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盼 李麗娟 吳莉華
【摘 要】 目的:觀察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改善早產兒經口喂養的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6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n=30),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接受早期口腔運動干預,對比兩組干預后的奶量攝入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等指標。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的奶量攝入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等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可明顯改善早產兒的經口喂養效果,提高喂養成效,干預方案可靠。
【關鍵詞】 早期口腔運動干預;經口喂養;住院時間;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248.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32-01 ?早產兒指胎齡小于37足周、出生體重<2.5kg的活體嬰兒,與足月嬰兒相比,早產兒的胃腸道功能未發育完全,吮吸及吞咽能力不足,經口喂養困難[1]。由于早產兒抵抗力較弱,管飼喂養會引起多種不良反應,需盡快促進早產兒從經口喂養階段過渡到完全喂養階段[2]。本文通過觀察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對早產兒經口喂養的影響,探析該方案應用于早產兒經口喂養的干預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6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出生胎齡小于37足周,出生體重小于2.5kg,給予管飼喂養,Apgar評分≧8.5分。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疾病、先天畸形、循環衰竭等嚴重合并癥者。該研究早產兒患者獲知情權。按照數字表法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組間性別、胎齡、體重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案,采用管飼喂養法。觀察組接受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在早產兒喂養給予5min口腔運動干預,于喂養前1h進行,持續8d;
1.2.1 口腔按摩 醫護人員經專業培訓且考核合格后,戴無菌手套,保持早產兒平躺,在其清醒且平靜狀態下用手指按摩早產兒口腔部位,操作過程中關注早產兒的生命特征,若出現心動異常等不良反應,立刻停止按摩。具體操作如下:
臉頰部位:用手指同時刺激早產兒的臉頰內外部,手指在外部臉頰劃C字至早產兒耳垂位置返回,左右臉頰各重復兩次。唇部:將手指放置早產兒口唇外部,從口唇一段至另一端,動作輕柔,以伸展其口唇外部皮膚,重復兩次。牙齦部位:手指放置早產兒牙齦外圍,繞外圍輕按牙齦外部兩周。舌部:將手指放置舌苔部位,輕按上顎約3s,反轉手指輕按舌苔3s,重復兩次。
1.2.2 吮吸訓練 在喂養前,將無孔安撫奶嘴放進早產兒口中,微微顫動誘導早產兒進行吮吸,持續5min,一天一次。通過吮吸無孔奶頭,提高早產兒的吮吸能力,使其吮吸、吞咽功能趨于協調。在早產兒的喂奶過程中,醫護人員以適當的力度支撐早產兒的下巴、臉頰及下頜部位,使早產兒的下頜骨處于穩定狀態,維護其最佳吮吸狀態。
1.2.3 吞咽訓練 對于吞咽能力不足的早產兒,醫護人員可選用無菌棉簽作為負重工具,輕輕向下按壓早產兒的舌中部,每秒按壓1~2次,持續10次按壓后可停頓10s,進入下一循環,重復兩次。對于具備有效吞咽反射的早產兒,醫護人員可用無菌棉簽浸沾少量奶液,在對早產兒實施吞咽訓練時,奶液可隨動作流入早產兒咽部,促進其吞咽能力的提升。每天訓練3次,以早、中、晚時間段為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干預后兩組早產兒的奶量攝入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等指標并記錄,將記錄結果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19.0統計學軟件對收集到的早產兒案例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n)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干預后兩組早產兒經口喂養時的各項指標,觀察組的奶量攝入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等指標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早產兒的大腦普遍未發育完全,神經反射功能不完善,出現吮吸-吞咽功能障礙是常見現象,目前,對口腔運動能力發育不成熟的早產兒通常采用管飼喂養的方式。管飼喂養雖然可以提供給早產兒良好的營養供給,但缺少對消化道或消化系統局部的正常刺激,易引起多種并發癥[3]。另外,井口喂養困難會對母乳喂養能力及預后造成影響,而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對早產兒口腔、牙齦、舌部等部位進行按摩,影響早產兒口咽部生理學機制,刺激早產兒建立口腔運動反射能力,對經口喂養產生有效作用[4]。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需實施無菌化操作,避免病菌對早產兒造成影響。
經研究發現,接受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的觀察組在經口喂養時,奶量攝入比、喂養效率、喂養成效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干預方案中采用的口腔按摩、吮吸訓練、吞咽訓練等行為,可以有效刺激早產兒口腔吮吸-吞咽反射的形成,幫助早產兒建立正常的吮吸-吞咽模式,改善其口腔運動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在早產兒中的應用,可明顯改善早產兒的經口喂養效果,提高喂養成效,干預方案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魯萍,王建平,曹雪宏,等.不同口腔運動干預方案對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的影響分析[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372.
[2] 田旭,易莉娟,曾子,等.口腔運動干預用于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7):804-811.
[3] 司徒妙瓊,李智英,謝巧慶,等.口腔運動干預對吸吮吞咽功能障礙早產兒喂養表現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3):36-39.
[4] 王正新,孫娟,董梅花,等.口腔運動干預對促進早產兒經口喂養的作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3):1168-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