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 目的:分析風險意識對于改善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實踐效果。方法:選取從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材料,隨后將其分為40例對照組和40例觀察組。對照組中,我們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中,我們實施風險意識。分別統計兩組材料的三方面護理數據,第一是手術護理質量評分數據;第二是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數據;第三是風險事件發生率數據。結果:對于觀察組來說,其占有5.00%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而對照組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為22.5%,兩者差異顯著,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總滿意度角度,觀察組的數據為90.00%,而對照組的數據為72.50%,兩者差異顯著,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護理質量評分角度,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意識可有效改善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實踐效果,進而提高手術質量,避免風險案件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可實施推廣。
【關鍵詞】 風險意識;手術室護理;護理管理;風險事件
【中圖分類號】 R47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285-02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材料,隨后將其分為40例對照組和40例觀察組。對照組包含17例女性患者和23例男性患者;其年齡為22-77歲,平均為(58.2±7.1)歲;手術狀況:
10例實施闌尾炎手術,13例患者實施肛腸手術,5例患者實施子宮手術,4例患者實施疝氣手術,8例患者實施其他手術。觀察組包含19例女性患者和21例男性患者;其年齡為21-74歲,平均為(56.2±6.8)歲;手術狀況:9例實施闌尾炎手術,14例患者實施肛腸手術,7例患者實施子宮手術,4例患者實施疝氣手術,6例患者實施其他手術。納入標準:患者均知道本實驗的過程;患者無嚴重疾病等。排除標準:患者不同意實驗,患者在精神或者語言角度存在障礙等。上述材料無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過程達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支持。
1.2 方法 所有手術治療過程均以常規手術室護理模式為基礎,并分為三點,即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
對照組中,我們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術前護理:重視病房的巡視工作,告知家屬做好術前準備,及時與患者交流,緩解患者的恐懼感。術中護理:時刻觀察患者的生命指標,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引導患者配合手術。術后護理:為患者設計康復計劃,告知患者康復的注意事項,做好傷口的處理,避免出現二次感染。
觀察組中,我們加以風險意識。術前護理:以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為基礎,詢問患者的過敏史,掌握患者的基本生活習慣,隨后根據患者的狀況確定手術的類型,并安排手術材料的準備,例如急救藥、儀器等等。術中護理:協助患者調整體位,防止患者血液的積壓。暴露患者的手術位置,其余位置實施遮擋,必要時增加防護欄。手術必須實現無菌操作,傷口的縫合必須仔細、認真。術后護理:注意患者中輸液的速度,時刻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生異常及時安排搶救。
1.3 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兩組材料的三方面護理數據,第一是手術護理質量評分數據;第二是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數據;第三是風險事件發生率數據。風險事件包括:壓瘡、猝死等。護理總滿意度用表格的形式統計,其評價的重點是態度、內容、環境等角度,總分為100分,如果評分<60分,說明患者對本次手術不滿意,如果評分60~79分,說明患者對本次手術較滿意,如果評分80~100<60分,說明患者對本次手術很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3.0統計學軟件實現數據分析,用均數±標準差(x±s)來統計數據,并實施t檢驗,百分率(%)數據實施χ2檢驗,如果P<0.05,說明數據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手術護理質量評分角度,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1 統計兩組材料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 對于觀察組來說,其占有5.00%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而對照組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為22.5%,兩者差異顯著,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2 統計兩組材料的護理總滿意度 在護理總滿意度角度,觀察組的數據為90.00%(36例),而對照組的數據為72.50%(29例),兩者差異顯著,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2.3 統計兩組材料的護理質量評分 在手術護理質量評分角度,觀察組數據(94.58±3.86分)優于對照組84.52±4.20分),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手術室是醫院的核心場所,必須注意安全性,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可及時應對意外的發生,并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手術室的安全性是由相關的護理管理質量決定的,可見,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工作對于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
在之前的手術治療中,手術室出現了諸多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形成了極高的風險案件發生率。隨著人權主義意識的提高,手術過程一旦發生了意外,一會產生醫療糾紛事件,加劇了醫生與患者間的矛盾。諸多的研究發現,合理的風險意識有助于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形成的風險案件概率。護理人員需強化風險意識,進而獲得護理責任感,實現手術護理管理質量的提升。風險意識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給患者帶來了治療保障。另外,護理人員在實施風險意識后,可以準確的判斷出患者的疾病狀況,進而準備好相關的預防措施,例如手術藥物和儀器的準備等,保障患者手術過程的順利實施,從本質角度提升手術的護理管理質量。
研究發現,實施風險管理后,觀察組中患者的風險事件總發生率得以改善,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在護理總滿意度角度和護理質量評分角度得到了類似的趨勢,數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風險意識可有效改善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實踐效果,進而提高手術質量,避免風險案件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可實施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桂鳳.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13):126-127.
[2] 李慶麗.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104-106.
[3] 張少玲.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28):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