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
(重慶市忠縣汝溪中學,重慶 404328)
所謂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反觀當下學生的素養,會發現他們嚴重缺乏核心素養,致使學生在成才成才的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進而不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即將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接受深造,他們的核心素養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現代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此外,當下青少年的德育問題日趨嚴重,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急需對青少年強化德育教育。因此,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了高中生能夠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性人才,這需要高中政治教師緊扣以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創新教學模式培育發展高中生的綜合政治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現代教學實踐活動中,側重于培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質,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落實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世界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的現實性要求,更是我國教育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性選擇。
一般來講,核心素養包括六個方面,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這六個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人成才成長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未進行高中政治課程深化革新以前,我們的一些高中政治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只圍繞著教材、一定的教輔資料和簡單的教學輔助工具開展教學活動,除了教學培訓學習和科研活動以外,這些高中政治教師并不會主動地汲取一些較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他們看來,只要盡職盡責地完成教學任務就視為一名稱職教師,隨著現代教育的演變及時代的發展,這些高中政治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已經不能夠匹配高標準的教學要求,不利于高中政治教學保持可持續性發展。而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政治教師明確了教學發展的方向、達到的教學目標,再反思自身的專業素養,就會認識到存在的不足,進而會響應新課標要求,主動地學習新教學理念,并有意識地創新發展教學技能。
由于受學業和升學壓力的影響,長期以來,高中生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比較重視理論知識層面的識記,而忽視理論知識層面背后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價值導向、德育素養等方面的提升,致使他們理論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能力不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缺失。而高中生的其他政治素養缺失,與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及現代教育發展趨勢不相符合,急需培育發展高中生的綜合政治素養。當下,如果高中政治教師有意識地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進行教學革新,就能夠引導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民參與全面性發展,切實使學生吸取到政治學科的精髓,成為有助于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有用之才。
雖然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政治性,但是它們都與當下的國家政策、制度、現實政治實踐活動等緊密相結合,都可以選取到生動的實例給予充分地闡釋說明。尤其是,教材內容中隱藏著眾多問題點,需要高中政治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興趣點巧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導向,激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例如:在進行高中政治必修二《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這一教學時。當政治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完民主選舉的方式及珍惜自己的選舉權相關內容以后,學生已經對我國的選舉制度、選舉方式及選舉程序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但是他們的認識了解只是一種認知,不能夠體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和獨特性。為此,這就需要政治教師以如何選舉參與為問題點,對縣級的人大代表選舉進行模擬,在學生在縣級人大參與活動中體驗到我國選舉制度與西方發達國家選舉制度的不同之處,以及我國選舉制度極大化地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進而促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
高中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學生活都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旨在引導學生借助于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知識對社會現象分析,抓住其背后的一般性規律和本質,從而對社會現象有一定高度的認識,且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顯然,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注重生活化教學,通過生動的生活實例應用,在深刻剖析中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進而重視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盡力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例如:在進行必須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教學時。政治教師并不先展示教材對各種消費觀進行說教,而是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工具,打開視頻工具把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人們的盲目消費、攀比消費、求異消費不良社會現象生動地向學生播放。由于這些不良消費現象就時刻發生在學生身邊,且學生感觸頗深,一旦這些不良消費現象集中性呈現在學生面前,就能夠把學生的感觸進一步深化,引發學生對這些不良消費心理深入剖析、思考、追問存在的原因、影響及解決的對策,那么,學生的正確消費觀自然而然得以樹立。尤其是,政治教師再站在社會資源、環境保護的角度,讓學生對這些不良消費心理的社會影響進行探究,學生們逐步會認識到社會資源浪費、環境受到污染,不利于人們生活安康,進而啟迪他們要弘揚勤儉節約的美德,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社會重任。
當下,許多任務比較復雜性和系統性,僅憑一己力量難以勝任和完滿解決,需要多人精誠合作才行,這就使得一個人與他人合作溝通能力要求凸顯。而我們的高中生絕大多數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長時間幾個大人圍繞自己一人的家庭生活,使他們自身優越感強烈,在日常生活中不愿意與人分享,也不愿意與人溝通,個人主觀意愿常常占主導性地位,這不僅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成才,也不利于他們的素養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經過大量的高中政治教學實踐活動得知,合作探究教學活動,打破了學生之間的隔閡,融合了他們自己的個性差異性,是培育發展學生與人合作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強化合作探究教學活動的開展。
例如:在進行高中政治必修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一教學時。政治教師以“博大精深”為合作探究點,綜合考慮學生的性別、政治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因素,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從小組成員中選出一名綜合素養高的成員擔任組長,組織和帶領成員進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一特點進行舉例探究應證。為了本學習小組獲得與更為明確又廣闊的觀點,在組長的主持下,各個成員盡情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組員之間可以激辯一直到達成共識。最終,隨著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活動深入,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都得到了綻放,特別是,在溝通交流中他們逐漸學會了尊重、傾聽和欣賞,學會了善于語言技巧實現情感共鳴,學生間的了理解和友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這是以往教學中所不能夠獲得的。
毋庸置疑,高中政治教師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深化研究創新性教學模式,是高中政治新課標的本質性要求,也是高中政治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教學探索,更是高中生渴望快速成長凸顯自我價值的個體性訴求。只有高中政治教師響應現代教育理念深化了教學模式革新,才能夠營造濃厚課堂教學氛圍,也才能夠激起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熱情,最終有助于學生成為適應終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