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舊社會稱雜技屬于“難登大雅之堂”的戲耍,可隨著我國時代的不停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概念被提出,讓人們對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藝術中的雜技擁有了更高的認識,在現如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中,我們怎樣保護并發展我國的文化瑰寶,讓其充分發揮自身的能量,需要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努力和研究。
關鍵詞:雜技文化;保護;產業發展
一、前言
我國的雜技藝術傳承至今,歷史源遠流長,屬于華夏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先后產生了很多家喻戶曉的雜技之鄉。這些地方的人們隨性灑脫,不管是在田間,還是街邊,或是挺遠廚房,均能夠成為雜技的舞臺。這些雜技之鄉甚至流傳著“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若論耍雜技,人人會兩手”的民謠,這就是對雜技文化生態最美好的描述。
二、目前雜技文化生態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雜技人才的模式出現問題
近些年來,《巖石上的太陽》等眾多大型雜技劇目的出現,讓更多的國人體會到雜技這門傳統藝術存在的獨特魅力和力量,但我國深入的了解才得知,這些劇目的表演者雖然都是我國人民,可導演和創意的隊伍卻是外國人,由此表明,我國現如今的雜技人才培養方面還僅限于一線的表演者,目前對雜技表演有關的燈光、服裝、舞美等方面的人才培養急缺,導致我國的雜技文化生態缺少獨特的特點,對雜技事業未來的本土化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二)以往的雜技市場被打破
我國雜技市場的發展情況雖然呈現著良好的趨勢,可隨著西方雜技團的進入,讓雜技市場出現了新的嚴峻挑戰。譬如:我國相關雜技劇團和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合作之后,其他得雜技團受到的影響日益提高,許多劇團的優秀人才都選擇了跳槽,邁向了更有發展的劇團,向著自身的“太陽夢”前進。每個人的追求我們無法改變,可劇團并未因此進行改革創新成為最嚴重的問題。現如今,雜技界相關人士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就是針對那些財力存在不足的雜技劇團,在現如今的市場環境中,究竟是與時俱進的進行改革創新,實現共贏,還是一成不變,逐漸邁向消逝呢?
三、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發展措施
(一)加強對雜技人才培養的重視
中國的傳統藝術雜技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也需要進行嚴格的教育培訓,雜技在過去的很多年內雖然和表演、歌唱等相關藝術教育事業進行比較,生存條件非常惡劣,可其依舊以非常頑強的意志進行發展,由此表明雜技教學存在的重要之處。雜技在過去的教育通常是家人相傳、家族傳承等形式,這樣的教育方式頗為重視地緣和血緣之間的聯系,其對于雜技自身來講屬于一把雙刃劍,由于其不僅可以讓部分雜技藝術獲得保護和傳承,還能約束其邁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為了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發展,應該不停地進行教育模式的改善,現如今,雜技教育正在向著該目標不停地發展,包括公立雜技學校和民辦雜技學校兩個形式。
舉例說明: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院,作者在調查訪問學校的教師得到一些資料,本校雖然是中專學校,可其在辦學的規模和理念方面擁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作為獨特技能培養的雜技,對學院年齡擁有非常苛刻要求,因此,這些學院在學校時間也很短。
充分結合以上調查內容,作者建議在進行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時,應該注重教育培訓力量,第一,把雜技教育正規化,新城學年制,依照學生不同的體制特征開展不同的培訓項目,讓學員的訓練效果更為顯著。第二,需要把校外的表演當作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普通的大學教育不同,雜技教育的目標就是為雜技舞臺培養更多的優秀表演人才,為此,經過實踐表演能夠讓學員充分感受雜技表演的魅力和力量,還能檢驗自身在技術方面存在的不足,為之后的學習創建明確的目標。
(二)注重保護退役人員和本土化人員
首先,為雜技學校聘用雜技舞臺優秀的退役者或本地雜技藝人。雖然這類人員的身體素質不能再次進行雜技運動,可他們具有豐富的雜技舞臺表演經驗,他們為雜技的初學者介紹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訓練技巧,能夠讓學員少走很多彎路,比理論知識用處更大。
其次,不同地區的文化宣傳機構也能聘用這類人員,當作雜技文化的宣傳大使,退役人員雖然不能再次參加高強度和高難度的雜技表演,可以為學員傳授雜技舞臺表演中技巧性的知識,在原有雜技節目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能夠在部分旅游地區實施宣傳表演,讓更多的人對雜技不屬于“街頭藝術”進行了解,其包含了我國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最大限度地讓大多數兒童對雜技充滿期待,為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和發展奠定基礎。
四、結束語
新時代,新發展。隨著我國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憑借著其特殊的地域文化、豐富更多的人才儲備與深厚的群眾基礎,讓我國雜技生態文化換發更強的生命力量,在新的發展中不停地創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周志平,龐青月.吳橋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發展[J].河北學刊,2018,31(02):219-222.
[2]龐青月,周志平,楊洪志,楊雙印,王雪笛,侯堪茂,許培韜.吳橋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8,11(01):50-53.
[3]周志平,侯堪茂.吳橋雜技文化生態發展的歷史淵源及其保護[J].大舞臺,2019(04):22-23.
[4]何愛.基于民族文化生態的傳統雜技藝術傳承保護路徑[J].戲劇之家,2019(01):43.
作者簡介:周康,阜寧縣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