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首茹
【摘 要】 目的:探討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大面積壓瘡的治療效果及有效性。方法:此研究涉及對象為大面積壓瘡患者50例,分為對照組(25例)與實驗組(25例),給予對照組傳統敷料治療,給予實驗組負壓封閉引流術,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創面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大面積壓瘡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換藥頻率,預防創面感染,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負壓封閉引流術;大面積壓瘡;傳統敷料;
【中圖分類號】 R2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52-01前言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臨床表現為紅腫、潰爛、滲液等,并伴隨著多種并發癥[1]。當患者出現壓瘡時,延長原疾病的治療時間,給患者帶來痛苦,降低生活質量,影響原發疾病的治療與康復。臨床在治療大面積壓瘡時長采用敷料治療,效果不佳,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高,負壓封閉引流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并在大面積壓瘡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本文將以5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大面積壓瘡的治療效果及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研究涉及對象為大面積壓瘡患者50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2月-2019年2月,分為對照組(25例)與實驗組(25例)。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4例與11例;年齡為54-77歲,平均年齡為(63.82±5.61)歲。實驗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5例與10例;年齡為53-78歲,平均年齡為(63.38±5.27)歲。兩組患者應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礎治療 對所有患者的壓瘡創面異物、壞死組織進行清除,使用抗生素治療,給予營養支持等。
1.2.2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傳統敷料治療:
使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清洗,取皮維碘軟膏行外敷治療,使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扎固定,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更換敷料。
1.2.3 實驗組 給予實驗組負壓封閉引流術:
清除患者壓瘡表面的滲出液體與壞死組織,并清理干凈傷口的周圍組織,保持皮膚干燥。根據壓瘡表面大小修剪醫用海綿。根據醫用海綿的剪裁尺寸,確定引流管類型,并剪側孔。在海綿敷料上覆蓋無菌貼膜。連接負壓源與引流,作用于創面,不斷抽吸達24h,將體液引流出,促進組織生長。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壓瘡感染率、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進行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實驗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壓瘡感染率用X2檢驗,用%表示,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創面感染率情況 如表1所示,實驗組創面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結果 如表2所示,實驗組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壓瘡是一種壓力性潰瘍,以局部發生水皰、皮膚顏色變紫色或者褐紅色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引發病因有很多,如營養不良、皮膚抵抗力下降、壓力原因等[2]。有關研究數據表明,壓瘡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其治療引起了臨床高度重視。負壓引流術運用負壓原理,通過徹底清除創面與腔隙壞死組織與分泌物,同時設定參數為40-60kPa,持續吸引,及時并充分引流創面下滲出液、膿液與壞死組織。創面滲出液是細菌滋生的好環境,持續負壓吸引可及時徹底清除滲液,不受低位創腔影響,確保創面清潔,同時使創面細菌數量減少[3],抑制細菌滋生與繁殖,組織毒素吸收與感染擴散,避免創面受到感染,促進局部組織的供血改善,恢復生態組織活性,促進創面愈合。負壓封閉引流術操作簡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效減輕創面水腫,提高組織修復能力,同時7-10天內僅需外層敷料更換或不換藥,避免換藥頻繁,在減輕護理人員工作量的同時減輕患者痛苦。
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對壓瘡患者應用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創面愈合加快,縮短治療時時間[4]。對于深度壓瘡者,使用負壓引流技術可徹底清創,對壞死組織進行清除,避免創面擴散,在創面清除以后所剩余的組織均正常,加速創面愈合,治療效果顯著。
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實驗組創面感染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傷口換藥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與戴惠琴,朱鶯,等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均證實了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大面積壓瘡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應用[5]。
綜上所述:對大面積壓瘡患者應用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換藥頻率,預防創面感染,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張錦鋒,楊道能,李志亮, 等.臀大肌帶蒂肌皮瓣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褥瘡創面修復中應用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7,9(6):103-104.
[2] 王春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與傳統換藥技術治療壓瘡感染創面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6):80-81.
[3] 李世鋼,姜健夫,胡軼.負壓封閉引流治療患者骶尾部褥瘡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1):126-127.
[4] 吳素文.負壓封閉引流術結合肌皮瓣治療Ⅲ~Ⅳ壓瘡的護理配合[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4):141-142.
[5] 戴惠琴,朱鶯,邱悅.持續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治療骶尾部褥瘡的臨床護理與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1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