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群
(畢節日報社,貴州畢節 551700)
打贏脫貧攻堅戰,輿論引導必不可少,物質上的落后可以通過經濟進步和發展實現,而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能通過文化發展來滿足。作為黨的輿論宣傳陣地,《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講好新時代脫貧攻堅故事,宣傳好新發展理念,總結出地區發展經驗,發揚好艱苦奮斗精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貢獻。
基層媒體是地方黨委政府與群眾溝通的重要紐帶。通過媒體,百姓可直接獲得地區發展的各類信息,了解當前地區發展的方向。如何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將政策傳遞到群眾中去,是基層媒體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只有將百姓的聲音反映出來,決策者才能結合實際,科學決策,讓每一項措施有的放矢,每一項工作發揮成效,才能真正實現“精準”。
扶貧先扶志,將扶志和扶智結合,才能事半功倍。十八大以來,《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結合地區實際,按時中央、省、市有關精神,利用紙媒《畢節日報》,“看見畢節”“畢節發布”兩個公眾號,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自優勢,開辟“脫貧攻堅應知應會”“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同步小康 堅決打贏113攻堅戰”“脫貧攻堅 夏秋攻勢”等專欄,發布脫貧政策、宣傳發展技能,讓群眾可以多渠道、全方位獲取信息,有效掌握并結合政策,實現就業創業,同時提升生產生活技能,助推自身發展。
十九大期間,為了宣講好黨的十九大精神,《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開辟專欄報道,推出各類報道近百篇,充分展示了十八大以來,烏蒙大山深處,百姓艱苦奮斗,力戰貧困的新面貌,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后,各地呈現了發展新氣象、社會新風尚。此外,還成立講習團隊,利用鄉鎮講習所,第一時間將黨的好聲音、好政策傳遞給群眾,極大地鼓舞了山區群眾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畢節日報》在宣講黨的政策同時,還組織記者深入一線,貫徹落實“走轉改”精神,將基層群眾在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先進做法和經驗進行總結、宣傳推廣,和部門合作,將各部門工作的具體措施、經驗做法、政策條例等進行宣傳,幫群眾解惑,有效擴大基層媒體的地區影響力,進一步拉近黨媒與群眾的距離。
歷史煙云,浩蕩前行。在時代發展的滾滾浪潮中,總有一種力量穿云破霧,激勵華夏兒女砥礪前行。
實干興邦。在與貧困斗爭的過程中,畢節試驗區900多萬群眾苦干實干,涌現出許多典型人物。他們中,有帶領全村人栽下了11600畝樹木,拉開了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序幕的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有一生以山為“家”,以樹為“娃”的漢子,2005年去世時,已在黔西縣洪水鎮周邊24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各種樹苗250萬株,植樹35萬株,組織群眾植樹210萬株,為當地的生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史良清;有回家“做傻事”、辦產業,還出資100萬元修建了3座便民橋、出資200萬元修繕了太極、飛輪、橋頭等村的通村路,方便了孩子們上學和鄉親們的生產生活的七星關區太極村人張萬登……
為選樹典型,以榜樣的力量鼓舞群眾干勁,《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開設了“脫貧攻堅第一線”“脫貧攻堅群英譜”“脫貧攻堅百村行”等專欄,選派記者深入一線,與基層干部群眾交流心聲,實地感受多年來群眾們不屈不撓戰貧困的精神。專欄開設后,相繼推出稿件上百篇。稿件將鏡頭聚焦在脫貧攻堅戰中,踏實苦干、自立自強、勇于開拓的個人和群體身上,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樹立起一面面標桿,以此激發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此舉也更有利于各地相互學習借鑒脫貧經驗。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畢節試驗區成立30周年之際,《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同步推出“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感恩奮進30年·喜看畢節譜新篇”等欄目進行大型專題策劃,通過文字、圖片、微視頻等,全面向外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發以來,特別是近30年來在“扶貧開發、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方面的成就,以及期間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進行集中宣傳,為西部其他地區脫貧攻堅提供經驗借鑒。
同時,通過對外宣傳,進一步向外宣傳畢節,讓畢節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畢節農特產品等更多地被外界知曉,極大地推動了畢節試驗區全域旅游發展,也讓更多畢節優質農特產品走出大山,有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網絡平臺也成為地區宣傳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紙媒推出相關報道的同時,在微信公眾號和網站同步搭配小視頻推出,通過文字結合視頻影像、圖片報道等,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展現了畢節市脫貧攻堅最新成果和面貌。為了擴大群眾接受渠道,還在微信平臺推出了“聽新聞”端口,讓市民可以通過更多方式了解時事。
通過全媒體協作推送,使畢節地區脫貧攻堅報道全面、深入,為全市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為當地發展中心大局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充分展示了黨媒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責任使命,以及聚民心、展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素質進步,鄉村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但在長期貧窮落后的歷史背景下,一些地區仍存在部分文化陋習。因此,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弘揚科學精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成為基層宣傳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畢節日報》全媒體平臺相繼推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四力’‘四全’建設大型主題采訪實踐活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共筑美麗畢節”等欄目,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注重挖掘鄉村優良的傳統文化內涵,如優良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等,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孝老愛親、重義守信,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進一步建設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干群融洽新局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將集中宣傳和分散宣傳結合,圖文并茂、音像結合,形態多元、角度多樣地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營造氛圍,利用群眾喜愛的文化形式,生動形象地推動鄉土文化建設,宣傳鄉村振興戰略,讓鄉村振興戰略入腦入心,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局面。
強化典型帶動,通過“走轉改”活動,深入基層一線,精細提煉源自一線的經驗,用百姓故事反映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同時,強化輿論引導和媒體監督,在宣傳好經驗好做法的同時,曝光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通過發揮媒體專業優勢,在對接社會資源、聯絡各方力量等方面提供優質的平臺服務,把群眾的意見反映出來,把群眾的需求表達出來,讓群眾在發展過程中的意愿能表達,能傳達,有人聽,能解決,為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發揮幫扶作用,助推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在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后,畢節日報報業集團積極響應號召,盡銳出戰,從單位選派骨干力量,走進邊遠鄉鎮,擔任駐村干部,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的同時,積極聯系協調有關部門,幫助百姓解決部分難題。同時,結合單位實際,加強宣傳,塑造典型,將駐村所在地村民的發展經驗有效總結推廣,汲取其他地區的好的發展經驗,極大地激發了百姓的內生發展動力,對當地的民智提升做出積極貢獻,為實現鄉村振興打基礎。
脫貧攻堅工作是重大政治任務,是當前的重要工作,在習近平脫貧思想的指引下,全國上下同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砥礪前行,作為基層黨媒,更應該以時不我待的魄力,以壁立千仞,只爭一線的勇氣,在這場重大戰役中發揮好作用,真正做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發揮好平臺優勢,深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