂教育家、理論家蘭佩爾蒂,在其著《歌唱藝術》中扼要地介紹了他的教學經驗,關于呼吸、聲區練習目的顯得更加明確,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聲樂經驗教學法與機理教學法的融合與共同發展。聲樂教學法發展至今,聲樂經驗教學法不斷地挖掘經驗背后的科學依據,把經驗總結上升到科學的理論;聲樂機理教學法用嗓音生理學和解剖學解釋發聲的原理、概念等,是聲樂學科發展的堅實、可靠的基礎。聲樂教師更加尊重科學,能較全方位地把握聲樂教學方法、能較準確地傳授整體歌唱的感覺和過程,從而使學生建立良好的歌唱機能狀態,為歌唱藝術表現打下扎實基礎。學生切實掌握歌唱基本原則,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使聲樂教學成為富于創造和令人愉快的過程。
五、結束語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需要有該學科相對穩定的、統一的、有據可依的專業術語;隨著熱愛歌唱、研究歌唱的人和不同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的增加,從學科交叉和邊緣關系中,促使聲樂學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聲樂藝術,必將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2]劉舒生.教學法大全[M].北京:經濟日版出版社,1990.
[3]大百科編委會.中國大百科-音樂舞蹈卷[M].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89.
[4]梅麗貝斯·邦奇著,韓麗艷.歌唱動力學[M].蔣世雄譯.中國
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