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桂林 541006)
《駱駝祥子》老舍所著的長篇小說,本文以英漢語言作為研究依據(jù),從英漢的替換與重復角度方面分析了葛浩文和施曉菁兩種譯本的《駱駝祥子》,旨在得出葛浩文和施曉菁在翻譯過程中各自的注重點,同時也希望能反應出母語思維對翻譯過程中的語言影響。
一般而言,英語盡量避免重復,除非為了強調(diào)或修辭的需要例外。因而英語常用替代、省略和變換的表達方法;相比之下,漢語則比較習慣于重復,漢語表達中的重復主要有重疊、重復等。
1.1.1 名詞性替代
用代詞或某些名詞來取代名詞(短語),如第三人稱代詞(he)、指示代詞(this)等。英語常用這類替代詞來避免重復,漢語則較常重復其所替代的名詞(詞組)。
例:
原文:買車,車丟了;省錢,錢丟了;
施譯:He had bought a rickshaw and lost it,saved money and lost it.
分析:在兩種譯本中,都補充出了句子的主語是祥子(he),在前半句中,兩位譯者翻譯的一樣,用it替代了rickshaw,而在后一句中,葛譯本用that替代了money,而施譯本用it替代money。就語法層次來看,it/that二者均可用作代詞,指代前面提到的名詞。一般說來,it指代同名同物;that則指代同名異物。個人還是感覺施譯本更為合適一些。
1.1.2 動詞性替代
用動詞的替代詞來取代動詞(短語),這類替代詞主要有:代動詞do等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語等。漢語也有替代的方式,但也常常重復其替代的動詞(短語)。
例:
原句:他是要強的,小福子是要強的,他只剩下些沒有作用的淚,她已作了吊死鬼!
葛譯:He had tried so hard,so had she,and all he had left were some useless tears,while she was now a hanged ghost.
施譯:He had tried his best,so had she,yet all that remained to him were useless tears and she had hanged herself.
2)由于夾芯層較軟,忽略夾芯層中平行于xoy平面的應力分量,即假設夾芯層的σx=σy=τxy=0 MPa;
分析:兩種譯本都使用了動詞性替代so had she。在施譯本中,還使用了名詞性替代,all之后的that從句替代了all.總體來看,兩者的譯本相差不是很大,但是在葛譯本中,“她已作了吊死鬼!”這一句,用了while一詞來表示背后的轉(zhuǎn)折,祥子還活著,還可以為死去的人哭泣。而小福子已經(jīng)變成了鬼魂。相比施譯本來說,while更好一些。
省略和替代都是避免重復的常用手段。兩者常常互相替換使用,有的語言學者甚至把省略稱為“零位替代”。
例:
原文: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活兒就作。
葛譯:If there was food,he’d eat; if there was liquor,he’d drink; and if there was work,he’d do it.
施譯:If there was food and drink he would eat and drink,if there was work he would do it.If he kept himself busy,in no time the day would have passed.
解析:在此句中,第一個吃為名詞,第二個吃為動詞。第一個喝為動詞,第二個喝為名詞。所以在兩種譯本中,先補出了句子的主語food和drink,然后吃喝之后直接省略了賓語,這樣補出主語就便于讀者的理解。
英語還常用同義詞、近義詞替換等方法來尋求變換以避免重復。漢語也講究用詞造句形式的多樣化,以避免單調(diào),枯燥。
例:
原文:頂苦的是那些老人與婦女。老人們無衣無食,躺在冰涼的炕上……
葛譯:The days were hardest on the elderly and the women.The old folks,hungry and in need of warm clothing,lay on their ice-cold cold brick beds……
施譯:The worst off were the old folk and women.Hungry and threadbare,the old people pay on icy cold brick-beds……
分析:在這兩種譯本中,使用了同義詞來替換,在葛譯本中,老人“elderly”在之后替換為“old folks”,在施譯本中,老人“the old folk”替換為“the old people”。避免了重復,吸引讀者的興趣。相比葛譯版本,筆者更喜歡施譯版本,她用“Hungry and threadbare”形容詞作狀語,更簡潔明了表示了老人無衣無食的狀態(tài)。
例:
原文:“那什么,沒有。……。火車是,那什么,……!那什么,我怎么過那院去?”王二急于要過去。
葛譯:No,you see,……The train,you see,……How do I get into their yard? Wang Er was eager to be on his way.
施譯:Um,no.…….The train,well,……,um,how am I to get in to the next compound?Wang Er was in a hurry.
分析:“那什么”是王二的口頭禪,所以兩譯者在處理時都重復,能更好的體現(xiàn)說話人的性格。在葛譯本中,這句口頭禪被翻譯為“you see”,而在施譯本中,被翻譯為“Um”,個人認為“you see”比“um”更好,“um”在外國讀者看來可能以為是語氣詞,不能更好的幫助理解文章的背景。
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可得,英語比較忌諱重復,如果在語句里重復某個詞語,多用替代、省略或變換的表達方法。相對于英語的避免重復,漢語多用重復形式,連續(xù)使用某個詞語是常見的事。英語常用替代、省略、變換,而漢語則常用的是重復。兩種譯本各有自己的長處,相比之下,葛譯本能深入理解漢語背后的意思從而進行翻譯,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而施譯本在有的句子方面相比之下更為簡潔,使用直譯的方法,不了解背景的讀者不能夠更好的理解此書。此外,在英漢翻譯中,也有一定的啟示,使用了詞語重復等手法的漢語句子,英譯時,對意思重復的部分多采用歸納簡化譯法,這樣較好地實現(xiàn)由漢語到英語的表達轉(zhuǎn)換,比較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同時漢譯英時,往往采用歸納或融合、簡略或省略的方法予以處理,以符合英語的用詞造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