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摘 要】 老年貧血屬于老齡化趨勢的一種直接表現,同時也是當前社會的公共衛生話題。貧血會促使老年患者的體力活動能力下降、認知功能下降、生活質量下降以及住院率與死亡率的提升。導致貧血的因素非常多,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因為疾病的影響,貧血的發生率較高,同時發病與疾病發展的機制比較復雜,所以在具體改善方面的技術要求較高。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本文簡要分析老年人貧血影響因素和改善措施研究進展,希望可以為相關從業者提供理論幫助。
【關鍵詞】 老年患者;貧血癥狀;影響因素;改善措施;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2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96-010 引言
貧血主要是以失血、紅細胞生成障礙、溶血過度所導致的全身循環血液紅細胞數與血紅蛋白含量減少到正常水平值之下,貧血同時也是老年人群患病率相對較高的一種疾病。世界上老年人群的貧血發生率均比較高。雖然貧血并不像腫瘤、腦血管疾病那樣有著突出的危害,但是對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貧血會對組織代謝形成直接影響,從而導致機體功能失調并引發許多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從而提高死亡的風險。對此,探討老年人貧血影響因素和改善措施研究進展具備顯著學術價值。
1 老年人貧血的影響因素
老年人貧血的影響因素相對比較復雜,比較常見的因素有慢性疾病、營養性貧血,因為外科手術、傷害、胃腸道損傷、泌尿系統功能缺失等問題導致失血從而形成貧血。
1.1 慢性疾病 對于慢性病所導致的貧血而言,有研究顯示,慢性疾病導致貧血在所有貧血病因中占比在45%左右,屬于老年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部分慢性疾病當中,最為普遍的是感染,其次為炎癥性疾病與腫瘤。但是在許多的案例中基礎疾病很難明確,即使是基礎疾病能夠準確診斷,但是該疾病也不一定疏忽慢性,所以這一種貧血的病歷生理特征可以短暫性的發生在任何感染與炎癥階段。對于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貧血發病機制來看,近些年有研究認為,慢性病患者的骨髓反應相對較慢,再加上紅細胞造血量的不充足從而導致貧血[2]。同時還有研究認為,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細胞形態的改變,機體無法有效的應用網狀的內皮組織中所儲存的游離鐵,再加上網狀內皮細胞抑制衰老紅細胞鐵元素的釋放,從而促使鐵無法借助血紅素被有效合成為血紅蛋白,這一種現象可能屬于一種輔助性的機體防御機制調節性反應。另外,腫瘤與慢性感染性肉芽腫患者的紅細胞壽命會明顯的縮短,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會有明顯減少,從而導致紅細胞造血量的不足。巨噬細胞的衍生細胞因子在增多時也會導致紅細胞生成素的減少,鐵元素的代謝障礙和造血功能的缺失屬于炎性細胞因子變化的主要原因。另外還有研究發現鐵代謝紊亂屬于慢性疾病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借助這一些研究結論可以基本明確慢性疾病和鐵代謝紊亂的共同應用屬于貧血癥狀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
1.2 營養缺乏 營養缺乏屬于老年人群貧血癥狀的主要病因,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明確了缺鐵性貧血,世界上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缺鐵性貧血在整個貧血疾病患者中占比較高,同時這也是目前比較嚴重的一個營養相關性問題[3]。營養缺乏所導致的貧血屬于鐵相對或絕對不足,鐵缺乏癥狀屬于一個發展性過程,涉及到了儲鐵元素的減少,紅細胞生成缺鐵期,之后才會逐漸發展成為缺鐵性貧血。鐵缺失的原因涉及到鐵攝入不足、鐵吸收不良以及鐵損傷過多。
對于鐵攝入不足,患者年齡提升會促使食物的攝入量不斷減少,此時鐵的攝入量也會逐漸減少。因為老年人群的活動量比較少,在基礎代謝方面的功能較弱,再加上消化功能與拒絕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每天進食的數量與品種遭受約束,從而影響鐵的攝入。對于含鐵豐富的食物主要是以動物血與內臟等為主,老年人本身攝入這一些食物的量非常少,從而導致體內鐵元素儲存量減少最終發展成為缺鐵性貧血。部分老年人群長期素食即使不失血也會發展成為輕度的缺鐵性貧血。因為谷物與蔬菜當中鐵元素并不多,再加上會吸收肌醇六磷酸、植酸、磷酸以及碳酸等元素會促使鐵成為不容易講解的沉淀,從而導致食物當中的鐵元素吸收量顯著下降。對于鐵吸收不良,其主要是因為膳食當中鐵元素可以劃分為血紅素鐵與非血紅素鐵兩種,在腸道方面可以借助不同機制被吸收,血紅素鐵可以被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但是非血紅素鐵很大程度會應為食物成分遭受影響,從而導致鐵吸收效果下降。對于鐵損失問題,手術創傷、寄生蟲病、消化道與泌尿系統損傷都會導致鐵丟失從而形成缺鐵性貧血,有研究發現,慢性消化道失血患者發生貧血的概率相當高,患者服用水楊酸鹽也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
