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玲
(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人民法院,浙江臺州 317100)
司法行政人員作為法院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效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審判權的運行質效。筆者將以T市基層法院為研究樣本,從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模式、管理內容、管理人員三個維度分析司法行政人員的職業現狀和隱憂,期望能夠引起重視,并改善司法行政人員的職業境遇。
實務界將行政事務管理模式歸納為五個向度上的關系。法院在人才物等關鍵資源上的控制力不足,易受地方黨政機關不當干預,司法獨立性難以保障。自主管理部分,內設機構改革中司法行政部門被大幅度撤并。
法院司法行政事務涵蓋了審判管理、組織人事管理、后勤保障、公共關系管理四個方面的工作,既涉及同級單位橫向交流,又涉及上下級法院、黨政機關縱向銜接,牽涉領域廣泛、內容龐雜瑣碎,關涉學科多樣,具有跨度大、理論深、難度大的特點。筆者選取所在法院司法行政事務中較為典型且發生頻率較高的工作進行統計發現:三年來,除少部分工作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外,大部分司法行政事務工作量都在攀升。
人員分類管理改革過程中,各地基層法院普遍大幅縮減司法行政人員數量。
當前管理模式下,省級以下法院機構和人員編制數由編制管理部門決定,增編困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現有編制數已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從職能定位上看,法院必須以審判為主,在人員總體緊缺的大前提下,內部進行人員再分配時向審判一線傾斜,行政部門人員緊缺嚴重。
2.2.1 行政事務有增無減
系統外,黨政機關基于人財物地方統管,始終將法院與一般政府行政部門等同對待,各類行政命令有增無減。各級法院對政府行政管理的依賴性,決定了其缺少拒絕法定職責外事務的勇氣。系統內部,司法行政事務內容增多,規范性要求提高,數量和難度都呈上升趨勢。
2.2.2 隊伍消解能力堪憂
其一,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基于對審判的核心地位和行政管理的從屬性的共性認知,對法定職責外的行政事務充滿排斥。對行政事務進行分派時,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會以干擾法官獨立辦案為由,怠于執行甚至拒絕執行。其二,內設機構改革初期,喪失級別和職務的行政部門負責人仍以團隊負責人的身份繼續主持原有工作,權責不一,工作積極性降低;而部門負責人對于資歷相近、能力相當的團隊負責人難以有效統籌管理,工作質效難以保障。其三,在以往的人力資源分配方式下,人員混崗嚴重,司法行政人員有近半數為法律相關專業,崗位匹配度低,直接影響了司法行政人員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效率。
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前,法院人員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沒有身份上的差異,每個人的晉升途徑與職業保障是等同的,但是人員分類管理之后,基于職務序列、薪酬待遇上的直觀差異以及主觀上的認知偏差,司法行政人員成了法院里的“底層”甚至“圈外人”。這難免使得司法行政人員心態失衡,催生出消極怠工、對立情緒加劇,調崗離職等問題,導致其作為司法共同體的職業尊榮感和歸屬感缺失,事業難以留人。
3.1.1 建立人員動態調整機制
(1)科學測編。建立以案定員,以員測編的人員配置方式。在統籌考慮各地區法院案件數量、類型、難易、增幅和轄區面積、人口數量、自然條件、發展狀況、人民法庭數等因素的基礎上,精準分析測算司法需求,按需定編。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將長期未使用的編制調整到編制緊缺、亟須補充的法院,實現編制、案件量、人員的合理匹配。
(2)以量定人。探索科學測算方式,測定司法行政事務的工作量,做到以量定人,動態調整,緩解人事矛盾。可以適當借鑒案件權值計算法,將司法行政事務進行結構分類,以各類事務發生頻率、完成時耗作為基礎信息,按照事務重要程度、難度進行權重設定,并依托大數據進行測算,最終計算出工作量。計算公式設置如下:Y=a1P1T1+a2P2T2……,其中Y為工作量,a為權重系數,P為發生頻率,T為完成時耗。
3.1.2 探索司法行政隊伍適度專業化
(1)定向招錄。參照定向招錄速錄員的方式,定向引進司法管理人才,實行“私人定制”。
(2)加強培訓。完善法官學院培訓計劃,在課程設置上兼顧法律專業人才管理素能提升需求和司法行政人員法律素養提升需求,培養專業的司法行政人員。
3.2.1 深化內設機構改革
面對職能繁多,而機構和人員高度精簡的狀況,各地法院需要繼續深化內設機構改革,圍繞司法行政事務管理的審判業務管理、組織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公共關系處理四條主線,對各類行政事務性質、類型、范圍、工作量級進行分析梳理,合理劃分崗位職責和權力邊界,科學定崗,合理定員,建立規范、科學的條塊分工。
3.2.2 引入社會服務購買
對于司法行政管理部門而言,重新確定其核心職能、通過市場交易限縮組織規模,是提升司法行政管理效率的核心改革路徑。
3.2.3 借力現代科技手段
要完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運用到司法行政事務管理中來。推廣應用OA辦公系統,實現行政事務信息化、自動化管理;優化整合人事管理、資產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類辦公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各類資源配置效益化;強化地方統籌,促進跨地區合作,避免各地多頭開發、重復建設,降低平臺開發、運維成本。
3.3.1 拓寬職業發展通道
法院應當遵循“內部挖潛”的原則,建立并完善擇優選人用人機制,暢通司法行政人員崗位晉升、流通渠道。其一,司法雇員甚至事業人員招考時,根據需求設置行政管理崗位,給予法院在職人員一定的政策扶持。其二,打通事業編制司法行政人員向公務員轉化途徑,設置嚴格的轉編條件,留住優秀司法管理人。其三,拓寬職務晉升通道,通過落實職務職級并行,職數更多向司法行政部門傾斜,同時暢通上下級法院人員遴選途徑的方式,提高司法行政人員職業“天花板”。其四,打破職業轉換壁壘,暢通不同類別人員間雙向流動。其五,疏通干部交流渠道,為法院系統與其他行政機關進行人才交流提供有利條件,不斷提升法院行政職能部門的吸引力。
3.3.2 健全崗位交流機制
要有針對性地安排優秀員額法官兼任或轉任行政管理崗位,既可以培養法官綜合能力,尤其是行政管理能力,又能促進司法行政人員與審判工作人員的交流互動,加深對審判工作理解以更好的服務于審判。為了確保員額法官主要力量充實在一線辦案崗位,應當設置兼任的員額法官人數和期限上線及辦案底線。要完善AB崗工作制和崗位輪換制度,培養一崗多能的綜合性人才,提高司法行政隊伍精英化程度。
3.3.3 構建合理薪酬體系
全面落實司法體制改革增資促保障的方針,按照司法行政人員的整體薪資水平和員額法官、審判輔助人員既相對平衡又有適度差異的思路,靈活薪酬方式,除基本工資外,增加計件、計時工資發放模式,把不同類別人員的工資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內。貫徹落實公務員職務職級并行以及非員額工資套改,進一步縮小與員額法官在薪酬待遇上的差異,增強司法行政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推進人員分類管理改革過程中,應當正視司法行政人員面臨的職業困境和改革訴求,通過制定落實配套措施,及時完善管理體制和相關職業保障體系,使得司法行政崗位留得住人、留得住心,確保改革事業穩定、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