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單分析了現代測試技術在珠寶檢測方面的應用意義,針對珠寶檢測中現代測試技術的應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合本次研究,發表了一些筆者的建議看法,希望可以對珠寶檢測中現代測試技術的應用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幫助,提高應用有效性,實現對寶石的準確有效鑒別,促進我國珠寶行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現代檢測技術;珠寶檢測;應用
一、現代測試技術在珠寶檢測方面的應用意義
現代測試技術在珠寶檢測方面的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一)能夠打擊不法分子利用合成珠寶謀取暴利,導致消費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二)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珠寶行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三)能夠使珠寶鑒別可靠性和準確性有顯著的提高。
(四)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們在珠寶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
另外,現代測試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不僅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檢測效果,還不會改變珠寶的外觀和性質,人們的經濟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證,更好地滿足珠寶行業可持續發展需要。
二、現代檢測技術在珠寶檢測中應用
(一)拉曼光譜技術的應用
拉曼光譜技術有助于辨別天然寶石和合成寶石。這里以深受女性喜歡的藍寶石為例,它的化學成分為Al203,但它內部如果具有一些微量的雜質元素,就能夠使得藍寶石呈現出醉人的藍色。通常天然的藍寶石在結晶的過程中,會出現含有細線樣式的金紅石包裹體,但是人工合成的藍寶石在結晶的整個過程中會產生不同形態的氫氣類型。所以拉曼光譜技術在藍寶石檢測的應用中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拉曼特征峰。天然的藍寶石拉曼特征峰值出現頻率較高,出現峰值較多;而人工合成的藍寶石拉曼特征峰值相對來說較少,僅僅只有三個峰值,這與天然藍寶石的峰值相比較來說,它缺少191cm-1,241cm-1,341cm-1這三個峰值數[3]。這一現代化檢測技術手段的應用將不同類型藍寶石的特征明確地表現在數值變化上,方便珠寶行業的技術人員進行明確的判斷。
(二)熒光光譜檢測技術的應用
通常來說,珠寶市場上流通的寶石多為地質中出現的礦物品種,但是也有少部分的珠寶是來自海洋的饋贈。海洋中獨特的環境條件和礦物質元素有助于形成特殊類型的有機寶石,例如珍珠這一常見的珠寶材料。但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有機寶石多為人工養殖的珍珠,與天然形成的珍珠難以進行分辨。珍珠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能夠利用熒光光譜測試技術來進行辨析。一般來說,天然形成的珍珠其熒光光譜在峰值集中在4200cm-1的峰值附近,整個數據曲線的呈現也相對來說平滑流暢。相比來說,人工養殖的珍珠其熒光光譜在峰值集中在3000cm-1的峰值附近,曲線不是很流暢。與拉曼特征峰值的作用一樣,都是借助數據的表現來進行珠寶的檢測。
(三)陰極發光技術的應用
為了采取陰極發光技術,通常需要在一個真空的環境中進行實驗,采取電子束的可見光對寶石進行鑒定,主要是利用可見光產生在寶石上面的顏色來進行分析,顏色的強弱反映出不同的寶石特征和性質,以此使得其成為區別天然珠寶玉石和合成替代品的主要現代化檢測技術。
(四)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應用
SEM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縮寫,它具有分別率高、放大倍數大的特點,對所要進行鑒別檢測的珠寶進行觀察,可以立體地看見其表面的圖像。主要是借助了清晰圖像的表現形式的工作原理來進行檢測。而且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檢測的過程中不會對樣品產生損傷,僅僅只是對其表面的紋理、化學成分進行研究。由于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高,清晰率高的特點,能夠使得操作人員觀察到樣品表面的瑕疵和裂痕,也可以看得到其內部由于不同的光學效應而形成的特殊排列組合的硅質球體,進一步確定待測珠寶樣品是天然品還是合成品。因此,掃描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了一種極具科學性和精確性的現代檢測技術。
(五)X射線衍射技術的應用
X射線衍射技術是利用具有衍射功能的高能電磁波對寶石的內部結構組成進行探索。這是由于寶石的材質大多都是由礦物元素所組成的,其內部含有大量的晶體。X射線衍射技術通過對寶石內部所含的微小晶體進行X射線的照射,使得部分X射線被晶體反射出來,形成了衍射圖像。而這類衍射圖像對于珠寶內部所含有化合物、基本元素、原子排列等信息給予了明確的表達,以此方便操作人員鑒定出珠寶的類型。
(六)電子探針技術的應用
電子探針技術也是利用X射線的工作原理來工作,但該種X射線不是外界發射出來,而是寶石本身的微小電子束與寶石發生作用所形成的。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手法結合來探索其微分的成分組成。其對應性較強,針對寶石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部位進行對應分析,實現對天然珠寶和合成珠寶的辨別。
三、結語
現代測試技術應用到珠寶檢測中能夠有效鑒別珠寶的真偽,不損害珠寶本身的價值,既保障了珠寶商的利益又保障了珠寶購買者的利益,保證珠寶市場的正常穩定發展,為珠寶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運棟.淺議珠寶檢測中現代測試技術的應用[J].商品與質量,2018(41):128.
[2]董夏嫄.淺議珠寶檢測中現代測試技術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8(2):342-343.
作者簡介:何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