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飛
(1.銅仁學院藝術學院 銅仁學院梵凈教育研究院,貴州銅仁 554300;2.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00)
北京師范大學桑國元教授、特級教師鄭立平、高級教師李進成對教師核心素養進行了討論和研究,研制出師德素養、教育理念素養、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素養、人文素養、信息素養、研究素養和自主發展素養共八個素養,對音樂教育實習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與深刻啟示。
師德素養,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基本準則,包括家國情懷、職業認同和關愛學生三個方面。
師德素養是教育進步的保障。音樂教育實習體系中培育師德素養的三個方面,要求人才培養中不斷喚醒教師的職業意識覺醒,使其不斷形成職業認同,具備家國情懷和關愛學生的思想理念并掌握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此,實習準備階段的高校課程培養必須潛移默化地滲透師德素養培育,在思政、教育教學類以及專業課程中培育未來教師的家國情懷,樹立未來教師關愛學生的思想并培養相關的踐行師德的方法和能力。實習培養中必須關注師德素養在實習生教育活動中的踐行與培育,是否在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是否做到關愛學生、實習生的職業意識是否覺醒,職業認同感如何等,并在實習評價體系中關注師德素養相關指標的考核。
教育理念素養對于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有多方面多層次的要求。在音樂教師實習培養中,教育類課程群的教學中必須對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有足夠的重視,特別是教學觀中的教學理論與教育模式,是音樂實習生非常薄弱的方面。教育理論的薄弱,一是音樂師范生對教育理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自覺;二是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不足。其結果自然是實習生無法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在中小學的教育實習中也就往往不得其法,效果欠佳。這里重點需要關注與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音樂師范生教育理論的學習深度與廣度;二是實習生對教育理論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能力與研究水平,其中離不開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實習評價指標的導向以及實習教學的全面性與規范性。
教師的知識素養包括學科專業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教學知識和學生發展知識,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本前提。知識素養包含的內容對音樂教育實習準備階段的課程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科專業知識在于音樂學科課程學習的深度與廣度,科學文化知識在于通識課程的開設是否全面、合理,教育教學知識與學生發展知識在于教育類課程培養的廣度與深度。這些不僅需要實習前準備階段的學習,還需要在實習教學中,實習指導教師幫助音樂師范生獲得這些素養。
教育教學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是音樂教育實習培養的重中之重。實習基地培養中,指導教師更關注實習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育能力、教學能力、課堂管理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都需要在實習實踐中獲得。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除了實習前教育類課程群的教學內容要涵蓋教育教學能力素養相關內容,更重要的是在實習準備階段的課內教育實踐、微格實訓以及中小學實習培養體系中突出教育教學能力素養的培養,明確培養進度與方法,細化培養指標與評價指標,最終提升實習生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的人文素養指教師通過學習和積累人文知識、豐富自身人文情感,增強自身文化底蘊,進而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由實習準備階段高師通識課程與教師教育類課程,如《教師口語》、《教師道德修養》、《大學語文》、《大學寫作》、《外語》、《教育學》、《音樂教學論》、《音樂教材教法與課標解讀》、《微格教學理論與實踐》、文化藝術類校級公選課以及音樂教育實習等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獲得。特別是中小學的實習,是教師人文素養實踐與形成的重要場所。以往的教育實習往往不太重視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對其培養方法、進度與關注不足,也缺乏相應的評價指標。所以,構建新型音樂教育實習體系時,教師人文素養與禮儀培養是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評價指標全面關注的領域。
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但不局限于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倫理四個方面。信息素養的培育是一個新鮮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信息素養的培育既提高教師自我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又要求教師能利用自身信息素養提高教育水平與能力。音樂教育實習中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育需要在實習準備階段的高校課內教學中開設《教育技術學》,還需要在《教育學》、《音樂教學論》、《多媒體課件制作》、《微格教學》等課程中實施。同時,實習指導教師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在中小學實習中應關注實習生信息素養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和學習信息素養,并作為實習評價指標內容之一。
20世紀60年代英國課程專家斯騰豪斯提出的“教師即研究者”理念,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普遍認同的理念與努力追求的目標,從知識傳授型“教書匠”向“研究型”“學者型教師”轉型,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否參與教育研究以及是否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是區分專業教師與非專業教師的根本標志,是現代教育特征的必然要求。我國新一輪教育改革重要理念就是教師要由被研究對象、被動參與研究逐漸成為研究主體,主動研究。教師不再是理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理論的研究者和行動者。
教育研究能力素養指運用一定理論和方法,發現、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音樂教育實習中對實習生研究素養的培育是當前實習的薄弱環節,很多高校在實習中甚至沒有任何教育研習的成分,更談不上進行完整的行動研究與研究論文的撰寫,實習生普遍缺乏教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因此,實習準備階段需要從喚醒實習生教育研究意識、培養實習生教育研究能力兩方面著手,一是在教學類課程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研究意識;二是在教育類課程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教育科學研究相關章節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開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訓練學生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三是將教育研究融入音樂教師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撰寫研究論文,使師范生在實習前就具備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學校制定的音樂教育實習章程必須對教育研究任務做出具體規定,實習指導教師在實習前應給每位實習生布置具體的教學研究任務,通過研討會、個別指導等方式在實習過程中指導其完成相應的研究工作,在實習評價體系中完善教育研究維度指標并加大評分的比重。
教師的自主發展一般包括終身學習能力、合作與交往能力和批判與創新能力三個方面,是音樂教育實習培養體系中的難點,也是容易忽略和有待開拓的領域。終身學習能力要培養實習生積極的實習動機,實現職業意識覺醒,也包括合作與交流能力、批判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是一個從職前到職后不斷影響不斷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需要在高師音樂學專業四年培養過程中不斷強化。因此,實習準備階段關于終生發展理論的《實習先導課》、《教師口語與禮儀》、《哲學》、《教育學》等課程以及其他教學環節中滲透自主發展素養的培養,使其在實習前具備一定的自主發展素養。同時,實習生一方面要向實習指導教師請教,另一方面自己進行學習探索、努力提高,記錄相關現象與結論并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概念或理論的高度,提升合作與交往能力。
由于自主發展素養涉及的內容廣泛,又缺乏相應的教材,需要實習指導教師仔細鉆研,根據自主發展素養的內容與要求編寫實習培養手冊或根據教師核心素心的內容出版校本教材,將理論與自己的經驗整合,給予實習生理論與實踐上的全方位指導。實習評價體系中融入可以科學測量自主發展素養的指標與標準,全方位考察實習生的素質能力,檢驗音樂教育實習培養體系的質量,為進一步的實習研究與改革積累資料、鑒定基礎。
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教師培養與教育實習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全方位的參照體系,使實習培養不再盲目,或是停留在經驗主義,或是只關注到某些方面而忽視其他問題,游離于片面與全面之間,導致研究結論缺乏效度與信度。