1.3 腫瘤貧血 癌性貧血是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腫瘤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約 50% 以上的惡性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癌性貧血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宿主、疾病和治療三方面的因素。宿主因素包括長期營養不良、月經異常等;疾病因素包括腫瘤消耗、失血、脾腫大、骨髓浸潤等;治療因素包括放療和化療。放療如骨盆和脊椎區的放療可引起貧血;化療如細胞毒藥物的長期應用亦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本研究顯示,年齡、臨床分期、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療和化療是導致癌性貧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年齡越大、臨床分期越晚、清蛋白水平越低的患者,以及接受放療和化療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癌性貧血。
2 老年人貧血改善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當中判定貧血的標準為男性HB<130g/L,女性HB<120g/L。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應應這一標準,但是對于老年人群這一特殊群體來看,采用這一標準是否合理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有研究采用了11年隊列研究方式,認為上述標準缺少特異性,所以今后需要進一步的改善老年人群貧血的診斷標準[4]。
老年貧血屬于國內比較重要的一項衛生話題,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顯得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在食物方面適當的加入鐵強化性食物,例如面粉、食鹽、醬油以及米粉,另外一方面需要根據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做好生理特點、貧血病因、發病機制、食物強化等干預措施的分析,國內有許多關于食物強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數都是以育齡期婦女和青少年兒童為主。對于老奶奶人群而言,不僅需要做好鐵強化的控制,同時還需要做好營養素的作用控制,尤其是VIT C、VIT B12等[5]。其次,在社會中需要不斷的強化營養宣傳教育,做好膳食結構的針對性改善,對于貧血患者需要做好針對性的營養教育指導。可以積極宣傳食物食用量百分評價法的原則與技術,促使老年人群及其家屬可以準確掌握膳食結構中不合理的問題,調整膳食結構形式的同時也間接減少貧血患者的發生率,這一種方式也能更好的適用于老年人群。最后,從醫學理論上可以針對貧血嚴重的患者提供相應的醫學幫助,例如有研究采用了加味當歸補血湯對重癥貧血老年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藥物配方主要是以當歸、黃芪、茯苓、白術,在該研究中發現,借助上述藥物的應用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貧血癥狀,并且無任何毒副作用,對于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作用突出,所以這也是今后在貧血干預措施方面的推廣重點。另外,對于癌性貧血患者,臨床中需要注重護理干預措施,首先為患者介紹貧血的副作用,促使患者可以充分了解貧血,同時根據其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耐心解釋病情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多安慰鼓勵患者,給予積極心理疏導,消除其負性情緒。其次需要注重營養支持。提供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鐵、易消化飲食,主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必要元素,魚類和家禽肉類中的鐵 40%能被吸收,要適當增加動物性食物的攝入量。
3 總結
綜上所述,貧血對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會形成直接影響,關于老年人貧血的影響因素也比較多。對此,在今后需要進一步的宣傳和推廣關于貧血疾病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認知、預防和控制等相關知識,促使老年人群可以正確理解貧血,同時自覺性采取合理措施控制貧血,從而達到提高社會整體健康度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嬋娟,易聰,張帆,etal.海南省貧困地區2016—2017學年漢族黎族學生貧血及營養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1):1694-1696.
[2] 本刊記者.云南省獨龍族6~24月齡嬰幼兒貧血調查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24(4):22.
[3] 王加玉,鄭翠娟,李金玉,etal.缺鐵性貧血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及譫妄發生率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7):146-147.
[4] 黃曉蓉,董國良,尉偉衛,etal.加味當歸補血湯治療老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貧血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2017,31(9):122-124.
[5] 陸燕,蔡攀,周小小,etal.鐵劑治療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貧血及髖關節功能的療效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